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史称兵家鼻祖千古武圣历史文献

2018-08-14 15:00:14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此外,在先秦文献中还称他为“太公望”、“吕望”、“吕牙”、“太公”、“师尚父”等,后世则俗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是我国商周之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西周文、武、成王三代的主要政治、军事宰辅,史称其“佐天子为圣臣,治邦国为圣君”,为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卓著功勋;同时,他也是春秋战国时代最强大的封国之一———齐国的开国始祖。姜太公的政治思想和军事谋略,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姜太公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关于姜太公的家世,没有确切的史料可以考证,一般认为他的远祖是炎帝神农氏。姜太公为炎帝神农氏54世孙,伯夷36世孙。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齐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出生于东海上【史记.齐太公世家】;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
     姜太公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唐肃宗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封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太公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


姜子牙

     姜太公作为中国韬略鼻祖、千古武圣,其文韬武略、经国治军,理民化俗之论、之策、之术,都为后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华夏民族所称颂、效法。
     “兵圣”孙武及其《孙子兵法》饮誉中外,堪称兵法之集大成者,其军事思想亦不乏借鉴太公谋略之处。
     举例说明:如《孙子兵法•虚实篇》有“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之句,而以反映姜太公军事思想的《六韬》论着中《文韬•兵道》记载即有“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之句;《孙子兵法•计篇》中“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与《六韬•龙韬•论将》中“将有五材十过”,“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相近;《孙子兵法•计篇》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国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而《六韬•龙韬•论将》亦言“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等等。
     有关姜太公军事思想的著作有《六韬》、《阴符经》、《太公兵法》、《太公金匮》等,但现存甚少。其军事韬略、战争谋略、战法战术、军队建设、战争准备等思想的高明、深邃、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全面性、创造性、开拓性,他不是单纯地就军事而论军事,而是从哲人智能的高度,以聪明政治家的眼光,将政治与军事、治国与理军紧密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加以论述。


姜子牙故里

     这就使他的军事韬略、谋略颇具全面性、深刻性、精辟性,因而为历代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所推重,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六韬》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著作,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作为武学教本,成为武将们必读的兵书。二千多年来,《六韬》与其它“武经”一样,从先秦至现代,不断有人注释、讲解、校勘、阐扬,挖掘其思想宏旨奥义,吸取其思想精华,经久不衰,至今愈盛,充分展现了其光辉的思想价值和不朽的生命力。我们应当珍惜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在新时代更加辉煌。
    姜太公的道德功业,为后人所推崇、称颂。有人把他由人变为神,列入神仙之首,说他能呼风唤雨、使神役鬼;有人把他尊为“兵家鼻祖”;齐人称他为“天齐至尊”等等。历代文人墨客、哲人智士、兵家武士,都在诗词文论、兵书战策中,抒发情怀,称赞有加。他们或观太公留下的历史遗迹而抒发已志,或以太公事迹为据而引申已论,颂扬其功。 
     姜太公的道德功业,为后人所推崇、称颂。有人把他由人变为神,列入神仙之首,说他能呼风唤雨、使神役鬼;有人把他尊为“兵家鼻祖”;齐人称他为“天齐至尊”等等。历代文人墨客、哲人智士、兵家武士,都在诗词文论、兵书战策中,抒发情怀,称赞有加。他们或观太公留下的历史遗迹而抒发已志,或以太公事迹为据而引申已论,颂扬其功。

     在《诗经·大明》中写道: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在诸多赞诗中,对姜太公一生功绩给予高度概括、评价的要算《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的《姜元帅赞》:
     六韬留下成王业,妙算玄机不可穷。
     出将入相千秋业,伐罪吊民万古功。
     运筹帷幄欺风后,燮理阴阳压老彭。
     亘古军师为第一,声名直并泰山隆。
     对姜太公一生的千秋功业,不仅诗词歌颂,而且经史文论,多有盛赞。
     对姜太公人们不仅重视他的著作和智能的价值,还十分尊崇他高尚的人格和不懈奋斗的精神,怀念他对正义,对文明的孜孜追求;困难,他不退却,不屈辱,不低头;饥饿,也不理会;沉沦,他不屈服;年高,他不服老,而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毫不动摇。是有志不嫌年高,大器晚成“使老者奋”的典范。他永远是中华儿女的自豪和骄傲。


姜太公钓鱼

     姜太公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谋略家,其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司马迁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可以说是肯定了姜太公作为中国兵家始祖的地位。姜太公的军事思想对齐国的影响最深,使得中国古代的兵学,历来都以齐国为最。
     先秦时代,中国最杰出的军事家大部分都出于齐国,如管仲、司马穰苴、孙武、孙膑、田单等;最杰出的军事著作也都出于齐,如《司马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其中《孙子兵法》更是一部震古烁今、产生世界性影响的军事巨著;而一些深受齐国兵学影响的非军事学者如晏子、荀子等也都熟谙兵道,喜论兵法,所以《晏子春秋》、《荀子》中也都有论兵的重要内容。这一切,可以说都是源自姜太公的流风余韵。秦汉以降的历代兵家如张良曹操诸葛亮李靖等人,也都从姜太公军事谋略中获得教益,得到启发。此外,后代也有很多人伪托姜太公之名撰写兵书兵法,以致种类繁多,乱花迷径,难以考辨,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凡此种种,都表明了姜太公在中国古代兵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总之,姜太公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文韬武略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军事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封神榜》等中国民间传奇和故事中甚至被塑造成一个可以通天地、役鬼神的得道高人,成为一个被神化的人物。


姜子牙

     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中,齐鲁文化是主要来源,集中代表了炎黄这一思想体系的传统文明。在远古时代,炎帝、黄帝为首的两个部落,已开始结合。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融合成为一个民族。在周初,代表这两个部族的两个伟大历史人物,一个是封于齐国的炎帝后裔姜太公,一个是封于鲁国的黄帝后裔周公旦。我们说,假如没有周公的文韬和姜太公的武略,作为“小邦周”是很难战胜“大国殷”的,即使是战胜了,也难以巩固,并创造出那样灿烂辉煌的周代文明。现在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研究姜太公的思想,正确评价姜太公的功业,对于深入研究探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尤其占其主流的齐鲁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作者:历史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