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省亲时点的《乞巧》是出什么戏,为何伏元春之死?野史趣闻
关于元春之死,因为前八十回中曹公并无明笔涉及,一直以来都是个谜,至于什么时候死的,因何而死,都没有确切的定论,目前学界比较认同的是元春死于某一年的冬天,是因为宫里支持的一方势力失势而失宠,因此暴毙,这其中谜团重重,仍有许多未解之处。
我们今天不分析元春判词和曲词,我们从一出戏里看看,元春之死有什么隐秘。
元春的正传在其省亲之时,其后基本都是作为背景出场,比如贾母、王夫人逢年过节去宫里探问,元春每逢端午,元宵等几大节日,赏赐下来的东西,以及通过宫里太监的动向,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元春在宫中的生活。
元春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因为有脂批,历来成为研究热点,这四出戏分别是《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庚辰本在每一出戏文后,都有一条重要的脂批:第一出《豪宴》:《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我们如今只看与元春相关的一出戏《乞巧》,乞巧来自洪昇《长生殿》传奇第22出《密誓》,说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在七月七日七夕节这天,深夜祭拜牛郎织女二星,作至死不渝白头偕老的爱情誓言的故事。
我们知道,这出戏说的是历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后因安史之乱,李隆基在马嵬坡被逼赐死杨玉环,最后一条白绫结束了杨玉环性命,还有一说是她死于乱军之中,乃至还有吞金自逝一说,反正最后的下场都比较凄惨。
杨玉环是唐明皇最宠爱的贵妃,生前受尽恩宠,连带整个杨家也跟着得势,她的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哥哥杨国忠官拜宰相,就连她远方的兄弟都得了高官,可谓荣华富贵权倾一时。据历史记载,杨家一族还娶了两位公主,两位郡主,唐玄宗还亲自为杨氏御撰和敕书家庙碑。
我们可以拿杨家与红楼中的贾家对照,何其相似?贾家也不发先帝御赐的各种碑匾,贾赦、贾政、贾珍、贾琏等都靠祖荫在朝中做官,连带跟靠贾府之势不断升迁的奸雄贾雨村,也是仕途顺利。还有与贾府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王子腾、史鼐等人,也不断升迁。
我们知道贾府从红楼一开篇就已经走下坡路了,而它能维持这最后的末世繁华富贵,跟贾元春的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元春封妃是贾府能够维系贵族豪奢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元春封妃后也曾一度受宠,就像《乞巧》中唱道的“若得一个久长时,死也应;若得一个到头时,死也瞑。”但现实中,杨贵妃是没有与唐玄宗白头的,所以这出戏里的杨贵妃乞巧,她其实担心就是“妾蒙陛下宠眷,六宫无比。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头之叹!”
在宫里如履薄冰生存的贵妃元春,是否也有‘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头之叹’呢?更兼贵妃泪唱“妾想牛郎织女,虽则一年一见,却是地久天长。只恐陛下与妾的恩情,不能够似他长远。”这出戏里,时时流露的都是杨贵妃生恐被唐明皇疏远,生怕失宠的心理,因此选在七夕这天乞巧,其实乞的恰恰是唐明皇的一个诺言。
这一点,是否映射了宫中元妃的心境呢?之所以说《乞巧》伏元春之死,是否曹公正是借唐明皇杨贵妃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反面衬托出了元春在宫里先是受宠后又备受冷落乃至失宠失势的现实呢?且《乞巧》既伏元春之死,又谐音“蹊跷”,是否正意味着后文元春之死会有蹊跷?
另外,我们知道,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一年才得见一次,这是否又在隐喻元春一年难得见圣颜一次?以至最后被冷落,连替她“搭桥”的太监们也看人下菜碟,见到元春失势,不肯再如前般孝敬,于是我们看到红楼梦第七十二回,宫里的太监竟然刚公然到贾府打着借钱的幌子要钱,凤姐还做了一个寓意元春失势的夺锦之梦!
总之,曹公借《乞巧》这出戏,于元春省亲时唱出,其实正是在大喜之处伏大悲,看似象征爱情和团圆的七夕,象征幸福欢乐的七夕,其实真正要警醒我们的是,恩爱欢愉不过一时,生离死别不可避免,总是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
杨贵妃死后,其家族也被清算,自此没落,联想到红楼梦里的贾府,我们不难猜出,元春死后,贾府被抄家清算,由此没落,最终落得个“家亡人散各奔腾”,“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本文作者:少读红楼(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