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梁红玉祠堂野史趣闻

梁红玉,一个从河下走出来的女子,巾帼不让须眉的代名词。因此,到河下古镇,不得不到位于河下北辰坊的梁红玉祠堂去看一看。
一般大的家族都建有祠堂,而且是一姓一祠,可为一女子而建祠堂的却不多见。
站在河下的程公桥上向东北方向看去,就能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走近仔细打量,有三间大殿,东西厢房各三间,南边为临街院墙,远远看去,与苏北的古民居没有多大的区别,只不过高于一般的民居,且屋顶四角飞檐。临街的院墙上有一门头,小瓦重檐,显得古朴典雅。门头上我国已故著名女书法家萧娴所书的“梁红玉祠”四个大字告诉我们,这就是梁红玉祠堂。
推开红漆大门,正对大门甬道两旁植满了花草树木,院中花香扑鼻。殿中神台上的梁红玉戎装佩剑塑像,神采飘逸,英姿飒爽。塑像两侧为当代书法家杨修品所书“也是红妆翠袖,然而青史丹心”的对联。两旁擎柱上挂着一副长达54字的泥金对联:“青眼识英雄,寒素何嫌?忆当年北虏鸱张,桴鼓亲操,半壁山河延宋祚;红颜摧大敌,须眉有愧!看此日东风浩荡,崇祠重整,千秋令誉仰淮?”
徜徉在小院中,端详梁红玉的塑像,咀嚼着这两副对联,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位调皮了小姑娘,一会跟在父亲的身后在偷偷摸摸地学武术,一会又像一个男孩似的,跟着哥哥和一群小伙伴在程公桥畔、湖嘴街头玩石锁、举石担,切磋武艺。又仿佛看到一个小女子得知祖父和父亲在军中被处死后,和母亲在这块土地上哭得死去活来,后来又随着逃荒的人群一路向南逃去。还好像听到阵阵战鼓在耳畔响起,一位身着戎装的女子,正亲操桴鼓击退一次又一次前来攻城的金兵。
出了梁红玉祠堂的大门,左手向东一看,梁红玉还真的出现在眼前。这是一尊“梁红玉擂鼓抗金兵”的汉白玉石雕,是近年来开发河下古镇而新建的鼓韵坛,位于河下古镇市河水街东端,与梁红玉祠堂隔河相望。鼓韵坛矗立在一泓碧水之上,由两层坛基和主题雕塑构成,从水面甬道到坛基,沿台阶拾级而上,可以与梁红玉主题雕塑近距离接触。只见梁红玉身批战袍,手握鼓槌,两眼炯炯有神凝视远方,那飒爽英姿,透出的磅礴的气势,令人震撼不已。
她是淮安人心目中的女神。关于她的传奇故事淮安人可以说妇孺皆知。她在驻守淮城时,粮草全无,靠吃蒲根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想不到这蒲儿菜竟成了现如今淮扬菜中的一道美食。她曾与韩世忠在平定方腊的庆功宴上一见钟情,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她曾一夜奔驰数百里,飞马传诏,召韩世忠入卫平叛,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还曾多次随夫出征,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后独领一军与韩世忠转战各地,多次击败金军。
她是淮安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女性的骄傲
本文作者:淮安区网(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