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武将穿什么野史趣闻
昨天,丝绸天下频道刊登清朝文官系列补子,图文并茂,深得交汇点读者点赞,认为脑洞大开,开了眼界。不少读者留言希望了解武官补子的知识。其实,小编早已备下,今天,一并“补”上。
补服是清代重要的礼仪服装,是清代帝王以及文武官员的章服和公服,上至皇帝下至未入流的小官吏,补服都以石青色的绸、缎、纱、缂丝等为面料,上面织或绣或缂丝符合其身份的“补子”。文官补子是飞禽,武官补子为走兽。在苏州丝绸博物馆的“奉制官服”版块,每天都会有大批观众将目光聚焦在这里。
一品武官:麒麟补子。
延安大学王文权说,探讨清朝文武大臣官服补子的纹样,就是探讨清朝的社会制度。文官用禽,武官用兽,并配合相应缀饰,不同级别的官员,补子的标志性动物、数量、颜色、材质、做工的精细度都是截然不同的。清朝官衔官员等级为一品至九品。武官补子纹样一品官为麒麟、二品官为狮子、三品官为豹子、四品官为老虎、五品官为熊、六品官为彪、七八品官为犀牛、九品官为海马,未入流的为獬(xiè)豸(zhì)。“要说明的是七品和八品的武官补子纹样相同,还需要从顶子来区分,七品为素金顶子,八品为阴文镂花金顶。”王文权说。
二品武官:狮补子。
清朝的补子是严格按照品级缀用的,不能出现任何的混乱和混用,否则要受到大清法律的严惩。关于补子纹样的种种详细规定,在《大清会典》、《内务府现行则例》、《大清通礼》以及《清实录》等清代典籍中均可以看到,由此可见清朝对补子的重视程度。
三品武官:豹补子。
清朝的补子,继承了明代官服的样式,但又不完全相同。清朝沿用了汉冕服中的十二章纹的纹饰。清朝补子的纹样是直接绣在方形或圆形补子上,然后再加饰于衣服上。它的样式比袍子短,对襟、平袖等,是清代官服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适用于多种场合穿着。
四品武官:虎补子。
明武官三品用虎、四品用豹补纹;清代武官三品用豹、四品用虎补纹。
清代的官服补子虽然沿用了明朝的官服,但却有变化。在重视传统文化的同时,稍作修正,略有创新。在补子的样式上,清朝比明朝的补子缩小了10厘米,改为30厘米;在色彩上,明朝的补子以朴素的颜色居多,一般用金线修成图案,彩色补子较为少见,而清朝的补子则多选用明快彩色;在花色上,清朝补子的周围则多饰以花边,而明朝补子的周围一般不做边饰;在图案上,清朝文官的补子全部是单只禽鸟,而明朝文官的补子上常是一对禽鸟;共同的是明朝的武官补子和清朝的武官补子一样,都是单只猛兽。
五品武官:熊补子。
熊补纹和狮补纹尾部及脊背部位都有鬃毛,腿部有火焰纹,常呈现蓝或白色,形态非常相似。两者差别在尾、脊鬃处毛皮,狮尾、脊鬃毛卷曲,而熊尾、脊鬃毛顺滑,或者是仅仅根部卷曲。
六品武官:彪补子。
明代武官六七品、清代武官六品用彪,“虎有三子,必有一彪”。明朝补子上的彪多数为黄色系,体表覆盖毛皮,脊背和尾部没有鬃毛,头部有花纹,足部为爪,体表没有火焰。
七八品武官:犀牛补子。
明代武官八品、清代武官七八品用犀牛补纹。犀牛补纹特征总体与自然界中的原型相近:头部两角,足部为蹄,体表带火焰纹。
九品武官:海马补子。
明清武官九品所用海马纹,头部有鬃毛,足部为蹄,形态与自然界中的马吻合,身披火焰纹。
复旦大学副教授王渊说,明清时期的文官补纹主要为自然描摹类,武官补纹的形象部分来自于自然,部分为人们主观想象出来的动物。相对而言,明代文物官的补纹表现手法都比较自由,而清代的补纹表现行为比较符号化,抹杀了动物之间特征差别。“文官用禽类纹样的区别主要在头、尾部——头部是否有羽冠、尾羽是长还是短,尾羽上是否有斑纹;武官用兽类补纹的区别主要在头、足及体表——头部是否有角、足部为爪或蹄,体表毛皮还是鳞片,是否有鬃毛。
清代补服制度是在明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满族服装形式与汉族服饰纹样的融合。清代补服制度并不是对明朝制度的简单取用,而是经过清王朝数个帝王的不断更定与完善才建立起来的。“那么作为后人,民族服饰文物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应引起社会各界重视,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保护,避免其损坏和外流。”王渊说。
本文作者:古建永(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