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详解野史趣闻

2018-08-28 19:30:35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而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

一、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葬明孝陵。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家庭,在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2位平民出身的君主。

朱元璋的主要成就:推翻元朝,恢复了汉人国家,恢复了民族平等,结束元朝民族等级制度。

曾废除丞相一职(并要求后世子孙不再设立“丞相”这一职位),加强了皇权。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在文化上,重视科举,设立国子监。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

二、明惠帝朱允炆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惠帝朱允炆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

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 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三、明成祖朱棣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

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在老家凤阳时对民情颇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

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1402年在南京称帝。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

明朝皇帝顺序表

明太祖朱元璋 -- 明惠帝朱允炆 -- 明成祖朱棣 -- 明仁宗朱高炽 -- 明宣宗朱瞻基 -- 明英宗朱祁镇

明代宗朱祁钰 -- 明宪宗朱见深 -- 明孝宗朱佑樘 -- 明武宗朱厚照 -- 明世宗朱厚熜 -- 明穆宗朱载垕

明神宗朱翊钧 -- 明光宗朱常洛 -- 明熹宗朱由校 -- 明思宗朱由检

本文作者:常山小王(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