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之死到底应该怪谁?野史趣闻

2018-08-25 07:00:36

文 风青杨

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残忍杀害。同岳飞一起赴死的还有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岳飞之死,我们一般认为受到了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明代文人文徵明曾作有一首《满江红》词,对岳飞被杀的原因大胆表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杀害岳飞的主凶是赵构而非秦桧,“念区区秦桧亦何能,从其欲”。指出赵构杀岳飞是为了防止北伐胜利,徽、钦两宗回朝,致使自己不能再居皇位局面的发生:“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应该说,文徵明的看法是很正确的。岳飞之遭猜忌,最终沉冤风波亭,其原因之一,是他力主北伐,战胜金兵,迎接徽、钦两宫回朝,而且他还在公开场合把自己的这个主张宣布出来,这不能不引起赵构的极大忌恨,非杀掉岳飞不可了。

一、岳飞不贪财色,无把柄可握。

赵构本是个多疑之人,就是在给岳飞加官进爵的时候也不忘试探。当岳飞屯田的时候,“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想看看岳飞的反应。岳飞是个极聪明的人,“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把曹操大骂了一顿,以证明自己不会做曹操,通过了赵构的测试。不过,岳飞也不是非常会来事儿的人。想当年,秦始皇起倾国之兵派大将王翦攻打楚国,王翦一会儿派人回去向秦始皇要栋房子,一会儿又派人回去要块地。手下人很奇怪,就问他:“您当了这么大的官儿了,还贪图那些小便宜干啥?”王翦笑着说:“大王是个多疑的人,把全国的兵都交给我了,肯定不放心。我就是要他知道我胸无大志,只爱小便宜,他就放心了。”

棋经上说:弃小不就,必有图大之心。偏偏岳飞在小节上无可挑剔,不贪财,不好色,家里没有小老婆。有个叫吴玠的送美女给岳飞,也被岳飞退回去了。年轻时好酒,皇上劝他一次,就滴酒不沾了。皇上要给他盖房子,他也不要,说:“敌未灭,何以家为?”还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可是你岳飞是武将啊,不怕死是可贵的革命品质,可是怎么能也不爱钱呢?不好色,不好酒,不置家产,不怕死,再不贪财,那你图的是什么呢?没有缺点的人是可怕的,所以赵构大概也是心里怕怕。

二、同僚构陷

中国历史上许多功臣勋将遭诬陷、遭迫害,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可忽视:即一些人品龌龊、性情邪恶的小人出于各种阴暗心理、卑劣动机,秉承专制君主的旨意,在那里兴风作浪、借刀杀人。他们或捕风捉影,制造事端;或栽赃诬陷,挑拨离间;或血口喷人,狠使绊子;或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总之,是无所不用其极,其狠毒令人发指,其肮脏让人作呕。岳飞的同僚张俊将军,就是这类跳梁小丑中的典型代表。

考察张俊陷害岳飞的行为。张俊资历比岳飞老,地位比岳飞高,可是军事才能却远逊于岳飞,战功也无法和岳飞比拟,这样,自己的威望自然一天天不如岳飞,长此以往,可能会连带自己与岳飞的官爵地位互换位置。眼见岳飞“芝麻开花节节高”,自己老牛破车,光彩不再,“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庭冷落车马稀”,成了“迟暮的美人”,这如何不叫人妒火中烧,气填胸膺。“是可忍,孰不可忍”。

岳飞因为念念不忘抗金大业,反对和议,也曾得罪秦桧,被秦桧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这也是秦桧积极谋害岳飞的重要原因。官修《宋史》即载:“桧以飞屡言和议失计,且尝奏请定国本,俱与桧大异,必欲杀之。”没有秦桧的苦心经营,栽赃陷害,高宗很难抓到缢杀岳飞的口实;而没有高宗的首肯,秦桧绝不可能有机会除掉一员大将。

从这一点看,君臣二人互相利用,责任难分伯仲。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普遍的“劣胜优败”的淘汰机制。你才华出众,功业过人,就反衬出其他人的平庸与无能,他们因而会感到不舒服,觉得没面子,心理一失衡,于是就对成功者滋生出极大的敌意,恨不得把他拉回到平庸之中,甚至要想方设法打击他、毁灭他。这样一来,嫉贤妒能、损人利己种种做法便大行于世了,小人得志猖狂,英雄进退维谷,亦成为正常表现,代有相传,不绝如缕。

一个正直的人,很少站出来为自己的利益说话。但为公正自然会得罪不少人,你哪知道你哪天得罪了哪个人?但小人是记得清清楚楚。

三、主上不安

宋高宗赵构是何等人物,年轻时也是有着雄才大略与过人胆识的。他不至于傻到忠奸不分,他眼睁睁地看着岳飞一次一次取得胜利,民心所向,岳家军的势力一日一日壮大,整个朝廷的兵权,几乎大半都掌握在岳飞手里,他心中该做何感想,长此以往百姓将只知岳飞而不知皇帝,对他得来不易的政权是一种强大的威胁。这时,他会做一个选择题,如果与金朝议和成功那么他的江山还能保住他还能稳坐皇帝宝座。但如果消灭了金国,岳飞手握重兵,一旦造反,他这个皇帝可能将招来杀身之祸,而且他们宋家的江山,不正是手握重兵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得来的吗?再一点,岳飞一直的口号都是迎回二圣,收复失地,这里的二圣指的是“靖康之役”被金人掳走的徽钦二宗,也就是赵构的父亲和哥哥。那么,赵构会想,如果其父亲与哥哥被接回来,他皇帝的位置还能坐得稳吗?

如果岳飞功劳不那么大,才干不那么高,就像刘光世、张俊之流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则朝廷尚可以有几分放心;或者假如岳飞性格不那么刚直,正义感不那么强烈,对朝廷事务噤口不言,漠不关心,就像后期韩世忠那样明哲保身,得过且过,朝廷亦至少不会如此快地启动杀机。然而岳飞偏偏是一个血性汉子,“做事斩钉截铁,为人光风霁月”,对自己认准正确的事情非发言不可,这就直接触犯了赵构不可明白告人的私衷,其大祸临头也就无法避免了。

置岳飞于死地的“罪证”中,有一条就是高宗亲自定性的:“比遣张俊、岳飞往彼措置战守,二人登城行视,飞于众中倡言:‘楚不可守,城安用修’。盖将士戍山阳厌久,欲弃而之他,飞意在附下以要誉。”岳飞到底曾否说过这样的话,还是有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是大有疑问的。但不论如何,上述高宗的话,足以见其对属下“附下以要誉”的警惕和极端反感,高宗唯恐岳飞深得百姓将士之心,重走太祖兵不血刃而取天下的老路。

一代名将,最终不是战死沙场或寿终正寝,而是死于自己誓死保卫的朝廷,死于自己忠诚不渝的皇帝,死于把自己视为异类的同僚,这不仅使后人感到无比的悲痛和凄凉。莫须有,岳飞的确死的不明不白而又冥冥注定,这或许就是莫须有的真谛。岳飞正义、耿直,而这恰恰是高宗所赐的那杯毒酒,这是一个体制,一个时代的悲哀。

岳飞之死尽管罪名是“莫须有”三个字,心痛但不意外!他或许早已看到了自己的结局,这一天迟早要到来,早来与晚来有什么区别?

五年了,二千多个日日夜夜,谢谢你们的陪伴。号不在了,但心犹未死。其它的就不多解释了。

作者:风青杨知名评论人。一个有趣的人,分享一些有趣的事。嫉恶如仇,从善如流! 微博@风青杨V

本文作者:风青杨(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