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真实的明英战争—亚娘鞋炮台事件野史趣闻

2018-08-28 19:30:40

我今天要来说说1637年的明英战争,因为我看到了太多关于明英战争的文章有关于明朝大胜的说法,并使英国人赔偿了2800两的白银,宣扬了明朝的国威,然后英国人夹着尾巴逃走,再感慨一番为何清廷与明朝的差距会这么大云云。首先要承认的是清末的丧权辱国自不必掩饰,屈辱就是屈辱,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告诉我们清末就是一个屈辱的时代,关于这个问题根本不会有争议。

刚才话题绕远了一点,回来说说这段明英战争的历史吧!注意我所用之史料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所编写的《英国与中国边疆危机》,绝非一般网文可比。

话说1636年4月16日,由前英国海军军官威德尔率领的船队离开了英国驶向了东方,于同年10月8日抵达印度的果阿,于1637年6月25日抵达澳门,由于葡萄牙人的反对态度,威德尔决定直接去广州,顺便派了一艘船去勘测水道。当然引起了广州方面的注意,广州方面自然也要派人询问情况。8月初的时候威德尔船队驶入珠江,广州当局不许,威德尔置若罔闻,继续向上行驶并于8月12与亚娘鞋炮台明军交火,威德尔派出一百多名水手占领炮台扯下中国旗,升上英国旗将炮台上的炮搬上英船同时,抢劫民船,迫使我国渔民为其传口信,要求自由贸易。

8月15日,广州当局了一个叫保罗·诺瑞第(此人是广州总兵陈谦的亲信)的翻译前往英船,告知威德尔如数交还亚娘鞋炮台的的物资和火炮后,再交一笔银两,通商愿望可以实现,威德尔在此期间也派人交涉,并受到总兵陈谦的接待。

但是,两广的明朝高级官员要求将这支英国船队赶走,并发出强硬文告命令保罗·诺瑞第在威德尔面前当面宣读。可是这位翻译却将文告意思歪曲。不明真相的威德尔上岸采购货品。

广州地方当局见到英国船队不听劝阻,就采取了“以汉御澳,以澳御红”的策略,让葡萄牙当局给英国提交抗议信,然而英国人并不买账,仗着此前陈谦的保证,对其采取了不屑一顾的态度。于是广州官方采取了第二套措施,将入城购买货物的英国人悉数逮捕。并出火船袭击英国人,但是并未成功。威德尔再次施展武力,他指挥船队攻击明朝兵船,焚毁珠江沿岸的村庄,将亚娘鞋炮台炸毁,并占领了一个小镇。在同时呈文希望明朝的地方当局归还货物,在开船回国,如果不归还货物,就不回国了。

最后在澳葡当局的调解下,威德尔签署了一份呈文,保证今后不再犯。而广州当局也释放了被囚禁的英国人,归还了属于英国人的银钱和货物。最后,威德尔于1637年12月回国了。

这就是这件事情的本末,我根据这本书的内容总结的,如果还想了解这件事情更多的真相,就去看看我发的图片吧!

至于最后两千八百两银子有没有赔呢?这篇文章也没有提到。但是在《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二章威德尔船长在广州1637年 26页 10月16日,一些葡萄牙人到广州来调解此事。18日,举行了一个滑稽的会议,企图强迫商人应允立即永远离开广州,并且还要为他们已做了交易的特权付28000八单位里亚尔。20日,通知商人们说,官员估计定付款的数额为2800两(4250八单位里亚尔);对于这种勒索,商人们坚决拒绝,但从这时起,贸易进行得比较顺利------这是葡萄牙人与中国人虚张声势的诈骗行为。这则史料显示这2800两银子根本就没有赔。

在文中最后提到,威德尔船队离开六个月,在中国两次使用武力,占据村镇,炸毁炮台,杀人放火,横行无忌,明朝军事力量薄弱,官吏庸懦无能,暴露无遗。威德尔甚至公然建议夺取海南岛为英国领地。

这场冲突在这本书作者看来根本就是一场耻辱,可是有多少人当作了一场大捷来看,今天发此文章就是要让大家了解真相。

本文作者:论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