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改的历史:北魏太子拓跋晃的死因之谜?是受牵连?还是谋逆?野史趣闻

2018-08-21 13:30:52

----真实的正平事变

北魏太武帝正平年间(公元451年),太子拓跋晃监国。宦官中常侍宗爱有把柄落于太子宠臣仇尼道盛、任平城手中。为防止败露,宗爱向拓跋焘诬陷二人。太武帝拓跋焘大怒,下令将仇尼道盛、任平城斩首示众,牵连附属太子的大臣多人,均被一一诛杀。太子拓跋晃忧虑过度病死,时年二十四岁。史称“正平事变”。

公元450年,北魏三代权臣崔浩因编撰《国书》无所避讳,直书了北魏历代皇帝的隐私,以“暴扬国恶”被五马分尸。并株连九族,北方汉人士族受到沉重打击,以太子拓跋晃为首的鲜卑贵族势力取得胜利。

诛杀崔浩后,拓跋焘将国号由太平真君改为正平,并不再立史官,直到十年后文成帝才重新设立。

后来继位的文成帝拓跋濬是当时太子拓跋晃的长子。拓跋晃的死因之谜成为文成帝拓跋濬无法回避却又不得不回避的一个事实。这段历史的隐瞒及篡改,从政治上的需要来看,应在情理之中。

文成帝拓跋濬所书写的历史是这样的。

《魏书》记载:“恭宗(拓跋晃)之监国也,每事精察。爱天性险暴,行多非法,恭宗每衔之。给事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等任事东宫,微为权势,世祖颇闻之。二人均与爱并不睦。为惧道盛等案其事,遂构造其罪。诏斩道盛等于都街。时世祖震怒,恭宗遂以忧薨.”

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太子拓跋晃监国的时候,处理每件事情都明觉细察。宗爱是个阴险残暴的人,有很多的违法行为。太子拓跋晃从心里就很厌恶他。给事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等均为太子拓跋晃委以职事,有些权势。拓跋焘也听过很多他们的事。两人都和宗爱无法和睦相处。宗爱害怕他们揭发自己一些违法事情,就编造他们的罪行向拓跋焘诬告。仇尼道盛等被拉到街市斩首示众,当时拓跋焘很是生气,拓跋晃忧虑过度而死。

从上文得出的结果似乎是太子拓跋晃因受牵连而忧惧而死,而造成这一切原因的都是那个罪大恶极的太监宗爱。都是因为他多行不义,诬陷仇尼道盛和任平城而引起的。给人的感觉是情节平淡,似乎意犹未尽,一笔带过,将太子拓跋晃的死因含糊隐瞒。

其他正史的记载均和《魏书》的相同,包括《北史》和《资治通鉴》。唯一的区别是少了“世祖颇闻之”这句。这就不得不对太子拓跋晃的死因之谜怀疑,绝对不是“遂以忧薨.”那样简单了。

先从太子监国说起。

鲜卑族拓跋部的王位继承是以“兄终弟及”制度实行的。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后,他已经决意要废除这个制度了。要按照中原汉族社会的“父子相继”皇位继承制度将皇权传给自己的儿子,不愿意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弟弟来继承皇权。虽明元帝拓跋嗣得以继位,也是经过流血政变才获取得。拓跋嗣也不愿意遵循鲜卑拓跋部的旧俗,在汉臣崔浩的帮助下,建立了立太子监国的制度,北魏的第三代皇帝拓跋焘才能够得以顺利继位。拓跋焘将太子监国制度沿袭,立太子拓跋晃并监国。

两代有区别的是:拓跋焘被立太子监国一年半后就登上皇位,而拓跋晃被立太子监国时间长达十三年。

拓跋晃被立太子是公元432年,时年才四岁。到公元439年开始监国,已经十二岁了。拓跋晃监国的那一年,正是拓跋焘统一北方的时间。从拓跋晃被立太子到正式开始监国的这7年期间,拓跋焘先后灭了胡夏、北燕、北凉和后仇池国,并南击刘宋,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属于武功最盛常年领兵在外打仗的阶段。

而自太子拓跋晃监国后到身死的十三年监国期间,北魏战事减少,拓跋焘虽也御驾亲征,但到太子拓跋焘监国的最后几年,出征次数已经很少了。

让人有理由去猜测年富力强的拓跋焘和逐渐长大的太子拓跋晃之间是否有权利的碰撞,矛盾的激化又会不会产生政治危机?

不得不再提汉臣崔浩。

崔浩历时三朝,才智过人,深受太武帝拓跋焘宠爱。崔浩推崇全面汉化,必然有损于鲜卑贵族的权益,太子拓跋晃正是鲜卑贵族势力的代表。崔浩有天大的胆子,也不会和将来的皇帝太子拓跋晃对着干吧?他的身后一定有能和太子拓跋晃势力相当的支持才敢角力。能和太子相抗衡的,只有皇帝拓跋焘了。

《魏书》记载:初,崔浩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之士数十人,各起家为郡守。恭宗谓浩曰:“先召之人,亦州郡选也,在职已久,勤劳未达。今可先补前召外任郡县,以新召者代为郎吏。又,守令宰民,宜使更事者。”浩固争而遣之。

如果这段正史记载得崔浩和太子拓跋晃相争的事实,崔浩没有拓跋焘在后给他撑腰,只能说明他真的是活够了,胆子也未免有点太大了。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崔浩一口气推荐了数十人担任各州的郡守职位,拓跋晃说:“现在担任郎令的,当初就是作为郡守来选的,他们在位已经很久了,应该首先让他们来担任郡守。新任命的替代他们做郎令,更何况管理百姓的应该是由经历过世面有经验的人来担任。崔浩固执己见,还是讲自己推荐的人派去任职。

可以理解为崔浩为了汉化政权和鲜卑族贵族势力代表太子拓跋晃之间的一次争斗,但这争斗的背后,崔浩如果没有支持,这样做的后果,“性敏达,长于谋计”且料事如神的崔浩难道就没有考虑吗?

备受太子宠信的仇尼道盛、任平城是不是也在这些被替换的官员当中不得而知,因为史书并没有记载。但《资治通鉴》中将这两人的身份标明“仇尼,复姓,出徙河”,均不在经传中。这两位不是中原士族子弟,却得到太子拓跋晃宠信,原因是“侍御(太子)左右者,均非在朝之选”。太子鲜卑贵族势力的多数人物和朝中大臣格格不入,但却“微为权势,世祖颇闻之”。只能证明太子势力的扩张膨胀,拓跋焘已经有所差觉了。崔浩正是有所仰仗,才敢有恃无恐,和太子拓跋晃在人事任命上有所分歧,也敢固执己见的。

《魏书》中还有这样的记载:“恭宗季年,颇亲近左右,营立田园,以取其利。”

太子拓跋晃“营立田园,以取其利”,积蓄财富。一个太子难道还缺钱吗,只能有一个解释,“亲近左右”,结党营私。太子东宫集团的首脑,鲜卑贵族势力的代表人物。这估计才是崔浩敢于和太子拓跋晃较劲的原因之一,有所仰仗再加上捏有把柄。

借着兴建佛寺侵吞田产的最大受益者,正是太子拓跋晃。不同意灭佛,并极力拖延诏令的下达,保护的不仅仅是得道高僧,而多数应该是僧侣地主,太子集团的左右吧。

崔浩“国史之狱”被诛,以太子拓跋晃为首的鲜卑贵族势力完胜。这股势力的强大,拓跋焘不应该也不可能没有所闻。

而被《资治通鉴》删掉的“世祖颇闻之”,就更加意味深长。

太子拓跋晃“每事精察”,对于事态的不断发展,不会没有任何知觉,也不会毫无防备。拓跋晃是一个有胆识有智谋和魄力的太子,绝对不会因宗爱的诬告,自己的部从被杀而忧虑而死。

《世祖纪下》:“辛卯,舆驾南伐。葵巳,皇太子北伐,屯于漠南,吴王余留守京都。”

公元450年,拓跋焘最后一次御驾亲征,南征刘宋。拓跋焘在汝南的瓜步(地名,又作桃叶山,在今南京),太子拓跋晃却屯军漠南,《魏书》中的两位主人公一南一北。在京城留守的是吴王拓跋余,宗爱后来杀拓跋焘后是立他为帝的,他可是和宗爱关系密切啊。而让太子拓跋晃能“忧薨”的事情,绝对不会是宗爱和两个太子阵营的宠臣争权夺利牵扯到他。只可能一个原因,就是欲篡位被发现。除此之外,他何惧之有,何忧能成疾?

我们答案从与北魏分庭抗礼的南朝刘宋的史书《宋书》中找到。《宋书》赫然有这样的记载:“焘至汝南瓜步,晃私遣取诸营,卤获甚众。焘归闻知,大加搜检。晃惧,谋杀焘。焘乃诈死,使其近习召晃迎丧,于道执之。及国,罩以铁笼,寻杀之。”

这样的叙述将那些含糊一笔带过太子拓跋晃的死因,瞬时就清晰呈现在我们面前。

文成帝拓跋濬再怎么隐瞒和维护自己的父亲,把曾经的历史隐瞒或者删除。但他删除不了敌国的记录,即就是有所偏颇,主要情节肯定是死因之谜。

南征的拓跋焘得知当太子已经十三年之久的拓跋晃迫不及待要篡位时,心痛的同时,也有将事实原委弄清楚的冲动。

《宋书》所记录的短短数语,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父子相残过程完整呈现。

真实的正平事变过程浮出水面:

拓跋晃十二岁监国,鲜卑贵族势力逐步以他为中心聚集并扩大,父子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出现。期间代表拓跋焘的崔浩与太子拓跋晃有过长期的斗争,最后拓跋焘不得不诛杀了崔浩。这是双方角力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太子拓跋晃权势的鼎盛时期。这个时候,父子的矛盾已经激化。

拓跋焘南征之前,命太子拓跋晃吞并漠南,以皇子吴王拓跋余留守平城,解除了太子拓跋晃的监国之权。

拓跋焘在汝南瓜步,得知太子拓跋晃竟然私自将各部军队指挥权归于自己,便已经明白太子这是准备动手了。拓跋焘戎马一生,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以装死迷惑拓跋晃。在拓跋晃奔丧的途中,将其擒获。关进铁笼子里拉回平城。

回到平城后,开始大加搜捕检查太子拓跋晃准备篡位的证据。将太子拓跋晃杀掉,并将依附于太子的鲜卑贵族势力诸多臣僚尽数斩杀。这其中,就包括事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等。

在诛灭了太子集团后,拓跋焘被宦官中常侍宗爱所杀。立拓跋焘另一个儿子,吴王拓跋余为帝。不久后又杀拓跋余,拓跋晃旧部陆丽、长孙渴候、独孤尼等发动政变,拥立拓跋晃之子拓跋濬为帝,诛杀宗爱,动用五刑,灭其三族。

文成帝拓跋濬继位后,竭力掩饰其父拓跋晃死因之谜,但终大白天下。

本文作者:谈古论晋(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