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北魏房屋精髓一身的神秘石椁 深藏历史的功与名的宋绍祖墓野史趣闻

2018-08-27 06:00:35

2000年4月份,山西大同考古研究所在雁北师院扩建工程的新征地范围实施了一轮文物钻探,竟然惊喜的发现了北魏的11座墓葬;其中有砖室墓穴5处,土洞墓穴6座。

宋绍祖墓就是这次钻探中发现的惟一有明确纪年,同时存在精美石椁、壁画的北魏太和时期的一处重要墓葬。

他位极人臣,受封敦煌公、幽州刺史,是北魏时期的一位重臣。

因为出土的地方位于水泊寺乡曹夫楼村附近,往东走距离大同市区仅仅只有3.5公里,一般将这里无法准确勘定的墓葬称为曹夫楼墓葬。

宋绍祖墓坐北朝南,全长37.37米,墓的底部距离地面达7米多,是一处典型的北魏贵族大墓。

在清理椁内以及墓室里面的淤泥时,没见到棺木的痕迹。这座墓葬早年间被盗过,可以看见骨架散落在里面,当时的石灰枕头是直接放在石棺床上的,所以据此判断是椁内根本就没有用木头的棺材。

在石椁的顶板上,阴刻着题记“太和元年五十人用公三千盐豉卅斛”;太和元年是公元477年,推算起来,整整距离今天1538年了。那么“豉”是什么呢?它在当时的烹饪中应用非常广泛,是居家的一种必备调味品,与盐并称为“盐豉”。实际上,这个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豆豉,用黄豆煮熟然后发霉制成。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有过记载“臣请处蜀郡严道邛邮,遣其子母从居,县为筑盖家室,皆廪食给薪菜盐豉炊食器席蓐”。《晋书·陆机传》也曾经提到“千里莼羹,未下盐豉,'时人称为名对。”,这是汉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调味品和饮食习惯,可见国人吃饭喜欢盐口是一脉相承。

墓里面出土了两具不完整的骨架,经过鉴定,两人应该就是墓主人宋绍祖夫妇,一位大于50岁,另一位不小于45岁,在当时医疗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尚且算是高寿。

本来,石椁的东西北三面是绘制了壁画的,但是因为淤泥长期侵染腐蚀,导致石板表面沁出了大量的碱性结晶,壁画剥蚀的非常严重,我们今天已然无法看到。

跟随着墓葬共出土了170件陪葬品,其中大量是骑士俑,还有不少步兵、侍从、动物、伎乐俑和生活模型,可说门类齐全,我们会在后面涉及到北魏陶俑时提到。

大同,北魏时期称为平城,作为都城长达97年,也就是自道武帝拓跋珪(398年)开始,一直到孝文帝迁都(494年)这将近一个世纪。

在这段时间,北魏的历届统治者们先后在中原之地虏获劫掠了不下于100万的人口进入境内,这些人中不乏能工巧匠,也就促进了民族建筑文化的融合和塞外传承。

在这里,石匠们采用了前廊后室的结构,完整的再现了中原汉文化木结构建筑的精髓。

太和初年,正是北魏文明皇后冯太后再度临朝称制的初期,当时的政治改革方兴未艾,宫室建筑和云冈石窟的开凿正如火如荼,正处于北魏建设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在北魏王朝迁都洛阳之前,既有精美的石椁室又有漂亮的石棺床(未展出),并且存在明确纪年的,在迄今已经发现的北魏墓中极其罕见。

我们知道,一斗三升人字栱在云冈石窟的屋形龛和门楼中大量出现,这也与宋绍祖墓形制相吻合。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人字栱逐渐从直线改成了弧线,这在太原的天龙山石窟中也有实证出现。

一座石椁 折射出北魏王朝在大同定都97年间的建筑式样和脉络 让人叹为观止。

时期:北魏

墓主人:宋绍祖夫妇

规格:高240厘米,长348厘米,宽338厘米。

此石椁是2000年在山西省大同市曹夫楼村出土的,墓主人为太和元年(477年)的宋绍祖。石椁通体由109件精细的青石构件拼装而成;从外形看,悬山顶式的殿堂结构彰显出它等级较高的事实;前设的檐廊,面阔达三间,“一斗三升人字拱”也是目前所见同时期最早的实物;可以说是研究北魏建筑风格的一件珍贵实物。

下一期:更多北朝精品文物解读

韩静-横渡大河原创 微信ID:hanjing-VIP 海量资料 关注更方便下载

本文作者:亦文亦物(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