江头洲:爱莲遗风数百年(下)野史趣闻
江头洲:爱莲遗风数百年(下)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图文
周氏昌远,爱莲佳话
翌日早上,我们早早起床吃过早餐,直奔江头洲。太阳已经升起来,活力四射,尽管有点凉意,阳光还是给这个山间小盆地天地间布下温暖的感觉,它照着树林,照着村庄,也照着我们。有了头一天的先期考察,现在的我心里重新审视这个古村时,就有了一种较为完整和深透的感觉。也是这个时候,我才得以凝神静气地观察了这个古村的周边环境。
江头洲村坐落在青山绿水、良田沃野之间,环抱于远山近岭之腹。北有泉水长流的黄家坡,南有传说神奇的九仙山,西有松柏蓊郁的五指界,东面是宽阔平坦的万亩田畴,护龙河、东江河、龙颈河蜿蜒穿过。田畴尽头,奇峰荟翠。正东的笔架山、玉印山形象酷似,东南的仙人山和东北的将军山,宛若两名卫士,日夜守护着江头洲这座小村落。村前是良田万倾,三条晶莹透澈的河水白亮如带,围绕村庄淙淙地向南流去,意味着子孙后代远走高飞,鹏程万里。村后苍松翠柏,古树参天,全村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护龙河紧贴小村的东面,萦回而过,水源则是来自村北7公里之外的龙爪山麓,虽然它只有4、5米宽,但清澈的河水为它增添了秀色,两岸河堤石砌而成,数座古桥映着倒影,沿岸巨树,掩映成荫,更有村民在岸边洗衣、歇息和孩童戏水的身影,此番景象,既像是“小桥流水人家”,又像是“世外桃源”,好一个人杰地灵的江头洲村,让人不由得生出留恋之心。
走进村口,我的目光首先被迎面那幢高大的房屋所吸引。这是一座宗祠,门匾上书“爱莲祠”,这个祠名深深地吸引住我,原来这就是《爱莲说》的作者,北宋著名哲学、文学、理学家周敦颐的家祠。
周敦颐出身于书香门第,他15岁时父亲去世,后跟随母亲投奔京城的舅父,幼年的周敦颐深得舅父的教诲。入仕后,曾任数地官职,他为官清正,两袖清风,曾著有名篇《爱莲说》以此自喻,自勉,并教育和激励后辈,影响深远。他另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他所主张的“静”的修养方法,为后来的理学家所推崇,曾被朱熹誉为上接孟轲,下系儒家传统理学的开山鼻祖。后辈为缅怀先祖的功德,也为勤勉后代,在清光绪8年至14年间,建造了这座气势庄严的“爱莲祠”,并将《爱莲说》的思想融入其中。
在村里古建筑中,最为壮观的就是这座座落于江头洲村口的“爱莲家祠”,其名源于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始建于光绪八年,原有六进,即雨亭、大门楼、兴宗门、文渊楼、歇憩亭、祭祀殿,今存三进,即大门楼、兴宗门、文渊楼。祠内有众多楹联,有篆书、行书、楷书等字体,楹联内容大多是教育周姓子弟要牢记祖训、祖德,为官做人都要以祖训为本。宅里的“爱莲堂”中画着周敦颐的巨幅画像,并记录着这位宋代名人的生平。第三进“文渊楼”一楼正堂壁板上刻“爱莲家训”,二楼正堂壁板上刻《爱莲说》全文。祠内陈列着江头村留存的诰命碑、诰封碑、敕命碑、敕封碑和墓志铭,陈列着古旧的官位匾、科举匾和楹联,陈列着周姓子弟文房四宝、书柜、书箱、枕箱、扬琴、团练枪及其家具等。
爱莲祠堂三进二层建筑中,外面青砖黑瓦、飞檐斗拱,内在崇尚先祖的哲学,恪守周家的一贯理学,它是最典型的代表。首先,它们的大门永远朝着中堂东北湖南道县而开,这表示他们不忘先祖濂溪之本;其次,房屋的颜色也标榜“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给柱、梁、枋着以黑色,而四壁、楼面、窗棂是火红;还有,这里的门窗雕刻图案精细、花样繁多,但是却总可以找到莲花——周敦颐一生爱莲,这早已经超越时空世代相传。
爱莲家祠专门有一进的空间用来做私塾学校,进而造就了江头村周氏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的骄人成绩。“家祠莲花地,江头进士村”,是对江头洲村的真实写照。古村清代共有上百人考取功名,而且官员廉洁守法,多为“清官”。被誉为桂北“清官村”。江头洲村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历代村民的自觉保护,使得该村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风华不减。
据说周姓定居江头洲村,始于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至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明、清以来的几百年间,江头洲村人以先辈的高尚品行勉励自己,使得民风古朴,人才辈出,仕宦风流,远近载誉。
漫步在“爱莲祠”的里里外外,让我感到一篇《爱莲说》,形成了一代家风,影响了周家世世代代,这一传就是几百年!“爱莲祠”的沧桑和着它那厚重的历史文化,让人产生浓浓的敬仰之情。作为周氏后人,我的心中也禁不住涌起自豪之感。
江头洲村有悠久的传统文化,还表现在内涵丰富的楹联之中。这些楹联,既是名人之作,又是书法大家之墨宝的遗存。清光绪己卯年广西乡试第十四名举人、会试第六名贡士朱圣俞撰写的“世德乡举选,宗盟会法传”;光绪丁亥年广西十九名举人周廷冕撰写的“宗传姬旦家声远,学绍廉溪道脉长”;举人、进士、庶吉士、翰林院编修、汝宁知府周冠撰写的“门开通德,家承赐书”;清道光辛丑年状元、江西布政使、清末大文学家、画家周启运的亲家龙启瑞撰写的“学以精微通广大,家缘清俭足前烈”;周氏十五代孙周瑞常撰写的上联“规模期世守光昭平安”;周瑞钰撰写保存下来的下联,“家瑞祖宗功德溯留遗”;还有十四代孙周廷竣、周紫卿,十六代孙周泽润等撰写的对联。在爱莲书院中的对联:“心诚功就,水滴石穿”、“书山觅宝,学海泛舟”、“文房藏四宝,书架列千秋”,又还有“先代贻谋由德泽,后人继述在书香”、“诗书继世名耀祖,勤俭持家业光宗”、“立业维艰虽一粟一丝毋忘先泽,守成匪易遵六德六行不坠家声”等等。江头洲的楹联,不但有很高超的书法艺术,而且散发出迷人的文化底蕴,耐人寻味。
村中有周姓老人指着家祠的大门告诉我这个周氏后生,游客们想探究古村“代代出仕”的秘密,答案其实就在门上这副“学以精微通广大,家缘清俭足平安”的楹联中。细细揣度,不免顿悟:学以精微,才能对人对事明察秋毫;家缘清俭,不能大花大用,否则就要贪渎,那就离家无宁日不远了。
看着这座在古村里最为高大威严的爱莲家祠,觉得这才是江头村的核心价值所在。论起古村数百年风流不减,望族兴盛不衰,出官入仕者众的根本缘由,恐怕就是周敦颐留下的古老清风及其爱莲说的渗透。莲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意象之一。耕读传家、不尚奢华,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爱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终极人生价值观,给了这个周姓古村以久盛不衰的灵魂。由此来看,爱莲家祠之不同于一般家祠,还在于它不仅具有拜祭祖先的功能,还有承传和彰显爱莲文化的功效。
踏上村中的小路,走在高墙与飞檐簇拥下的小巷里,最令人感到真切的是一种平和与宁静。这里很不同于江南的其他小村落,这里的村外同样是分布在山间的良田万顷,而坐落其间的,却是庄严的明清民居,十足的大家风范。难怪在村中偶遇的一位老人,一脸豪情地对我说: “我们这里枕山、环水、面屏,该有的都有了。你看村东南的仙人山、东北的将军山给我们看门;西边的五指山和九仙山,那是‘笔架’和‘官印’,有文曲星的保佑啊! 这里可是块风水宝地,出读书人。”
高墙飞檐,千古流转
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江头洲村不仅以渊源的文化、仕宦风范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让世人羡慕,更有风格炯异,规模宏大的民居建筑群,引人瞩目。那些古屋、古祠、古楼、古院、古巷、古渠、古桥、古井、古碑等风采依然,精湛的工艺和文化底蕴的深厚,尽显其中。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三代的建筑,整个村落青砖灰瓦,木质构架,屋檐层叠,古朴典雅。
走进江头洲村,处处都能感受到非同寻常的望族气息。爱莲家祠往南的小巷子里,是随处可见的古建筑群。高大气派的房子栋栋相连,规模庞大,成街成巷。仔细一看,在街头拐角处都有红木的牌子,写着“秀才巷”、“举人巷”、“进士巷”诸如此类的街巷名称,令人眼花缭乱。保存得非常完好的木质构架、青砖飞瓦和镂花门窗,无不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踏着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沿着青砖高墙,穿行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犹如穿梭在古村千年历史的巷道里。进入宅第看一看吧,长不过200米的“进士街”,就有7座大宅院相连,往往是除了这家的后门,却已经进入了另一大员的府邸院落。大门上方依次高悬写有“进士”、“太史第”、“父子翰林”、“解元”、“知洲”、“知同”、“德高望重”、“慈善可风”、“知县”、“奉政大夫”等大字的10块匾额。让人深切感受到中国古代科举文化的浓重气息。周氏族谱记载,明清以来,全村出仕168人,其中五品以上高官35人,内含一品4人,二品4人,三品2人,四品7人,五品18人;六品13人,七品36人。有父子进士,父子庶吉士,父子翰林,一门两进士,四代四举人,五代知县,两代进士,三代庶吉士。受皇朝诰封的人员40余人,其中有“荣禄大夫”(从一品)3人,“通奉大夫”(从二品)5人、“通议大夫”(正三品)8人、“中宪大夫”(正四品)3人、诰封一品夫人世间2人、贞女旌表达式14,其它各品官阶不计其数。所任官职有总督、布政使、按察使、部主事、翰林院编修、道员、知府、知县等,其中有显著政绩的40余人,撰有专著的20余人,现存名著二十二卷。像江头洲村这样的村落,出仕之多,地位之高,成就之大,口碑之好,举国罕见。据说,就是现在的江头洲古村,还有200多人在外为官,但愿当世官员们能以史为鉴,倡导清廉,与族人祖先一样青史留名,再续佳话。
心头思量着村里的古今史话,脚下慢慢流连其间,只见“国子监”、“五代知县”等匾牌,数不胜数。古宅宅内属木制结构,现在木质虽然陈旧,但梁柱枋檐雕龙画凤,镂花清晰可见,当年宅子的室内装饰豪华程度可想而知。门大多都是虚掩着的,冒昧地推门而入,有的人家都出门了;有的有人,则村民都很随和,任你四处欣赏、拍照,看到的都是亲切的笑容,这些周氏后裔,或者自顾自地干着自己手里的活计,或者随意与你聊上几句。每当问及家里人做官之事,他们大都微微一笑说:“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有“桂林十大才子”之称周冠的旧宅位于进士巷的入口处,为江头典型的清代建筑。门口高悬着“太史第”的匾额,门内为宽敞的庭院,青石板铺地,门窗、屋檐上有精致巧妙、玲珑剔透的各类木雕、石雕、镂花。和大多数保存完好的古宅一样,屋内依然摆设着旧日的八仙桌、太师椅、长寿床等物品。太史第内有书房两座,共六间,属于二层楼房,砖木结构,是为族人子弟专设的课堂和图书馆。“书楼”藏书甚丰,不仅有《千家诗》、《幼学琼林》、四书五经之类的经史子集,收藏的周氏族人著作也是最为完整的。1985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石达开》中,石达开部将行刺“周三姨太”的场景即在此拍摄。而有名的“闺女楼”处于村子中部,一栋两层的小楼,二楼的窗户半开着,在花丛掩映下,透露出几许风情。
江头村坐西朝东,从东向西,由南向北,越往村子深处走,越容易发现江头的建筑明显分为两种类型。前村基本上是清代的建筑,高大、宽敞、明亮、气派,青砖包墙到顶,山墙造型多样,梁、柱、枋、檐雕龙画凤,室内装饰豪华美观。以秀才街、举人巷、进士巷、闺女楼的建筑为代表。后村为元明两代建筑,多是单立座,低矮、狭窄、潮湿,窗子又小又少,因而屋内黝黑,与清代的高门大院形成鲜明的反差。明代房子虽简陋,却用料讲究。墙分三层,内外为青砖,中为土砖,厚达20多厘米。据传,明代建村初始,这里人烟稀少,野曾经常出没,人们故意把墙角修成个锐角,可以混淆动物的视线,撞墙毙命,成为村民的野味。
江头洲村现存明清古建筑种类齐全,规模宏大,其类型包括民居、水井、祠堂、巷道、牌坊、桥梁、墓葬、庙宇、香火堂等,尤其是民居数量多、类型全。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民居一百余座,传承脉络清晰。巷道、房屋错落分布,漫步街巷如进迷宫。
村子里面窄窄的巷子里,花石铺成的路,午后阳光斜斜地照在地上,泛出迷离的光芒,让人情不自禁地追溯旧时光。触目所及的,都是一条条牵人思索的绳子,只有走下去,欲罢不能。
在村子里面有一条巷道,名字叫做“迷宫”,修建得无比特别。这条巷子七拐八拐,形成一连串的“之”字,每一个“之”字形都会对着一扇门,而且巷道两边的屋子只有门没有窗户。 这便是后村里的元代独门老屋了。
江头洲共保留着元明清时期的房子112座。三个朝代的房子有着极其鲜明的对比,元代的房子抬粱封闭式结构、矮小、黯然、独门;明代的房子穿斗式结构、有照墙窗、低矮、狭窄、昏暗;清朝时期的房子高大、宽敞、明亮、气派、青砖包墙;山墙造型多样,竖有砥吻;粱、柱、枋、檐雕龙画凤,室内装饰豪华美观。古建筑群规模庞大,有一品官的邸宅,太史的府第,廉官的故居,仕宦的德宅;还有奇特的“闺女楼”、诱惑的“迷宫”道、“爱莲花厅”、“抗日政工学校旧址”、“桂北游击队秘密会堂”等。全村古建筑及古物的雕刻,有木雕、石雕和砖雕,做工精细,纹饰精美,造诣深厚,甚为世人罕见,其中镂花牌匾有20余个类属共500多种,被专家、教授誉为“中南镂花第一村”。古村历史文化遗迹众多,现有古市、碑林、牌匾、诰封碑、磉墩、古石缸、古狮、神灯、公子床、古书、古箱、砚台、字画、太师椅、长寿床、瓷器、古印章等不计其数,至今保存完整。
古老而厚重的村庄总少不了古代碑刻,江头洲村也不例外。江头洲古村落的碑刻很多,在过去可谓是漫山遍野,随处可见。如果根据碑刻本身的性质或者特点来分,大致可分成九大类:一是封建王朝对官员、先代、妻室授予的爵位或者称号的碑,称“诰封碑”;二是朝廷下达命令封赏官爵或称号的碑称为“敕命碑”;三是立下了功劳或做出了成绩立下的碑,称之为“功绩碑”;四是把历史事实记载下来的碑,称之为“历史记载碑”;五是把子孙后代的姓名按辈份记录下来的碑,称之为“人丁碑”;六是按民俗习惯竖立的碑,称之为“民俗碑”;七是竖在殁者墓前刻有生平、事迹的碑,称之为“墓志铭碑”;八是墓葬碑,即墓碑;九是在科举时代中试者所竖立的“夹石碑”,称之为“甲石碑”。现在这九类碑已经陈列在爱莲家祠内,供游客观看。其中有极高价值的是光禄大夫、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蒋攸蛞和直隶同知同苏性为周履泰和周允斋撰写的墓志铭,还有周启运、周启烈、周风仪的诰封碑和香火堂的记事碑。
江头洲村的很多古建筑设计都含有丰富的意味,可谓“寓教于景”。村中的一口古井,露在地面上的井沿砌成方形,而井内壁却修成圆形。探头往井内看,方形井口倒映在圆形的水面,恰似一枚铜钱。据说,这是寓意做人应内方外圆,也警示为人勿贪,否则“掉到钱眼里就捞不上来了”。祠堂里的石雕也耐人寻味,有鼓励学子的“鲤鱼跳龙门”、警醒世人的“鹬蚌相争”,还有集凤头、龙爪、麒麟身于一体的石兽。古村庭院木质隔扇雕花玲珑剔透,多刻有莲花,以及梅、兰、竹、菊四君子;村中各户供奉的牌位,多为“天地国亲师”;堂屋神龛上方刻有反映周敦颐理学思想的“日月阴阳太极图”,处处折射出周敦颐的理学文化思想,显示了江头古民居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成为具有文化旅游价值的古村落。凡此种种,也让江头洲古村在广西村级地方占有了五个第一:古居房宇建筑工艺技巧第一;知名人士第一;镂花种类第一;历史文化遗迹第一;“五代知县”第一。
纵观江头洲古村史实,由于它位于湘桂走廊间,常先得文明的风气,自然成为中原文化与南疆沟通的桥梁。其家族私塾式的教育,信奉儒家的忠君爱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等的思想教化与传承,也对育人成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辉煌的成效。时至今日,依然不无启迪。
姑娘佳节,江头遗韵
作为一个古村落,建筑古老,遗迹丰富,民风自然醇厚。在众多古村风俗中,“姑娘节”是令人难忘的一个,这也是全国的地方传统节日中,恐怕也是独树一帜的。
村里人最重视的“姑娘节”,是江头村特有的纪念东山孑兑姑的节日庆典活动,活动期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目演出,如抬仙姑、舞龙、武术、桂剧、渔鼓、出嫁歌等。一般是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十四日举行。活动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参加活动的人从爱莲家祠出发行至东山的孑兑姑成仙处,并接回孑兑姑;其次是送孑兑姑回到成仙处。孑兑姑是选择村里的聪明漂亮、善良贤惠的女孩装扮而成,她乘坐小轿,由众人簇拥而行。接送孑兑姑的队伍一般由狮子队打头,接下来是秧歌队、旱船队,一路走一路表演;队伍的后半部分是自愿参加的村民,他们通常手提纸糊的吉祥物,如莲花、鲤鱼、蜻蜓等;活动的第三部分是举行家宴,村民们先给祖宗牌位上香,鞠躬,然后再品尝江头村的特产佳肴。
和其他很多节日一样,似乎每一个节日后面都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姑娘节”也不例外。
传说在明末清初时期,江头洲村有一位名叫周老二生下一个女孩,因为家境贫寒,名叫苦妹。她“勤劳勇敢、见义勇为、无私奉献、扶危济困、团结友善、热爱和平又不畏强暴的精神”感动了神仙,于农历五月十四日在东山岩羽化成仙。自从苦妹升天以后,九屋数百里的老百姓受仙姑赐福保佑,年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村寨吉祥太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江头洲人为了纪念这位心灵手巧,勤劳善良的种养纺织能手,把农历五月十四日——子兑姑和成仙的日子,定为“姑娘节”。从此之后,每年农历五月十四清早,九屋田尾洲的人,用四人抬的大花轿从东山岩把仙姑接回来,安放在本村的庙宇里,当天下午,江头洲的人们再用有四人抬的花轿,在锣鼓声、鞭炮声、欢笑声中,抬着仙姑送回东山岩去。这天江头洲、田尾洲的各家各户,请来亲戚朋友做客,男女老少都来看仙姑,勤学纺织布的姑娘们带着自己织的麻丝与女友们交换,以示互相学习。村上的老前辈,拿着糖分给乡亲们吃,表示姑娘分糖。
“姑娘节”从五月十一日开始准备到五月十四日结束。整个节日还流传着“四水”之说,5月11日为“洗路水”;当日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要打扫冲洗村里的巷道,准备迎接子兑姑回村。5月12日为“粽叶水”;家家户户都洗粽叶包粽子,等待子兑姑回来。5月13日为“磨刀水”;每家每户都在磨刀霍霍杀鸡宰鸭,拜祭子兑姑,并用粽子、糖……等,迎接四方宾客。5月14日为“眼泪水”;这天,村民依依不舍含泪的把接回来的姑娘送回东山岩洞里。如果当天下雨,村民就会认为是子兑姑舍不得离开江头洲,流下了惜别的眼泪。这一年大家一定会得到子兑姑的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2004年古村恢复了这个传统节日,除了抬仙姑、吹哨呐、放铁炮、举行祭祀等传统节目外,他们还在爱莲家祠门前的广场上进行舞狮、耍排灯、踩高跟、跑游鱼等活动,举办欢跳莲花舞、演唱莲花歌、表演江头洲传统戏等大型文体活动。近几年来,古村恢复民俗佳节以来,每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这一天,江头洲村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一个平和安详,文风浓郁的古村,必定在尊老敬老方面有独到之处。江头洲村在改革开放之后,在营造尊老敬老社会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于保护古村建筑、倡导爱莲风尚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加之如今的江头洲村在外地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使古老的村庄才得以名声渐远,影响甚广。这个被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敬老模范村”荣誉称号的古村,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老年协会,建成了五保供养村,并通过开办小卖部、舞狮拜年、旅游餐饮等多种途径,为老年协会筹措活动经费。村里为老年协会添置了桌椅板凳,购买了锣鼓乐器等用品。每年到敬老节时,协会还用自己的经费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送水果、发红包,对老人进行慰问。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村人当好典范与楷模,是江头洲村老年协会的宗旨,于是他们就积极发挥余热,为村里的公益事业做贡献。为了江头洲村古民居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周思雄、周崇德两位退休干部自费上万元,到全国有关地市进行调查,翻阅了上万册数百万字的历史资料,编写出50余万字的《江头洲史话》。在老人们的倡议下,8年来,这个村共筹集资金62万元,村民出义务工3.2万个,对“爱莲家祠”和民居危房进行修缮,恢复了全村1200多米的古道,重建了贞节牌坊、字厨塔,使村里环境进一步得到了恢复和美化。
在进士巷尽头,是一座知县的宅院。我与朋友在村里久久地徘徊,流连忘返,灵魂在无声的世界里,面对一个个院落、甬道、小巷、高墙、飞檐、花窗,乃至古老的石碑、斑驳的门扉,以及那门扉上张贴着的已经褪色的红色对联,絮语和交谈。不知不觉间,刚从知县屋里后门出来,令人惊讶的是,我已经站在了“奉政大夫”的院子里。这家对屏高扇雕花门窗十分精美,看起来与其他院落并无二致。门是开着的,当我走进去的时候,却看到坐在轮椅上的一位老人正在倒水准备吃药。他叫袁次发,今年70多岁,是当地教育部门退休干部。老袁告诉我,这房子不是他家祖传的,是他的爷爷在1920年代从周姓人家手里买来的,当时花了2万块钱,自然是旧币。在老袁家的里屋里,他让我们看到了与老房子一起买来的一张金雕龙凤大床。这张床已有200多年历史,曾有人要出20多万元人民币收购,但被他们谢绝了。老袁心态平和地说:“卖了这张床,村里就又少了一件古物,后辈就没有东西看了”。也所以,这张床直到现在仍在作为普通的家具使用。江头洲村人的气度可见一斑。
一个古老的村庄,一个朴素的村庄,也是一个清正的村庄。这种学风至上、知足常乐、甘于清心寡欲的生活,是所有江头洲村人所追求的。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精神境界。面对这样的古村,我的造访,无异于一次精神洗礼和深情对话。无论我走到哪里,这场对话和洗礼,都将在我的心灵打上深深的印记,一如古村的身影。
本文作者:博图角(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