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惊人的巧合,北魏爷孙的「能力」竟如此强大!野史趣闻

2018-08-21 13:00:35

(图)北魏灭北凉后最终统一北方。

北魏(386~557),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封建王朝,(鲜卑三大族,慕容,拓跋,宇文,可以说,从十六国中后期至南北朝结束,北方大多数都是被这三个家族所统治)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又称拓跋魏,元魏。因为以后还要说到北魏的很多故事,然后说一下关于拓跋氏的来源,魏书序纪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啥意思呢?就是拓跋氏的祖上是黄帝的儿子,有个叫昌意的小儿子,就被封到了北方,那里有个鲜卑山,于是就叫鲜卑族。“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秦以前讲究五行,黄帝时期尚土,所以那里的人叫土为拓,叫后为跋,然后就以此为姓氏。西汉汉武帝时期,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投匈奴后,娶了匈奴单于的女儿拓跋氏,匈奴“所生子皆以母族为姓”,所以鲜卑这个民族貌似又有李陵的血液在其中,不过大部分的拓跋氏都不是很愿意接受这件事。

北魏这个王朝也非常有意思,个人感觉就是一个爷孙的朝代,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说一下拓跋氏的几个重要人物,第一个说一下拓跋力微,这个人活了104岁,出生在东汉时期,他爹有他的时候北史记载是和天女(神仙)所生,“故时人谚曰:'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主要活动于现在的内蒙古北部,三国时期和曹魏交好,并且把自己的儿子拓跋沙漠汗送到曹魏当人质,最后西晋建国后,西晋开国元勋卫瓘认为拓跋沙漠汗为人雄武有才能,不杀恐成祸患。那时候拓跋力微年岁已高,被身边的大人各种忽悠,结果拓跋沙漠汗死于父亲之口。

(图)拓跋珪(公元371年8月4日—公元409年11月6日),又名拓跋开、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字涉珪,鲜卑族,北魏开国皇帝。

拓跋力微的孙子因为帮西晋刘琨打匈奴刘聪与羯赵石勒,被西晋封为代公,后来有封代王。(拓跋力微与他孙子拓跋猗卢算是第一代爷孙)几十年后,拓跋家族又出了一位牛人,叫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这个人在位期间“始置百官,分掌众职。东自濊岁貊,西及破落那,莫不款附。”和当时另外一个鲜卑强国前燕和亲,最后因为追杀匈奴左贤王刘卫辰,前秦的苻坚派遣苻洛帅众二十万及其将朱彤、张蚝、邓羌救援,被前秦打败后不久被自己的儿子杀死。(也有记载说投降前秦)公元383年,前秦苻坚与东晋爆发著名的淝水之战,前秦大败,北方各国林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16岁趁乱复国,称代王。(拓跋珪出生也非常传奇,他母亲生他之前做梦明日入怀生拓跋珪)后改国号为“魏”。欲效仿战国初期经过李悝变法后最先强大的魏国。参合陂大败后燕慕容宝,拖死一代战神慕容垂,后来又相继击败慕容农,慕容麟,夺并州占中山,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都知道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其实从拓跋珪迁都后,就已经开始半汉化,修法隶,建宗庙,开耕田,收罗人才。(第二代爷孙拓跋什翼犍与拓跋珪)拓跋珪的孙子,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史载“藉二世之资,奋征伐之气,遂戎轩四出,周旋夷险。平秦、陇,扫统万,翦辽海,荡河源。南夷荷担,北蠕绝迹,廓定四表,混一华戎。其为武功也大矣。遂使有魏之业,光迈百王。岂非神睿经纶,事当命世。”拓跋焘主要的功绩就是统一北方!和南方的刘宋也互有胜负。拓跋焘除了武功外,文治养民也是非常不错。拓跋焘的孙子拓跋濬(就是电视剧锦绣未央的男主),在位期间主要政治手段就是以和为贵,和北方各国与南朝刘宋交好,经济发展也是很不错,重视佛教,云冈石窟始建于拓跋濬。(他爷爷拓跋焘是出了名的灭佛,作为孙子的他兴佛,拓跋焘好武,拓跋濬爱好和平,也算是第三代爷孙了)。

(图)孝文帝迁都

拓跋濬的孙子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改革改姓元,也叫元宏。北魏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为政期间,实行俸禄制(北魏之前采取的是你当官的没钱自己去想办法,朝廷不管)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此法一直延用至唐代中期,被杨炎两税法取代),三长制(兵役制度)等等,推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史载“躬总大政,一日万机,十许年间,曾不暇给;殊涂同归,百虑一致。夫生灵所难行,人伦之高迹,虽尊居黄屋,尽蹈之矣。若乃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黔黎,咸受耳目之赐。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亦无得而称之。其经纬天地,岂虚谥也!”著北史的李延寿对于孝文帝,都用上了经纬天地这种词,其能力可见一斑。可惜元宏是个短命鬼,三十三岁就死了,死后40年,北魏灭亡,北魏分裂东魏与西魏。这个拓跋濬与拓跋宏,算是最后一代爷孙组合,很奇怪,这个朝代基本上都是爷孙能力非常强大。

接下来说两位北魏开国的两名勇将,号称“卫王弓,桓王槊”卫王是拓跋仪的爵位,桓王是拓跋虔的爵位,拓跋仪与拓跋虔都是拓跋什翼犍的孙子,道武帝拓跋珪的堂弟(拓跋仪与拓跋虔也是堂兄弟关系)。拓跋仪,史载可以拉近十石弓,(岳飞是未冠拉弓三百(宋)斤,可以对比一下,可惜不知道南北朝时期一石是多少)而且这个人不是大老粗,曾对阵后燕慕容垂不怯场,也曾告诫拓跋珪慕容垂死后,后燕方可图“垂年已暮,其子宝弱而无威,谋不能决。慕容德自负才气,非弱主之臣。衅将内起,是可计之”,不过最后结局是膨胀了,走上了反叛之路,免不了被杀。桓王槊拓跋虔,史载“虔姿貌魁杰,武力绝伦,每以矛细短,大作之,犹患其轻,复缀铃于刃下……每从征讨,及为偏将,常先登陷阵,勇冠当时,敌无众寡,莫敢抗其前者。”槊,就是古代兵器中枪的升级版,槊比正常的长枪要长,要粗,要重一些,简单说就是这个哥们每次都觉得普通的槊又短又细,为此不满意,于是给他本人又打造了一把,他用起来还是觉得这个东西太轻了,于是他就他槊的头部装了很多铃,估计是为了负重用的,不是一般人认为的那种小铃铛。每次打架还冲在最前面,敌人不管在人数上有没有比他多,都不敢去和他打。这就是卫王弓与桓王槊的来历!后燕慕容宝参合陂之战失败后,慕容垂为了不给后世人留麻烦,就卷土重来,攻打北魏。当时拓跋虔镇守平城,拓跋虔轻敌城破被杀。

*作者:南山,鱼羊秘史特邀作者。

本文作者:朕听(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