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直说自己很爱才,为何还要杀孔融、荀彧这些很有才的人?野史趣闻

2018-08-21 14:00:36

若要分析曹操这个人的性格特点,阴险狡诈和知人善用是少不了的。曹操能够在三国留下威名,他背后的幕僚团队功不可没。传说这智囊团的人数有近一百人,只要你有真本事,无论你人品优劣、行为作风,曹操都会提拔重用。

曹操虽然是个有远见的人事总监,但他并不是一个好说话的老板。在他手下丧命的名士超过十人。既然这些人对曹操的事业有所帮助,为什么曹操却仍然刀下不留活口?这里做了一个简略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首先从曹操个人的性格特质出发。众所周知,曹操是出了名的猜忌多疑,他的眼里也容不得沙子,和他政见不同的人很难留下活口,是典型的只能听好话的主。边让就曾经持才傲慢,屡次批判曹操的一些做法。早期的曹操还没有学会容忍,他一怒之下,把边让给杀了。但是他忽视了边让在民间的影响力,人民对于边让被杀一案感到愤懑,他们自发地组织了抗议活动,曹操用了两年时间才平息民怨。这件事让曹操领悟到,即使一些乡绅达贵不能被他收入幕僚,但也不是全无作用,不能随意打压。这事的教训让曹操收敛了许多。

曹操个人是沉住气了,但不代表有的人也愿意退一步海阔天空了。曹操也不是无缘无故的杀人,一些名士傲慢的态度,也是让曹操痛下杀手的原因。就拿孔融来说吧,大家最熟悉他的故事是孔融让梨,有这样品德的孔融是一路被夸着长大,慢慢地他却逐渐形成了有些眼高于顶的性格。他看不起曹操的身世,也不认同曹操的一些做法,几次三番的在公众场合挑曹操的刺。曹操是忍了又忍,实在是觉得孔融不堪大用,就把孔融给解决了。

最后一点呢是有关于曹操的政治选择。曹操在用人方面一贯遵循唯才是举,但是崔琰是典型的儒学继承者,选人的标准还要顾忌忠孝廉。因此,崔琰对曹操提拔出的一些人一直颇有微词。后期崔琰在选择曹操继承人的问题上,和曹操做了相反的决定,被曹操杀害。

和崔琰有类似命运的还有杨修、荀彧等人。曹操认为他们的存在阻拦了魏国日后的发展,可怜他们一生尽职尽责为曹操出谋划策,却因为不能再为曹操效力而不幸离世,曹操这样过河拆桥的做法也确实让人心寒。

综上所诉,在曹操这样老板的手下工作,工作凶险,压力极大。朝不保夕的工作环境让一些谋士也没有发挥出真正的实力,令人扼腕叹息。曹操没能一统三国,也许也和这些因素有关吧。

本文作者:无风却起念(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