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发家史,六位帝皇王野史趣闻
说起秦始皇,自然要说一下关于秦王朝的发家史,在秦国前期,有四位首脑尤其突出,他们分别是赢非子、秦襄公、秦穆公和秦孝公。
根据传说,赢非子乃是五帝之一少昊氏的后裔,也算是华夏一支。由于赢非子的养马技术十分高超,周孝王见了十分欢喜,就将他封为附庸,准许其在秦地建邑,号称赢秦,成为周朝在西域的封国。因此赢非子也算是秦国的开国之主了。(所以说自古以来,有一技之长都是很吃香的。)
等到了秦襄公那时候,在公元前771年,申候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并在周平王东迁之时出兵护送。在东迁之后,周平王把王室已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从此秦国才真正成为西周的诸侯国之一。
到了春秋时期,秦穆公继位,成为秦国君主。他击败晋国,俘获晋惠公,又灭了梁国、芮国、滑国等,还协助晋文公回国夺取君位,以修秦晋之好。在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又回到了对抗时期。在秦穆公东进准备完成中原霸业途中,却两次被晋军击败,三将被俘,全军覆没,东进道路自此被晋国扼杀。但后来秦穆公设计将投奔犬戎的晋国术士由余招做谋士,掉头向西发展。在由余的协助之下,逐步灭掉犬戎所建立的20个国家,又于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因其“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史记》也称其为春秋五霸之一。
但因为秦国地处诸侯国的最西端,属于华夏文明的边缘,跟西戎也时有混杂,而且此时的秦国文化技术并不发达,所以也常常被关东诸侯所鄙视。这样的国情一直持续到战国时期的秦孝公出现才得以改善。
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国在秦厉共公之后就经历了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魏国也趁秦国政局不稳夺取了河西地区。秦孝公之父秦献公继位后更是割地与魏国讲和,安定边境,迁都栎阳。虽后来数次东征,想收复河西失地,无奈至死都未能遂愿。秦孝公承继父位之后,对内重用卫鞅,实行商鞅变法,并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国和亲,跟韩订约,联合齐、赵攻打魏国都城安邑,开拓土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渐强盛。
秦孝公最大的作为便是重用卫鞅,准其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强大打造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商鞅变法的时候,东方诸国仍在火并,此时的秦国却偏居一隅,闷头发展,全力发展经济建设,加强国力。自秦孝公之后,秦国的历代君主各都沿袭商鞅变法,渐渐变得民强国富。虽然在秦惠文王时期卫鞅不幸被除,商鞅变法也受到了改动,但主体上还是不影响秦国的日益强大。
自秦孝公至秦始皇之前,一共有六位王,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过秦论》中总结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一句话叫:奋六世之余烈。
其实也不止是六世,六世之前的君主们更是功不可没。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秦始皇的不可一世,不仅是遗传了父辈们强大的基因,更是离不开祖祖辈辈的辛勤耕耘。
本文作者:梦萦九州(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