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镇,“火山口”上的北魏第一镇,走进了历史教科书野史趣闻
沃野镇,教科书里的北魏第一镇
我一直说,今天的河套地区是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合的典范,但这个典范在历史上也有急功近利的时候。希热庙在自然界的火山口上稳坐千年也没出什么事情,但在另外一种形式的“火山口”上的沃野镇,却因此让自己出现在了教科书里。
乌拉特前旗苏独仑乡根子场村是阴山脚下一个普通的村子,在村子的南边有一块空地,空地上有一座古城,这座古城就是北魏沃野镇古城。唐人李吉甫在他的《元和郡县志》中说:“沃野镇古城在军(指天德军)城北六十里,即后魏时从西数第一镇也。”指的就是我们眼前的这个地方。
古城坐北朝南,呈T字形三连城,东西长1150米,南北宽1000米。古城由三部分构成,东西相似,中间向南突出,为瓮城。古城的北边比南边稍高,城内较为平坦,因北面受漠楞河(古称金河,直通蒙古)洪水冲击,城内覆盖层较厚,城墙断壁残垣清晰可见。古城中,北部有大型台基,城四角有角楼痕迹,中间为门,门西北有高台残存遗址。城内暴露物有内壁布纹筒瓦、青瓦瓦当等残片和大量陶片,饰纹有弦纹、压印纹、附加堆纹、绳纹等,另有少量白、灰、青花瓷残片。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我国北方,结束了十六国纷争局面。公元449年,北魏大败柔然,为了防止柔然南下,在北方(内蒙古自西以东、阴山以南地区)设置六镇。六镇的排列是从西到东,第一镇沃野镇,然后是怀素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沃野镇因此有了北魏第一镇的称誉。沃野镇古城遗址
最初时,北镇不设州郡,以镇、戍领民,号为镇民,主要是鲜卑拓跋部民,地位较高。但随着北魏疆域的扩大,强制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大族豪强、部落酋帅徙边,同时不断发配囚犯戍边,从此镇民的地位日益下降。再加上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进入中原的包括拓跋在内的各族贵族加速汉化及封建化,而北镇仍然保持着鲜卑化倾向,镇民被称为“府户”,属于军府,世袭为兵,不准迁移。这样一来,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便被推在了一个“火山口”上,他们很快因为自己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发起了反汉化大起义。
公元523年,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聚众杀镇将,攻占沃野镇,随后率义众南下,于公元524年5月进攻至五原、云中一带。同年8月,高车东西两部叛魏附拔陵,起义军的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北魏孝明帝下诏改镇为州,以求安抚,但为时已晚,边民俱反。公元525年初,柔然主阿那率十万众,自武川西向沃野帮北魏镇压拔陵。拔陵被迫南下,作战失败,六镇20万义军被俘。北魏将这些被俘兵民安置在河北,但当时正逢河北遭遇水旱之灾,被俘兵民无处就食,出现逃亡现象。几个月后,起义于河北地区再发。随后,引发了一系列的民变、政变,最终使北魏分崩离析。
今天的学者们分析这次起义主要在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北魏后期北镇镇民中贫富差别加剧而。军镇的统治者是主将、参僚和豪强,他们也因不能充当廷官而对北魏政府不满;二是被统治的广大镇民遭受主将、参僚和豪强的欺凌奴役,土地被剥夺,承担着繁重的官、私劳役,还被洛阳政府视为“北人”,受到歧视。
这次起义给今天的人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是:主观加快民族融合的进程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强制鲜卑民族摒弃本民族文化而奉行汉民族文化,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当时的六镇之中,各民族在杂居的生活状态中已经出现了以鲜卑为主要倾向的民族融合,这种自下而上的自然融合是民族融合中最稳定和谐的状态,也最为融洽。而在近洛地区,孝文帝开展的是自上而下的汉化,造成了对民族心理的挑战,进而导致了严重的民族分化。因此孝文帝汉化必然会被六镇鲜卑起义打断其不合历史逻辑的融合进程,这种中断并不是结束,而是将民族融合引领到一个更加健康合理和稳定的轨道上,使民族融合过程顺理成章。因此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孝文改革后北方民族融合实现的条件尚未完全成熟的话,那么六镇起义后,民族融合的推进和完成则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这也许就是“六镇起义”被写进中学教科书的重要原因,也让一代代中学生通过历史教材知道了北魏时期发生在北方的沃野大起义就是以这里为原点的。目前,这处北魏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沃野镇就这样把巴彦淖尔的一段记忆带进了教科书,也为今人留下了一段历史的启示。
本文作者:路生(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