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曾经染上的到底是天花还是梅毒呢?野史趣闻
著名清史学家萧一山在1923年所著的《清代通史》中曾经再三强调同治皇帝就是死于梅毒,但是他没有给出明确可靠的证据。而曾经给同治皇帝治过病的御医李德立的两个曾孙也曾经回忆,据他们祖上口口相传,同治皇帝就是死于梅毒。其中具体的过程就是,当李德立告诉慈禧太后同治皇帝是得了梅毒,慈禧太后强调同治皇帝不是得梅毒,而是得天花而死。
但也有人表示,同治皇帝死于梅毒的传闻不可靠,因为清朝皇帝的管教非常严格,皇帝私自出宫几乎不太可能。所以更不可能说同治皇帝出宫去逛窑子。
小编认为一种比较可靠的解释是同治皇帝的确得了天花,但不排除他也同时得了梅毒。主要依据就是《翁同和日记》,在同治皇帝死前半个月,翁同和曾经两次被皇帝召见,翁同和对同治帝的描述是:“花极稠密,头面皆灌浆饱满。”根据正史和翁同龢日记,这些症状都是天花的症候。梅毒的症状绝不是这样的,而且在当时没有现代医疗手段介入的情况下,梅毒发病一般都分为三期。
一期梅毒的指标性临床特征是硬性下疳。所谓硬性下疳是一种好发于外生殖器的溃疡,溃疡高出皮面,不痛不痒,边界清晰,常为圆形或椭圆形。硬性下疳在感染梅毒后七-六十天出现,一般持续四-六周后可自愈。
此后患者进入四-十个星期的无症状期,患者与健康人无异。无症状期过后患者会发展为二期梅毒。二期梅毒的主要表现是梅毒疹。梅毒疹多种多样,最常见也最有代表性的是斑疹,也称玫瑰疹。玫瑰疹为红色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有些像梅花形状,不痛不痒,这也是“梅毒”这一风雅称号的来源。梅毒疹出疹前可有流感头痛、低热、四肢酸困等前驱症状,持续三-五日,皮疹出后即消退。疹多先发于躯干,渐次延及四肢,可在数日内满布全身,但颈、面发生少。斑疹经数日或二-三周逐渐消退,然后进入三-十五年,最长可达四十六年的漫长潜伏期。
潜伏期过后就是毁灭性的三期梅毒,三期梅毒有三种类型:梅毒肿性梅毒、神经性梅毒,以及心血管梅毒。这期的梅毒会严重损害全身各个器官,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假设同治皇帝是因梅毒而死,那他应该有一、二期的发病症状,但这在他的医案中是找不到的。所以一般正史还是倾向于他是因天花而死。
说同治皇帝死于梅毒的,主要是坊间传闻,最关键的证据来自于同治皇帝主治御医李德立,他的的两位曾孙曾分别撰文称,祖上口传秘闻,同治帝死于梅毒。这个证据也很难反驳,而且清宫似乎也有改医案的传统。看看同治帝的继承者光绪帝,野史野史传闻他是被毒死的,而所有太医的诊治纪录都有,专家通过这些记录,都百分百断定说,光绪是自然病死的,可是现在人们把光绪帝的遗骨拿来检测,又确定是砷中毒死的。
同治皇帝到底死于何种疾病,至今仍然未形成定论,我们期待随着更多文献的发现和解读能够揭开同治皇帝死因的神秘面纱。一个19岁的少年,痛苦至死,不管他是不是皇帝,小编都感觉非常令人惋惜。
备注: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作者:趣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