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职务李世民、李治、李隆基都作过,它是玄武门事变成败关键野史趣闻
李世民与李建成争夺皇储的殊死博弈中,李渊究竟是站在了哪一边,学界有倾向于李世民一方和倾向于建成一方的两种观点。但是,支持这两种观点的论据都缺乏说服力,不是语焉不详,就是有意含糊其辞。嘴仗打到后来,读者也是一头雾水,无所适从了。
诚然,李渊一句话就可以改变皇储的归属。他为什么不直接废太子,让李世民上位?不是开诚布公地劝退李世民,避免兄弟阋墙,喋血玄武门的事情发生。而是坐视兄弟相残的悲剧上演,他这样做原因是什么?
其实,玄武门事件不是偶然发生的,早在数年李渊就为这个悲剧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可以这样讲,激出玄武门之变,缘于李世民出任了一个重要职务。
从太原起兵,到进军长安。从平定天下,到最后一统全国,无论是史书,还是影视作品中的李渊更像是一个提线木偶,胸无大志,就连起兵都是被“美人计”陷害情非得已的。
其实,历史上的李渊是一位足智多谋的战略家。
太原起兵、称帝后积极改革府兵制,恢复均田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废除隋朝的严刑峻法,制定武德律,缓解国内矛盾。此举,迅速稳定了民心,为前线作战的唐军军事上的一连串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由此可见,李渊并非是那么昏庸无能,而是一位老成持重,不失雄才大略的开拓者。
李渊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过早立太子,此举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李世民兄弟骨肉相残悲剧的发生。
从太原起兵到攻占长安,李建成与李世民兄弟并肩作战,论起功劳来旗鼓相当。差距是从统一战争拉开的,李世民率领唐军翦灭薛秦,大破刘武周、宋金刚,败夏灭郑,屡立战功,声望日隆。因为李世民功勋卓著,李渊不能无视,思来想去,于武德四年(621)“以秦王功大,前代官皆不足称之,特置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冬十月,以世民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增邑二万户,仍开天策府,置官属。”,同时“加赐金辂一,衮冕之服,玉璧一双,黄金六千金,前后鼓吹九部之乐,班剑四十人。”
本来,天策上将这个职务设置之初,就声明“位在王公之上”。武德七年定官品时,李世民的天策府更是排位在李建成东宫之前的正式机构。李渊为李世民特设官职、仪制以酬殊勋,此举难免不会令李世民有所思。一些朝臣自然会琢磨,李渊这样作是不是生了易储之心。
历来位在王公之上的人,与帝位只是一步之遥。李世民政治地位的冉冉上升,令太子李建成黯然失色。
李渊有意无意的行为,助长了李世民的政治野心,就在成为天策上将后,他很快在府第开设文学馆,招揽饱学之士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已用。“时东都虽克,然山东未平”,戎机政务繁忙之余李世民急于树立礼贤下士的形象太过明显。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小拳拳,而是直接打在太子李建成胸口的重拳,李世民如此高调的行事,就是要先声夺人,在心理上、舆论方面对建成形成压倒性优势。这样作,其实等于是在向兄长宣战,告诉所有人自己志在皇储之位。
本来,李建成就心底惶恐不安了,第二年,李渊又为李世民加官进爵了,这个职务并不为史家关注,其实,这正是李世民后来发动玄武门事变的又一重要砝码。武德五年十月,李世民又加“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之职。
唐承隋制,中央设十二府以统府兵。李渊在位时的中央禁军除了太原起兵时的元从三万之外,其余是关内诸府的府兵。府兵于禁苑分置左右屯营,由李渊直接命将分掌,称左右屯营将军。营兵分番于京师诸门诸殿值守,由十二卫大将军分掌宿卫事务。每有朝会或者皇帝出行之事,大将军还要担任由本卫卫士组成的仪仗队领队;战时,皇帝派大将军领军出征,府兵是作战主力部队。
十二卫大将军是正三品,与东宫、天策府一样直属李渊指挥,其他人无权指挥这支部队。李世民领十二卫大将军后,成了全国府兵的最高统帅和京师禁军最高司令,李渊等于将身家性命交在了这个儿子手中。
本来,除皇帝之外,有资格担任此职的是皇太子,将此职授予太子,是皇帝对太子的充分信任。有唐一代,担任此职者还有李治、李隆基,而且无一例外是在皇太子位子上担任这个职务的。
李渊这项任命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这两项任命就是易储的前期准备工作。而李建成也感觉到了事态的紧迫,不得不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挽救声誉和维护摇摇欲坠的太子之位。
至于他又是如何扳回一局的,下回再表。
本文作者:唐风宋月(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