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李显与东泰山庙的奇缘野史趣闻
远景东泰山庙 傅必学摄
在房县城东的孙家湾背后有一架山梁,耸立于城东五里,早年间山顶建有一座千年古刹,名曰:“东泰山庙”。
据清同治版《房县志》记载:东泰山,城东五里,自北徂南,迤逦数里,为城左屏障。一峰高耸,顶坪可容万马。上有泰山庙,松柏参差,楼台金碧。每云净天高,徒倚瞻眺,苍翠欲滴,西方门北门诸河会归萦带。经山麓以朝宗,水影岚光,遥映城郭。
东泰山庙的主殿建在山顶端。围墙环绕,红墙灰瓦,翘檐高耸,雕梁画栋,十分气派。特别是飞脊上的飞禽走兽,立于屋脊上玲珑的八仙娃娃,栩栩如生。大庙院落紧凑,殿堂相接,层层叠叠,十分壮观。每日庙院前的青铜香炉里袅袅烟蔼与白云绕缠于山顶,又曰:“白云罩顶”。
远看东泰山庙,山势圆润,独立成峰;近看,与群山相连,东缓北堵,黄土坡延至河边。人站在庙上可鸟瞰山下田园风光,又称“景山”。
东泰山庙有四条路可以直达山顶,南边从八里望过河从兔子洼上山;西边从县城北门过河,穿孙家湾村上黄土坡,坡上层层石阶沿山而筑,直通山门,一般从县城方向到东泰山庙上香的香客都走正门。北边的香客大多从长龙堰湾上后山入寺,又称后门。东边是群山,顺后山梁子入后门,与北边的山道汇拢,同进东门入庙。从正门上山的香客最多,
东泰山庙
进了山门,穿过三道庙门,走过三个天心院之后才登上主殿堂。也称“顶峰”。
东泰山庙南边有一片洼地,名曰“兔子洼”,这兔子洼与长龙湾还有一段传说哩。
传说很久以前,一个狂风暴雨的黑夜,乱石沟走蛟,有一条修行了千年的蛟龙从天宝山下的乱石沟挣脱出来,一双眼睛如灯笼,亮堂堂地照耀在洪水上,通明通明的。龙头一摇洪水泡泡,龙尾一摆泛滥成灾。传说蛟龙在山中修行了千年,出来后不知是高兴哩还是耍威风,它所过之处洪流滚滚,洪浪滔滔,河水暴涨,洪水猛兽,畅通无阻。龙随滚滚洪流来在一个回头湾前,蛟龙抬头瞅见山那边有一窝玉兔就想翻过山去捉玉兔,却被高大的东山挡住了去路。蛟龙一急,龙头跃起想越过东山去,头一摇,尾一摆,腾起巨浪向东山扑来。可是东山无论蛟龙如何猖狂,用巨大的山体稳稳挡住了蛟龙狂飙。蛟龙见一次没有突破又来第二次反扑,于是又跃起卷起千层洪浪扑向东山头上,恨不能腾飞过山捉住玉兔,结果经过三次猛烈地向山顶冲来,洪水如猛兽一样一浪高过一浪的向山峰上漫过来,但是无论蛟龙怎么折腾,都被东山挡了回去。蛟龙见斗不过东山,只好放弃捉玉兔的机会,扭头回身向西汹涌而去。白龙回头向西的一刹那便拖出一道回头湾,就是现在的“长龙堰湾”。
蛟龙冲到三道河,只见河道宽了,洪水平了,便顺水向东顺急流直下,绕到东边时,回头向东山望了一眼,可是玉兔早已无影无踪。蛟龙自知错过了捕捉玉兔的机会,气势汹汹向东流走了。白龙在这儿短暂一瞥,流走八里地,后来,人们便把这儿称 “八里望”。
东山用坚强的身驱挡回了蛟龙的三次反扑,都没有捍动东山的身体,东山却稳稳地阻止了白龙的疯狂与傲慢。后人就用“稳若泰山”形容东山的雄壮。此事感动了一位当地姓曹的员外,他便筹资在这山顶上修建了这座大庙,起名叫“玉龙寺”。
李显像
卢藏用站在终南山北望长安
“玉龙寺”顾名思义就是根据龙与玉兔的神话故事演绎而成的。东泰山庙东边是绵绵大山和峡谷,一直连接到青峰下面。这些起伏的山脉就是东泰山的后腿和手爪,撑起了东泰山雄伟。据《大唐新语》记载,“卢藏用隐于终南山中,中宗朝累居要职”。
卢藏用何许人也?
卢藏用,字子潜(664-713),河北涿州人。卢藏用出身大族,自己是位文学青年,精通琴、棋、书法,人称“多能之士”。所以,很容易就考上了进士。不过,考上进士后的卢藏用却怎么也得不到人事部的工作安排。心情极度郁闷,便写下了《芳草赋》的文章,发了一通牢骚,然后就跑到终南山当起了隐士。说起隐士不得多说两句。在古代,一个人要是下定决心做隐士,别人便觉得这人淡泊名利,道德高尚。不管怎样,皇帝选择官员时也要把面子做足的;只要听说有“德”的隐士,便逮住不放,甚至想方设法把这个人请到来做官。卢藏用是位投机分子(隐士),他早看透了皇帝的这一番苦心和用人的心态,就上终南山当隐士,其实是“沽名钓誉”。还有一点卢藏用为了做官简直是煞费苦心。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们看,这天下的名山大川多得是,哪里不能隐居,他却偏偏选择终南山隐居呢?因为,终南山离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很近,站在山上就可看到“大明宫”的房顶。若在终南山隐居,一旦有了名气,立马便会引起皇帝注意,如果皇帝知道了,然后顺利入宫当官岂不是一条捷径!这是一条通往官场非常便捷坦途,而且节省费用,效果较佳。卢藏用苦心孤诣地在山中混了好些年。皇帝在长安,他住终南山;皇帝移驾洛阳,他跟着跑到嵩山。卢藏用跟着皇帝的屁股转,他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意的是,有朝一日被皇帝佬儿发现他是一位人才,乘此机会入朝做官。于是有人就送他一个雅号“随驾隐士”。
卢藏用在终南山中,跟随道士学道术,据说练得一身辟谷的好本事,好些天不吃饭,照样有力气吹牛。卢藏用博学多才,文章绝妙,书法功底深厚,投壶,弹琴;莫不尽妙(没有不好的)。没做官时,辟谷(道家方士认为成仙得道之法)练气,志趣高雅,很是不俗。恰在此时,唐中宗李显被武则天贬为庐陵王,流放房州。有一年,卢藏用云游(有间为之)到房州玉龙寺。这天,李显带着韦皇及家人上玉龙寺上香,卢藏用正好当值,他见了中宗李显和韦皇后,就知道庐陵王李显曾当中宗皇帝,皇家王爷,就想套个近乎,随口说道“东山再起”四个字。韦皇后是个敏感的女人,听到这四个字便追问:“此言何意?”卢藏用沉默不语,敲了一会儿摸鱼,起身离去。韦后给李显递了个眼色,让他跟上去问个究竟。等中宗李显尾随至后院,卢藏用早已不见了踪影,李显和韦后只好悻悻而回。
李显回到王府琢磨去琢磨来,不得要领。韦后说,那个道人一定是位高人。李显点头说,也觉得是。过了几日,李显和韦皇后又到玉龙寺上香,却不见了卢藏用。便问庙上的主持。主持把李显领到庙门外指着门楣上才写的新匾说,那姓卢的道人,名藏用,原是终南山道人,现已离去,他临行前提笔为本寺写下“东泰山庙”四个大字。李显抬头看时,只见那四个大字写得龙飞凤舞,苍劲作力,非常佩服。李显也是一位书法爱好者,欣赏卢藏用书法后,不仅长叹:“好一个东泰山庙!”说完才遗憾地离开。
“东泰山庙”由此得名。
卢藏用回到终南山后,被武则天把他请出山来,封他一个左拾遗的职务。左拾遗虽然是八品官,比县令还低了一级,但他在京城做官,在天子身边工作,升官的机会便会增多。后来,中宗李显果然被他言中,神龙革命后又恢复了帝位,封卢藏用吏部侍郎,卢藏用做官后从不提起此事,一心一意辅佐之。直到中宗逝世后,人们才明白“东山再起”四个字真正含意。
含意其一,中宗自从那天到东泰山庙上香后就转了好运,先是武则天听狄仁杰劝导把他从房州接回洛阳,立为太子。其二,再后来武则天年高体弱,疾病缠身,躲在深宫,大臣都不让见她,只令张昌宗和张易之守在身边。诸大臣恐生变故,由张柬之等五王经过策划,在东都洛阳发动了“神龙”政变,逼武则天交出政权,李显才又重登帝位。
中宗死后,睿宗李旦做皇帝,他把卢藏用的同门师兄司马承祯接进京城封给要职,司马承祯没过几天要回去。卢藏用指着终南山对他说:“这里边就颇为不错,还到外边去干什么?”司马承祯说:“以我所见,这就是你做官的捷径吧?”一句话揭了卢藏用老底,弄得卢藏用面带羞愧。
卢藏用当年点拨李显的那句“东山再起”,却让李显和韦后琢磨很久,不知原由,但李显不傻,思前想后得出一个结论,忍和等。用时间与武皇后抗挣,然后瞅准机会实施“东山再起”计划。这样以来,增强了李显活下来信心,从此为东山再起,卧薪尝胆,等待机会……
我们再回顾一下,自从中宗李显那天到东泰山庙上香后,开始转运,先是武则天听狄仁杰劝导把他从房州接回洛阳,立为太子;再后来,武则天年高体弱,疾病缠身,躲在深宫,不让大臣见她,身边只有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守在病榻边。诸位大臣恐生变故,以张柬之为首的五王经过精心策划,于神龙年间在东都洛阳发动了“神龙”政变,逼武则天交出政权,李显才重登九五之尊,做了中宗皇帝。中宗死,睿宗李旦做皇帝,他把卢藏用的同门师兄司马承祯接进京城封给要职。司马承祯没过几天就要回去。卢藏用指着终南山对他说:“这里边就颇为不错,还到外边去干什么?”司马承祯说:“以我所见,这就是你做官的捷径吧?”一句话揭了卢藏用的老底,弄得卢藏用面带羞愧。
卢藏用不光是位投机取巧的官员,而且还会一些阴阳卦象之类把戏,当他得知李显在房州受尽委屈,他也知道李显终会有出头之日的,于是追踪李显来到房州东泰山庙,说好听一点是“云游”,说不好听一点,就是来有意接近卢陵王,想拍王爷的马屁,为日后当官铺路架桥。李显上香时,他又有意暗示李显,让他增强活下来的信心,克服目前的困难,只要活着,就会有“东山再起”这一天的。不可自暴自弃,要卧薪尝胆,等待机会,后果一定会好的。果真,中宗皇帝后来复辟成功了……后来,卢藏用依附中宗,纵情逸乐,享尽富贵荣华。也有传说,李显做了中宗皇帝后,下旨改“玉龙寺”为“东泰山庙”。
东泰山庙海拔555米,根据传说建玉龙寺,明朝时,武当山道教主派在房县城东山顶上修整东泰山庙。庙宇为三进庭院式土木加砖结构建筑,坐东朝西,四周有围墙,其规模庞大、气势恢弘、格调壮观,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道士十余人。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香火很旺盛。东泰山庙有一块碑文,根据曹忠恕回忆,是曹忠信所书,没有落款年代,碑文称:“东岳庙有张来科,乾隆年间住持。乾隆五十二年建立戏楼,乾隆五十六年置买瓦兰沟为庙产。嘉庆元年贼乱,张来科为守庙产而亡。道光中年,蹇祥春住持命张宇丞为张来科立碣……”。根据碑文,当时建有戏楼,置有庙产。民国初年,武当山道教派道士张万春和邱氏到东泰山庙住持,对庙宇又进行了修复。
解放后文革中拆除。改革开放后,当地群众自发组织在原址上又修建了二间庙宇,虽然很简陋,但每天的香客不断,十分热闹。(傅必学)
站在北门河仰望东泰山
石堰河村现在新建的泰山小庙
本文作者:趣传播(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