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贵母死的残酷孕育出北魏女强人野史趣闻

2018-08-20 19:00:27

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群最早的建筑,起始于北魏文成帝时代的兴安元年(公元四五二年),当时朝廷明确诏令仿照文成帝身样形象在武周山南麓开掘洞穴雕塑石像。

(图)昙曜五窟

后来建造的石窟很多是双窟,这和当时尊奉孝文帝、太皇太后冯氏为“二圣”有关,山中双窟二佛,朝堂宝座一对,二佛二圣遥相呼应,现实与虚幻在云冈石窟中明显而巧妙结合了。

昙曜五窟开掘时,平城来了一位冯姓小姑娘,这时的她绝对不会想到:刚开始建设的皇家寺院中供奉的佛祖中会给自己留下一席之地,那时,她还是一位肯定不足十四岁的小女孩,而且属于战俘身份。

这个小女孩是北燕皇帝冯文通的孙女,但此时的北燕已被北魏灭国,小女孩与父母家人离散,一个人前往遥远的北魏都城寻找失散的亲人,那个混乱的年代路途遭遇匪盗极为平常,但冯氏小女孩获得了意外的营救,而且幸运的是:营救者是随北魏常太后出巡的侍卫。

哲人老子曾断言: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小女孩的遭遇证实了圣哲论断,冯氏小姑娘与常太后的偶然相遇,改变了她一生的生命轨迹。

常太后是“保太后”,换句现代词汇就是“山寨太后”,是文成帝拓跋濬的乳母,但由于北魏还在坚持的“子贵母死”荒唐惯例,太子的乳母也就成了不可或缺。且随着太子成为皇帝,乳母的地位也日渐迁升,成为“保太后”。

冯氏小女孩,被常太后留在了魏宫中,后来成为主宰北魏政坛数十年的超强女强人,二圣之一的冯太后。

(图)冯太后(442-490年),名不详,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献文帝拓跋弘的嫡母,孝文帝拓跋宏的祖母。

说起女强人,北魏所遵循的“子贵母死”恶制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北魏政坛女强人的出现,这几乎等于担心一个婴儿将来篡权就干脆将他掐死在摇篮里,貌似除害除根,其实荒谬绝伦,且适得其反:北魏此后反而出现了一系列主宰朝堂的女强人,如窦太后、常太后、冯太后、高皇后、胡太后等,这一时期的妇人干政现象,要比之前历史中的任何王朝都要严重。

常太后把这个冯氏小女孩当做了自己人,为她精心设计了将来的人生,冯氏先被纳为贵人,后又被立贵妃。

但是,史书记载此事件的同时,却重点描述了少年拓跋濬邂逅一个李姓美女的经过,大概是因为,这个在战场上缴获来的南朝美女,为文成帝怀了一个“龙种”,女战俘瞬间成了李贵人。

而同时期皇帝的冯贵妃,大多时间都在武州山渡过,工匠雕琢石块的叮当作响伴随着她读诗诵经,冯贵妃透过佛经的字里行间,看到的是残忍的血红,她能体会得到:陪伴高大肃穆的佛祖石像,要比陪伴年轻鲜活的皇帝安全,这是否应该感激身边石像的灵魂——西方的释迦牟尼?还是灵魂背后的幽灵——四位已在西方乐土的先皇?

谁也不会料到,此刻的冯贵妃并不是把自己的灵魂托付给已云冈正在挖掘的石窟,而是从苦涩的佛经中学习常太后的风范,那主宰他人生命的风范,那杀人时谈笑自如的风范!

(图)昙曜五窟

公元454年,文成帝拓跋濬为纪念儿子的降生而改年号兴光,兴光二年二月,拓跋濬下诏为儿子取名拓拔弘,又改年号为太安,这显然是期待儿子泰安,但却意味着儿子的生母不再泰安。

两年后,拓跋弘被册封太子,母亲李贵人被常太后“合理”赐死。

这大概都是老谋深算的常太后刻意设计,冯贵妃从武州山返回宫中了,太安二年正月二十九日,冯贵妃被立为文明皇后。史书记载,拓拔弘被正式立为太子是冯贵妃被立为皇后的两天之后,而四天前,太子的生母李贵妃就骤然离世。

没能为皇帝怀孕生子的冯皇后亲身体验到了“子贵母死”的残酷,但她从残酷中学到的并不是坚决不生儿子,而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个残酷的宫闱铁律,失去了人性的规矩也要看掌握在谁手里,啥规矩也有其两面性,在冯皇后今后的政治生涯中,“子贵母死”将化为她手中一把锋利凶狠的板斧,会剁下讨厌者的脑袋,哪怕是颗美女脑袋!

经过了佛法熏陶,冯皇后学到了常太后最重要的一手:自己没有儿子或者不能生出儿子,就不妨“杀其母,而养其子”,抢到了未来皇帝的抚养权,就是抢到了将来参与朝政的权力。

于是,鸠占鹊巢,冯皇后把太子拓跋弘接到身边亲自抚养,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拓跋濬英年早逝,拓跋弘顺利接位,冯太后合理合法顺利插手朝堂政事,开始了长期临朝听政。

本文作者:还原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