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与诗丨05独领风骚数百年野史趣闻

2018-08-31 14:30:26



唐朝,诗歌的国度和海洋;

唐朝,中华民族最绚烂的记忆。

唐朝,华夏民族最自豪的荣光;

唐朝,五千年中华文明最动人最耀眼的华章!

清代诗人赵翼在他的《论诗》里这样写道: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对唐朝而言,“各领风骚数百年”改为“独领风骚数百年”似乎更为恰当。

在辉煌的古代历史中,唐朝无疑是我们民族的一座丰碑。大唐盛世,曾引多得多少的赞叹和自豪。大唐风韵,更引得无数人痴迷癫狂。在大唐朝盛世之下,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思想、文化、艺术之上,唐帝国都达到了我国古代一个高峰。

贞观之治

谈到唐朝的历史就不能不谈唐太宗。在中国古代众多帝王之中,唐太宗应当是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其人武可定国,文能安邦,实乃帝王中之出类拔萃之人物。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公元617年,在人民起义的烽火中,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他的18岁次子李世民的劝说下决定起兵。乘着隋炀帝避难扬州,瓦岗军、江淮义军、河北义军驰骋于中原,而隋朝关中空虚之机,一举夺取了长安,建立了唐朝。

从晋阳起兵,到定长安,再到整套群雄,李世民总是冲锋在前,战无不克,攻无不胜,为唐朝的建立了下汗马功劳。待“玄武门之变”夺取了政权之后,唐太宗又开始了卓有成效的治理国家。

太宗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太宗积极纳谏,仅仅名臣魏征一人所谏就达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虽然他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所以,后来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纵观中国历史,国富兵强和民丰物阜,国家制度和文化遗产上皆有突出建树的只有贞观王朝。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适应,唐王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对外战争取得连绵的胜利,连续百余年保持连续不断的进攻态势,疆土极度扩张,朝鲜、漠北、西域的辽阔疆土相继并入中国的版图,西部疆土直达咸海东岸。

那时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在看到唐帝国的高度繁荣和文明之后,就不想回国,千方百计地要留下。中国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中国的各国人民,大多数以成中国人为荣。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这一点就说明贞观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强的土地,不担心外来文化把自己淹没。贞观王朝的国民对外国侨民既不歧视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来主义”,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国民气度和王者风范。外国人不但可以发财致富,还可以从政当官。唐帝国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民间自费留学生则远远超过此数。

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审核”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的决定,避免了失误。中国历史上有853个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拥有如此的胸襟。

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在唐帝国时才达到她的最高使用价值。唐帝国的疆域空前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四个军事重镇(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唐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稠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贞观之治,独领风骚!

传奇女皇

如果说,大唐因为李世民而精彩的话,女皇武则天的传奇人生则更为大唐增添了无穷的风韵与魅力。

在中国,在中国这个儒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国度,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笼罩一切的国度,一个女人,要想屹立于男人之上,甚至于成为天下至高无上的皇帝,所有的人都对他顶礼膜拜,非但是难,简直就是匪夷所思,天方夜谭!

可是武则天偏偏做到了!她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注定了是一个传奇!一个大写的传奇!

武则天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14岁入宫这一时期。武则天是开国功臣、工部尚书武士彟的次女。就是在这一阶段,大唐的第一代皇帝李渊死了,第二代皇帝李世民做了皇帝,第三代皇帝李治出生了。唐朝著名的命相大师袁天罡为武则天相面,说她有尧舜之像,帝王之福。

第二阶段,从14岁入宫到25岁在感业寺出家为尼。14岁的武则天因为貌美,被太宗李世民召入唐宫,被封为才人。因其乖巧聪明,太宗赐其名为“武媚娘”,但并没多受宠爱。贞观二十三年太宗死后,根据唐宫惯例,没有孩子的妃子,一律到感业寺出家。当然也就是在这一阶段,尤其是在服侍太宗生病期间,她与太子李治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第三阶段,从26岁再次入宫到31岁。太宗死后一年,高宗李治到感业寺进香,遇见武则天,两人旧情复燃。武则天得以入宫之后,武则天连生李弘、李贤两个男孩,于是更得高宗宠爱。为了巩固地位,同时也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她不惜亲手掐死了自己刚刚满月的一个女儿,以此来嫁祸王皇后,并以此打掉了王皇后和萧淑妃。在31岁这年,她最终被册立为皇后。

第四阶段,从31岁到66岁。这一阶段,武则天先是做了29年的皇后,以及6年的皇太后。40岁这年,因高宗身体状况不好,她开始与高宗共同临朝听政,历史上称之为“二圣临朝”。也就在这一阶段,为了满足私欲,她杀长子李弘,谋杀次子李贤,废三子李显,软禁四子李旦。

第五阶段,从66到81岁。这一阶段她正式称帝,建立武周政权。

第六阶段,从81岁到死。这一年宰相张柬之联络禁军将领迎太子李显,逼其让位。不久,武则天病死于上阳宫。她死后,她与高宗被合葬于乾陵,在乾陵的神道上为她立起了一块巨大的无字碑!


纵观武则天一生自当是个传奇,但是作为中国历史惟一的女皇帝,无论是从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来看,她都不愧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她重视人才的选拨和任用。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度。更为大胆的是,她还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她重视农业。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在她在位的15年间,人口几乎比高宗时候翻了一翻。

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武则天也做了很多努力。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

当然,武则天也有不少的暴政,如重用酷吏,奖励告密,滥杀无辜;宠信佛教,大修佛寺,耗费甚众;好大喜功,生活糜烂等。但瑕不掩玉。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是大唐风韵的另类绝唱!


Fatty有话说:引用王维的一句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直到今天,海外华人仍被称为“唐人”,称中国为“唐山”。



本文作者:点墨成竹(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