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战国:商鞅与永远被他改变的中国历史野史趣闻

2018-11-28 18:01:16

春秋打破了旧的秩序和规则,而战国则试图建立新的秩序和规则。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这,也注定了战国比春秋要残酷得多。

变法,就是在建立新的规则。但是综观战国各国的实际情况,又会发现变法的环境不同,变法的目的不同,变法的迫切性也不同。所以,单就变法而言,有的国家需要大变,有的国家需要小变,有的国家甚至根本不需要变。

该变不变是不对的,不该变乱变也是不对的。

成功的变法,一要抓住要害,二要循序渐进,掌握好节奏。

而失败的变法则恰好相反,为了变法而变法,条件不成熟强行变法,其结果很可能是要命的。

更加糟糕的是变态的变法,而更更糟糕的是变态的变法竟然成功了。序幕奶霸的教训春秋就是一场破坏,就是一种坍塌,就是秩序的丧失,就是礼崩乐坏。

春秋的霸主们所做的不过是试图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他们妄图维持秩序,妄图以霸业扶持王业。春秋的先贤们则致力让历史倒退,重新回到那传说中的美好世界。

然而,大厦最终轰然倒塌,人们渐渐认识到重回过去已经不再可能,旧的秩序注定成为历史。

国都城的西门,还是西门。

当年,商鞅变法就是从西门开始的,尽管此西门非彼西门。

咸阳城的百姓们早已经涌到了西门外,他们在盼望着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只是,他们无法喝酒庆祝,因为酒早已经被禁绝,只有官府才有。

为了让大家都能看到商鞅受刑,秦惠公特地下令修建了高台。

午时三刻,西城门大开,三乘战车出来,紧接着是一辆超大的囚车,车上一根木桩竖立着,就是当年商鞅树在西门的那根木头。木头上绑着一个人,不用说,这个人就是商鞅。

人群哗动起来,纷纷去看商鞅。

商鞅早已经没有了昔日颐指气使的气势,像条死鱼一样被绑在木头上,能耷拉下来的地方都耷拉了下来,感觉浑身的骨头都已经散架。尽管穿着衣服,衣服上全都是血,脸上的伤疤看得清清楚楚,鼻子已经被削掉,眼睛眯缝着。

囚车在刑场内绕了一圈,目的是让大家都能看到商鞅的怂样。实际上,这些天来,酷吏们变着花样用商鞅公布的各种酷刑折磨他,基本上到现在他已经奄奄一息了。

阳光普照着,光线分外好。

突然,商鞅抬起头来,拼命地睁开被血水糊住的眼睛。这是他第一次在囚车上看大家,自然也是最后一次。

他没有表情,事实上他的脸早已经被酷刑打得失去了知觉,不可能有任何表情。

他发现没有人同情他,甚至没有人被他的惨样所吓坏。他知道,经过这么多年的酷刑,秦国的百姓们对于各种残暴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他发现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死都是兴高采烈,这至少证明自己不同于他们。

苍蝇在商鞅的头上转悠,它们对他的血感兴趣。

商鞅似乎想张开嘴说点什么,最终他还是没有做到这一点。

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刻,商鞅在想什么?

没有人知道。

只有他自己知道,或许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所以,我们只能猜测。

他在后悔?他后悔自己来到了秦国,后悔自己的变法得罪了太多的人?后悔自己失去了警惕?如果当初不来秦国,虽然没有种种风光,可是至少可以像个百姓一样活下去,也许在魏国混个大夫,还能过上不错的日子。

他在忏悔?他忏悔自己不该杀那么多人?他忏悔自己不应该摧毁人们的自尊?他忏悔自己不应该摧毁秦国的文化?如果当初自己能够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考虑到别人的痛苦,就不会招致这样多的仇恨和如此残酷的报复了。

他在惭愧?他惭愧对景监的恩将仇报?他惭愧欺骗了公子卬?他惭愧杀死了那么多魏国的士兵和百姓?如果他的人品能够好一些,也许他就可以逃到其他国家去了。

但是,我们相信,商鞅唯一不会有的就是恐惧。因为这个时候对他来说,死就是解脱,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死。

囚车终于来到了行刑台前,四个军士将商鞅从木头上解下来,扔到了台上。商鞅哼了一下,他感觉到痛,实际上很痛。不过,他已经习惯了痛,所以感觉到的痛并非不能忍受。

五匹马在行刑台下的五个方向上,每匹马的脖子上有一根绳子,五个军士将绳子分别绑在了商鞅的四肢和脖子上。

五马分尸。

在商鞅的《秦律》中有五马分尸,不过这是第一次使用。商鞅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制定的刑律,现在要由自己来亲身示范了。

马鞭的声音响起,商鞅知道,解脱的时候到了。

商鞅笑了,他的嘴角轻轻抽动了一下,然后在心中幸灾乐祸:蠢怂们,我走了,而你们还要在我设计的恐怖陷阱中煎熬下去。

血光飞溅。商鞅被五马分尸,商鞅全家连坐,均被腰斩。

卿大夫们和公族们兴高采烈,以为失去的就将回来。

景监也听说商鞅被处死的消息,他高兴坏了,原本他以为自己就要悲惨地了此余生,现在看来,自己要翻身了。

景监换了一身还算干净的衣服,一路小跑来到了朝廷。

朝廷,上百名卿大夫和贵族来见秦惠公,请求废除新法,恢复旧制,彻底肃清商鞅流毒。

这个时候,卫士来报:“主公,景监求见。”

“景监?”秦惠公想了想,他还记得景监,超级会讲段子的家伙。

“他跟商鞅可是死对头。”有人替景监说话,看来他还是有朋友的。

“死对头?如果不是他举荐,商鞅怎么能够被重用?他就是引进奸人的首恶,你

要不说,我真还忘了。既然说起来,我又怎么能放过他呢?”秦惠公说完,命令手下,“来人,传我的令,景监举荐奸人,与奸人同罪,明日处决,斩首示众。”

景监的朋友吓了一个哆嗦,哪里还敢再为景监求情?

可怜景监,这辈子倒霉就倒霉在认识商鞅了。

对于杀景监,大家也没有什么想法,因为大家原本就不喜欢他。

“主公,废除恶法,顺应民意吧。”卿大夫们纷纷提出建议。

“恶法?怎么个恶法?”秦惠公并不急于表态,而是淡定地反问。

于是,大家开始罗列商鞅变法中的各种抹杀人性戕害百姓的地方。说到商鞅焚诗书的时候,秦惠公突然来了兴趣。

“你们说要解禁诗书,可是,诗书早就被焚烧光了,解禁又有什么用?”秦惠公问。

“不瞒主公,我家里还藏了一些。”一位大夫说。

“我家里也还有。”又有人说。

一时间,家中还藏有诗书的竟然有二三十人之多。

秦惠公大致地点了点人数,回头问:“根据《秦律》,私藏诗书是什么罪?”

“主公,私藏诗书是死罪,全家籍没为奴。”内侍回答。

“好,照办吧。”秦惠公轻轻地说。

傻眼了,刚才说自己家中还有诗书的顿时傻眼了。

卫兵们毫不犹豫,将家藏诗书的大夫们统统抓走。

顿时,整个朝廷内鸦雀无声,人们恐惧到了极点。

秦惠公站了起来,在大殿里来回走动了两回,突然站住。

“商鞅其人,该杀;商鞅其法,挺好。”秦惠公斩钉截铁地说。

这一刻,大家的感觉是:商鞅其实并没有死。

毫无疑问,商鞅改变了秦国,改变了中国,也就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从商鞅变法开始,就奠定了此后中国几千年的道路。换言之,此后的几千年来,都是在商鞅指引的大道上奔驰着。

商鞅,由位极人臣权重天下,到身败名裂五马分尸,悲惨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而秦国,其命运与商鞅并没有什么两样,在统一中国之后很快灭亡。

而中国的历朝历代也与秦国一样,强盛然后灭亡。

从商鞅变法开始,中国的历史就走进了一个死循环。

商鞅,在过去被我们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法家。

然而同时,他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酷吏。

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在中国的历史上,历来分为“商粉”和“商黑”。

“商粉”的阵容十分强大。

秦代的李斯是一个著名的商粉,他这样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谏逐客书》)

汉代的桑弘羊也是个著名的商粉,他这样说:“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国富……功如丘山,名传后世。”(《盐铁论·非鞅》)

宋代的王安石同样也是商粉,他这样说:“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

当代的毛泽东更是著名的商粉,他这样说:“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商黑”的阵容相对来说要弱小得多,并且多半是文人学者。

司马迁老先生就这样说:“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

贾谊先生则这样说:“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新书·时变》)“商粉”喜欢宣扬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下面来看看他们所说的主要历史意义是什么。

首先,“商粉”给出了一个假设背景: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势力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这种社会变革、变法运动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规律。

这个假设本身似乎存在问题,新兴地主阶级在哪里?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他们的诉求是什么?我们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无论是李悝的变法还是吴起的变法,其中心思想都是改善社会治安,剥夺既得利益阶层的部分利益,实行军功制是为这个“破落贵族阶层”提供机会。新兴地主阶级在哪里?通过变法他们又得到了什么好处?

所以,这个大背景是不成立的。很遗憾,“商粉”出师不利。

意义一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这个说法持续了很多年,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周朝的平民阶层分为“士农工商”,农民的地位甚至高于工商,怎么就成了奴隶?没错,那时候有奴隶,但是农业的主力不是奴隶。一边说着奴隶制,一边又说着赋税,谁听说过奴隶要交赋税的?还有土地国有制,现在不就是土地国有制?再说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回事,著名历史学家秦晖就曾经撰文批驳:“秦不仅对土地管制得严厉,整个经济政策都是非常强调国家垄断的,强调利出一孔,老百姓家里头不能有余粮,除了口粮以外所有的粮食国家都要收走,民不能积粟等等,它怎么会提倡土地私有制呢?”

所以,不要说什么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这么虚无缥缈的东西,我们来说说其真实的结果是什么。

“废井田、开阡陌”确实从技术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粮食的产量,增加了国家的赋税。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增加了什么呢?没看到。

意义二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这就不用多说了吧?发展经济是未必的,发展农业倒是可以肯定的。不过其代价是什么?就是商业的完蛋。从古至今,商业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吗?不要说当今世界是商业社会,就是战国时期,最发达的国家齐国就是商业社会。

周朝平民阶层分为士农工商,商业得到保护和鼓励,我们知道,许多诸侯国在建国之初都和商人签订了条约,国家提供保护和不予干预,后者保证国家的正常商业活动和物资供给。

商业社会带来的是契约精神,这与周朝强调的“信”是一致的。当摧毁了商业,也就必然摧毁了契约精神。一个丧失了契约精神的社会,必然是变态的和野蛮的。

意义三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度量衡的统一具有以下意义。第一,使得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三,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统一度量衡确实具有积极意义,这一点必须承认。但是,其意义是相当有限的。至今,世界上依然存在公制和英制两种度量衡体系,有什么问题吗?

倒是四点意义令人哭笑不得,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人还有什么经济文化交流吗?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跟老百姓有什么鸟关系吗?地方割据势力?在哪里啊?如果前三点都是然并卵,第四点岂不更是然并卵?

当然我们要承认,当中国人可以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时候,统一度量衡是有积极意义的。

意义四

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制定二十级爵的做法,意味着商鞅彻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今后将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

而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

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由战略防守转为战略进攻。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

以功论赏,废除世袭,在这点上,商鞅的做法是值得赞扬的。世袭制度阻碍社会发展,构成了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绝对是应当摧毁的。

然而,军功制实际上只是促进了秦国的军事力量的发展,当一个野蛮政权具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于世界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意义五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现在看来,县制与分封制并没有优劣之分。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整个国家的协调合作,但是抹杀了区域差别,造成了专制统治。分封制更接近于当今的联邦制,而当今的发达国家几乎都是联邦制。

当然,我们不应该以现代的标准评价过去。

譬如这段话:商鞅相秦期间,因执法较严引起秦贵族的怨恨。孝公卒后,太子秦惠王立。公子虔之徒为报夙怨,告商鞅有谋反企图,派官吏逮捕他。商鞅打算逃入魏国,魏人因公子卬曾中其计而丧师,故拒不接纳。

这段话里,将暴力执法称为“执法较严”,把当初背信弃义欺骗公子卬,称为“中其计”。

再譬如这一段:商鞅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要求,强调教育改革,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是重农战,要富国强兵就必须进行法制宣传,培养法治人才。商鞅抨击了提倡以诗、书、礼、乐为教育内容的儒家,主张“燔诗书而明法令”,要用鼓励耕战为内容的法治教育代替“先王之教”,认为法治是德治的基础。

殊不知,商鞅根本是不讲教育的,也从来不讲德治。

“商黑”在历史上是“弱势群体”,因为他们所面对的通常是强势的政治家或者统治者。直到进入了现代,人们在了解了人类进化的历史之后,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思维模式,这才重新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审视商鞅变法的那段历史,及其对后来中国的重大影响。

下面,看看“商黑”们给商鞅的“罪名”。

罪名一:反人类罪。

连坐、告奸、酷刑,这三样构成了恐怖统治的核心,不仅摧残人性,甚至摧毁人性。

《战国策》中信陵君曾对魏王说道:“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

商鞅变法后,秦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化为乌有,而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世间美好的东西也都在连坐制度和严刑峻法面前黯然失色了,各种卑鄙无耻、卖友求荣之徒则大行其道,社会风气江河日下,秦国在短短的数年之间就变成了没有人性的禽兽之国。

罪名二:反文明罪。

现代社会,推崇人权和自由,只要有宪法的国家,都规定了人民享受言论自由、旅行自由、结社自由以及有受教育的权利。

可是,商鞅取消了人们旅行的权利、迁徙的权利、言论的自由、聚会的自由和受教育的权利,销毁了诗书,并且公开扬言进行愚民统治。

罪名三:迫害和垄断罪。

商鞅对人民进行迫害,尤其是文化阶层和商业阶层,以各种法令迫使他们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到边远地区开荒种地。

商鞅将所有利益归于国家,实行“利出一孔”,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垄断。

罪名四:战争罪。

商鞅发起了对魏国的多场战争,战争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商鞅发起的战争不以战胜为目的,而以屠杀为目的,每场战争都造成大量的人员死亡。

罪名五:法西斯罪。

有人将商鞅变法与希特勒法西斯进行了对照,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具有惊人的相似。

第一,二者都是仇恨驱动。商鞅变法的目的是秦国向魏国复仇,希特勒同样是利用了德国人对于英国和法国的仇恨。二者都在复仇的驱动下迅速强大,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第二,都采取恐怖统。商鞅有各种衙役,希特勒则有党卫军。商鞅有各种酷刑,希特勒则有集中营。

第三,都采取集权统治。通过县制,商鞅将所有权力集中在秦孝公和自己手中,而希特勒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第四,都是国家垄断。商鞅将所有资源国家化,而希特勒实行国家社会主义,一切公有化,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

第五,愚民政策。商鞅取缔一切文化活动和教育活动,希特勒则发动宣传机器进行仇恨宣传,所有与此不相符的文化都被取缔。

第六,全民皆兵。商鞅变法,就是把老百姓都变成冷血士兵,而希特勒同样如此。

商鞅变法在人类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他以及他的继承者们将中国的历史彻底改写成了另一个样子。从商鞅开始到秦国统一中国到汉朝继承秦制,商鞅的变法改变的不仅是秦国,而是整个中国。

从商鞅开始,愚民政策成为历朝历代不变的统治策略。于是,人们渐渐失去了创造力,失去了想象力,失去了思想。

从商鞅开始,统治者摧毁了人们的耻辱心、自尊心和自信心,社会道德一落千丈,狗苟蝇营苟且偷生成了社会共识,人们失去了精神,变得猥琐卑鄙和胆怯。

从商鞅开始,商业受到歧视和打压,人们商业意识淡薄,契约精神丧失,社会失去向上的动力和基本的道德。

从商鞅开始,集权专制成为传统,因此统治阶层腐败丛生,失去了自我清理的能力。历朝历代逃不过盛衰灭亡的死循环,正是肇因于此。

最后,让我们以商鞅的一段著名论述来结束。

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商君书》)

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国家有六种虱害:是礼制、音乐;是《诗经》《尚书》;是修养、仁慈,是孝顺长辈、尊重兄长;是诚实有信用,是正直廉洁;是仁爱、道义;是反对战争,是以参加作战为耻。

本文摘自《说战国一 变法图强》,贾志刚著,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书

本文作者:新民说iHuman(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