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比岳飞官大,也比岳飞命好野史趣闻
大王叫我来巡山,听听三刀侃大山。
作者:黄三刀

读史读正史,也读野史。
读野史读到这样一则故事:诏兴二十五年,韩世忠病重,皇帝派人去探望,可是去的时候他已经死了。不想当天傍晚又活了过来,说:我还有三件事没办完,不能就这么死了。
“一者,世忠久叨将帅,杀人至多,虽王事当然,顾安得无枉滥,拟欲建黄录大蘸拔济之,且解释其冤结。二者,侍妾颇多,未办分付,欲令有父母者,归之;无者,嫁之。三者,外间举债负钱,虑子孙迫索,不无扰人,欲悉焚券。”
于是又活了一个月,把这三件事办完,才安然而去。
野史就是野,未必当真。但我想,这故事反映一种心态的真实,它把韩世忠的朴实可爱描绘得活灵活现。
韩世忠不是一般人,他是“南宋中兴第一名将”。史称南宋中兴名将有好几位,岳飞也在其中,还有张浚、刘光世等人。
岳飞的名气比韩世忠大得多,其实就当时的地位和作用而言,韩世忠远远超出岳飞,所以他是“第一”名将。
建炎三年,也就是公元1130年,在决定南宋命运的关键时刻,韩世忠是行在五军制置使,浙西制置使,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方面军的司令。岳飞只是一个军的统制,正式编制为两千五百人。
把金兵挡住,形成宋、金对峙的局面,主要将领不是岳飞,而是韩世忠。他指挥的黄天荡一役,把金兵主帅金兀术打得落花流水,仓皇北去,奠定了宋、金南北格局,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
南宋一百五十多年的经济文化发展超过北宋,这是公认的。韩世忠立了大功,“进太保,封英国公,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
但是,局势稳定之后,当局对他不放心,夺了他的兵权,给了他一个枢密使的京官。枢密使名誉上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但没有实权。
韩世忠想得开,他上书把这官也给辞了,“自此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时跨驴携酒,从一二奚童,纵游西湖以自乐。”
韩世忠晚年的确过得很潇洒。皇帝有时送他一二幅字画,皇后有时请他的夫人到宫里聊聊天。他行伍出身,小时候家里穷,没什么文化,现在也开始来学习写字,作诗,填词。
有《临江仙》云:终日青山潇洒,春来山暖花浓。少年衰老与花同。世间名利客,富贵与贫穷。荣华不是长生药,清闲是不老门风。劝君识取主人翁,丹方只一味,尽在不言中。
又自号“清凉居士”,于是就更有点超凡脱俗了。“清凉”二字很妙,一是透露一点伤感,他是延安人,清凉山在延安,人老了,想家乡了;二是有点禅,把一切都想开了。
当然,说他有点禅并不是说他不食人间烟火。他还是一个人,一个正派人。
史称,他解兵权时,“遂以所积军储百万贯,米九十万石,酒库十五归于国。”
可见不贪。
又称,“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世忠独撄桧怒”,指责秦桧以“莫须有”罪名陷害岳飞。别人劝他小心,他说,“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
正气凛然。
我读史,不管正史野史,常常读出一脸惭愧。
以韩世忠功绩之辉煌,地位之显赫,足使我们“现代人”羡慕不已,但他的人格,他的一身正气,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他的那种提得起、放得下的心态,对于时下这种追名逐利,金钱至上的“现代社会”,无疑是一副清凉剂。
读罢韩世忠,不禁击掌而呼:好!

本文作者:黄三刀(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