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盛数百年的万宝厂野史趣闻

2018-08-31 14:00:33

兴盛数百年的万宝厂

从易门县城往西北的大山出发,行至20公里的地方,出现一个地处平缓之地的村庄,却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万宝厂。眼前的村庄与其他山里的村庄没有多大的区别,看不出“万宝”给这个村庄带来过什么变化。然而,正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村庄,数百年来却多次被写进地方志中。

万宝厂是易门古老铜矿区之一,开采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有一定规模。《云南通志·铜政便览》记载:“万宝厂,在县西北五十里地,名杂栗树,今为万宝山,其脉甚远,环抱数十里。乾隆三十六年(1761年)开办,定额铜三十万斤,实办二十七万一千五百斤。”万宝厂包括礼拜寺山的花红蓬、白溜口、李子树、大水泻、大水塘、大凹子等地。该片的炼铜点集中为两处:一是如今的铜厂街西南山凹内,为新厂;二是铜厂街的东北面,即如今的旧厂村。

兴于康乾盛世 衰于清末民初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 年) ,时任云贵总督蔡毓荣向朝延上书,要求在云南开展铸造业,发展采矿业,被批准实行后,处于滇中腹地的易门西部地区的采矿点和炼铜点都先后建立起来了,其中包括万宝厂、香树坡厂、义都厂。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 年),万宝厂开采以后,由云南府派专人管理,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后,划归易门县管理。《重修西岳娘娘庙新建观音宝刹碑序》中记载:“乾隆四年(公元1739 年)槽砚初开,未见成效,乾隆十二年(公元1757 年) 复玫槽胴,随获无边大矿。铜料丰旺,自此饶有兴象,沙丁俨若蚁聚……”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易门县知县严廷珏撰文描绘了万宝厂的辉煌:“易门县兼督厂政,年办京局粤采额铜六十余万斤,其加办或数十百万斤不在此数,洵滇省近日之丰厂也。厂大著名者三: 曰香树、曰万宝、曰义都。”严廷珏接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易门铜矿采冶的壮阔景象: “每当春夏之交,大雨时行,山水暴注,江流骤长数十丈,汪洋恣肆,势不可遏,往往历数日不能渡。厂地悬隔,江外支炉者、打尖者、负矿者售柴炭者、贩油米者以及行商坐贾之有事斯厂者,熙熙而来,攘攘而往,日夕待渡不下数千百人。驮运铜斤之牛马骡驴尤难数计……”(清《续修易门县志》)。

可是,到了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云南回民领袖杜文秀反清起义,易门地区的矿工纷纷加入这支农民起义军,厂官、师爷、监工闻风鼠窜,矿山也随之荒废了。直到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至1908年),矿山才逐渐恢复到乾隆时期的兴旺景况。

当时,云南省府对各地产铜都实行按比例统购,每炼出一百斤,由省府统购八十斤。香树坡铜,每百斤付银五两(后已有调高);万宝厂铜,每百斤银价七两六钱八分五厘;义都厂铜,每百斤付银六两。省府统购自用部分的铜多用于铸币和制造武器。省府统购之后剩下的铜占20﹪,香树坡厂全被抵作税金被政府收取;万宝厂10﹪抵作税金被政府收取,其余留给炼铜人自行出卖。

矿山的兴衰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清王朝灭亡后,中华民国的势力尚未达到这里。矿山由褚月轩、褚维龛等经营。1931年,褚月轩因年老不愿继续经营,其子对厂情不熟悉,于是便把万宝厂、香树厂等地的矿产权转与张厚奄、蒋现南等人合股的盈泰公司。但盈泰公司的采炼规模比起褚家父子,则大大减小了。1940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越南后,向云南推进,盈泰公司的股东们仓惶逃遁,矿山再次歇业。五年后,中华民国云南省资源委员会所属的滇北公司又来开采,但炼铜不到十炉,1945年底,接国民党中央指示而停办。临近全国解放时,这里已是渺无人烟,残垣断壁,一片荒凉景象。

矿山的兴衰,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1940年后的抗日战争期间,易门铜矿承办者积极经营,颇有显著成绩。但到了解放战争年代,铜业生产又跌入了低谷。临近1949年,易门铜矿矿区已是满目萧然,破败不堪,实际上矿业已不复存在。

虽然这一切早已成为历史,但是时至今日,村里人还在传颂着万宝厂当年炼铜炉火直冲云霄,四十里外的县城犹历历可望的势壮气雄和动人壮景。

蔡金堂老人讲述万宝厂的历史

村民眼中的万宝厂

三四十岁的万宝厂村民飞云鹏带领记者来到村后的哨渣坡。平整的台地上种着开着白花的豌豆,如果不是村里人指点,有谁能知道过去的哨渣坡曾有48个炉子日夜不停地在这里冶炼。之所以叫“万宝”,是因为这里矿多,随便挖出来都是宝。三四十年前,曾有一户村民在这里挖出过一条“金龙”。这户村民卖了“金龙”盖起了三所房子。过去,哨渣坡这片还有一个村子名为菜家村,是专门种菜供给万宝厂的村子。兴盛的时候,有一两万人在这里挖矿、冶炼。

飞云鹏说:“虽然这里离易门县城20公里,但是,这里大小炉子一旦冶炼起来,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在易门坝子也能看到,虽然壮观,但是污染较大,连易门坝子的谷子都不会成熟。”

当时万宝厂采出的铜矿,都是就地筑炉冶炼,炼出的铜有毛铜(冰铜)、紫板铜(粗铜)和蟹壳铜,其中蟹壳铜的质量最好,大都用来供奉朝廷,称之为京铜。每年调运朝廷使用的京铜达100万来斤。炼钢炉子有大炉、皮炉、罩子炉。万宝厂的大炉,炉高达一丈五尺,整个炉子上小下大,中空外实。

记者让飞云鹏再讲讲当年万宝厂的历史,他说他自己太年轻,讲不出多少来,但是,好心的飞云鹏带记者找到村里年纪最大的一位老者,即今年96岁的蔡金堂。他的祖上叫蔡福,有哥七个,从晋宁来这里开矿。他父亲叫蔡汝清,叔叔叫蔡汝亮,曾是这里的开矿能手。据老人讲述,最早来万宝厂挖矿的是一个姓云的人,他挖了一年多,什么也没有挖着。随后,相继有姓飞、吕、张、武、吴、李的人来这里开挖,终于挖出了铜矿。万宝厂兴盛的时候,曾有上百个矿洞、90多个炉子,小小的万宝厂被打成了“筛子眼”。小时候,他见过一个大力士背来一个冶炼的大树桩,几个人都挪不动那个树桩。老人还记得,当地最大的一个洞叫毛驴洞,有人曾经在里面一边开着矿,一边还赌着博。

接着,老人讲了一个传说:有一位老板挖矿挖到了金银财宝,但不幸塌方,把所有进洞的人埋在了洞里。这位老板在那片土地上撒下了菜籽作为标记,第二年又带着人来找这个矿洞,不想来到万宝厂,满地都是盛开的油菜花,再也找不到自己的财宝。(玉溪日报记者 饶平)

来源:玉溪网 编辑:刘玉霞

本文作者:易门生活网(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