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三代人,守护张自忠将军墓碑55年,拒绝别人的高价购买野史趣闻

2018-11-30 21:31:34

1940年5月枣宜会战期间,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在宜城南瓜店与日军激战中英勇殉国,将军遗体被日军运至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峪山镇陈家集,初葬在陈家祠堂后面的土坡中。

张自忠将军

张自忠将军殉难后,时任第三十三集团军三十八师师长的黄维纲率部与日寇激战,在陈家集寻得张自忠将军的初葬墓并抢出忠骸。黄维纲令部下在张将军初葬处的空墓上立了一块石碑,上刻“张上将军初葬处1940.5.16”。其后,张将军的忠骸被隆重重殓后运往重庆国葬。

重庆葬礼

张自忠将军是中国抗日战争中壮烈殉国的唯一上将,也是二战中同盟国牺牲军人中军衔最高的人,张自忠将军的初葬墓碑作为抗战历史遗物因此显得尤其珍贵。

然而,襄阳解放以后,很多墓碑被人们扛走架桥垫路了。张自忠将军初葬墓地建起了粮仓,其初葬碑也不知去向。

1952年春天,陈家集村17岁村民陈广华在麦田地上发现了一块青石板,有人认出,这块青石板就是张自忠将军的初葬墓碑,而碑石的谐音是“背时”,“背时”在当地就是不吉利,要倒霉的意思。陈广华听了这些,便想丢弃墓碑。

墓碑高60厘米,上宽24厘米,下宽22厘米,厚12厘米,重46.5公斤。

60岁的母亲赵国芝听说是张自忠将军的初葬墓碑,坚决要把这块墓碑留在家里。她对儿子说:“张自忠将军是为了打日本人而战死的,张将军为了国家为了我们老百姓连命都不要了,我们怎么能连个碑都不给张将军留下,这块碑就留在我们家里。我们把碑当做张将军的灵位供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它丢了。”

在赵国芝的嘱咐下,陈广华将墓碑立在房屋的西墙边,每逢清明和过年,一家人都要在墓碑面前放上一些祭品,为张将军烧几柱高香。

这一供奉就是55年,动乱,贫穷,厄运都没有打消他们护卫墓碑的决心,20世纪80年代末,有人出十几万仍被他们拒绝,“人在碑在”成了陈广华一家三代人护碑守碑的家训。

直到2000年5月,张自忠将军的女儿张廉云在当地祭奠父亲时发现了这块石碑。

张自忠将军的女儿张廉云抚摸墓碑

72岁的农民陈广华

已经72岁的陈广华,将保存了55年之久的张自忠将军初葬墓碑,捐赠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物。

本文作者:文史君(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