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2件耻辱之事,1件是靖康之变,另1件让宋朝皇帝丢脸丢到家野史趣闻
宋朝向来有'弱宋'之名。在历史上的中原大一统王朝中,宋朝以武力孱弱闻名。宋朝面临的边防形势,与唐朝极为相似,周边小国与游牧部族林立,但两者的处置方式和结果却大不相同。唐朝对外大张挞伐,大军频频出击,长驱直入犁庭扫穴,扬威异域,威名远扬。
而宋朝就要明显逊色许多。赵匡胤统一中原后,周边先后存在过辽国、西夏、金国、蒙古、交趾、大理等国,边防形势不容乐观。宋朝第二个皇帝宋太宗继位后,也曾雄心万丈,想打出来一个煌煌盛世,怎奈他志大才疏,将帅乏人,两次北伐辽国,连遭高粱河大败、雍熙北伐大败,自己都中了一箭,差点回不来。
这两次大败,不仅损兵折将,还让宋朝从此没了精气神,后世皇帝都患上了或轻或重的软骨症,一见打仗就腿软,要么不敢打,要么打不过。周边游牧部族也逐渐看透了北宋外强中干的本质,好比一群狼围住一头大水牛,谁都想从上面咬下两口肉。尽人皆知的靖康之变,就是这种状况的代表性事件。除了靖康之变,其实北宋还有一件耻辱之事,伴随大宋两百年。
这件事就是宋朝对敌国交纳的岁币。岁币,是中原王朝在不能取得战场优势时,被迫向游牧部族交纳金银财物,以金钱换停战。岁币并非宋朝独创,早在汉朝时,朝廷为了缓解边塞紧张形势,在力不如人的情况下,就曾向北方的鲜卑人、南匈奴等交纳过岁币。唐朝后期为了平息安史之乱向回鹘借兵,遭到勒索,也向回鹘交纳岁币。但都是权宜之计。
而到了宋朝,岁币堂而皇之大行其道,甚至成为对外关系中最常用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武力后盾,宋朝面对游牧部族的战争,总是处于劣势,刀枪不能挡住他们的铁蹄,也就只有靠出钱买平安这一条路可选择了。宋朝交纳岁币的国家之多,持续时间之长,金额之大,几乎空前绝后。和宋朝打过仗的几个主要对手,辽、西夏、金国,都曾靠岁币大发横财,捞得盆满钵满。
首开岁币先例的,是北方的辽国。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兴兵南下,宋真宗御驾亲征,双方混战一场。胆怯的宋真宗只图息事宁人,苟安一时,与辽国订立'澶渊之盟'。宋朝每年向辽国交纳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换来了辽国退兵。到宋仁宗庆历年间,辽国贪得无厌,要求追加岁币,宋仁宗被迫答应,每年另外追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好不容易摆平辽国,西夏又在西北崛起。西夏比辽国还难对付,让宋军遭遇好水川、三川口、定川寨三次大败。宋朝只有使出杀手锏,花钱买平安。双方签订庆历和议,宋朝每年给西夏白银五万两,逢年过节另外再给银子两万两千两,绢两万匹,茶叶一万斤。
北宋末年,辽国衰落,金国崛起,摧枯拉朽一般把辽国和北宋灭掉,从此开始了与南宋的百年战争。宋高宗心虚胆怯,明明有岳飞等一批精兵强将,依然只想着苟安江南,最终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每年向金国交纳白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换来几年平安。此后双方又围绕岁币订立过几个类似协议。
直到嘉定七年,宋宁宗在位时,名臣真德秀审时度势,看出金国日趋衰弱,不足以威胁宋朝,建议皇帝,彻底停止向金国交纳岁币。从景德元年开始到嘉定年间,宋朝背负岁币的沉重负担整整两百年出头,到此时才得以终结这一段耻辱经历。
本文作者:历史江湖(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