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南季北孔”之称,这个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季札是谁?野史趣闻

2018-11-21 15:00:40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同时也是孔子最仰慕的圣人。徐敏在《孔子推崇的圣人——季札》一书中提出“南季北孔”之说,奉其为“与孔子齐名的圣人”,称为“南季北孔”。国学大师南怀瑾称其为“周末第一文化大使,历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也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有人说季札比孔子还牛,是“理智仁义信”的代表,他的事迹与一生对当时的孔子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渊影响。

那么这个季札是谁?

季札生于公元前576年,逝世于公园前485年,享年92岁,季札的出生比孔子早21年,比释迦摩尼早32年,大致与老子同龄。公元前548年,季札的大哥诸樊死时,季札29岁,被封于延陵(今常州),称为“延陵季子”。之后又被封于州来(今安徽凤台县),被称为“延州来季子”。

季札是夫差老爹吴王阖he闾lv的叔叔,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父亲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不开化的意思,属今湖南新化区域)之地,建立了吴国。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

吴国从公元前1200年至473年,传25世,亡于夫差,存国约737年。季札是吴国王室成员,是19世吴王梦寿的四公子,按现在的话说,季札是吴王夫差老爸的亲幺叔。

我们先来了解季札当时所处的吴国背景

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整个周王室逐渐衰微,已失去实际的控制能力,只是名义上的共主,各个诸侯大国打着“尊王抗拒异族入侵”的旗号争当霸主,先后形成“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这个时期季札所属的吴国在第19世吴王梦寿称王前,吴国的十三世国君走完了从西周到东洲的历史过渡,这时南方楚国为大,大多都听命于楚王。待公元前585年吴王梦寿登基,在登基第一年,他就走出国门朝见周天子,考察其他国家礼乐制度,回国后便悄悄开始了摆脱楚国的努力,与北方晋国达成“联合制楚”的战略方针。季札就生活在吴国崛起与吴楚越争霸即将到来的时代。

生活在这时代的背景下,季札究竟有怎样的声誉与作为?

①:一让王位

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老大诸樊;老二余祭;老三余眛,老四季札。他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各位兄长包括老大诸樊也都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远在各位大哥之上,是继承王位的最佳人选,所以都争相拥戴他继位为王,但是季札却始终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大致说了礼制有成规,不能以废弃前代君王规定的礼制而根据父子之间的私情来办事情。季札婉言谢绝道:“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绝,并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子臧谦恭无争守节的美德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的心,这是我的信念啊”。

季札的厚德相反感动了吴国之人,子民都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以表明心志,这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这个念头。

可是梦寿却是个倔老头,临死前把儿子们都叫到床边交代:我想把国家交给季札,你们兄弟一个一个地传,非要传到季札手上不可,不要忘了我的话。这使得季札以后还有可能继承王位成为了可能。

那么兄弟们是怎么做的呢?诸樊上位后,便把兄弟们召集起来说:季札才华都高于我们,我们都喜欢他,大家以后都不要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都要一个一个的传,非要传到老四手上不可。大家都欣然同意。

②二让王位

从老吴王梦寿使吴楚分道扬镳以后,两国便开始势不两立,有次老大诸樊御驾亲征攻打巢邑,被楚将牛臣设计一箭射死了他,老二余祭接过大任,感概地说了这样一番话:“我的兄长不是死在牛臣的手里,而是死在父亲的那句话上啊,大哥希望自己早点死,以便快点把王位传到老四季札手里,他就用这种方式来轻生了。

而老二余蔡又是怎么死的呢?吴楚争霸开始时,越国总是动不动地出来闹一下,却总是被吴楚一次次教训,吴王蔡余嗣位不久,就御驾亲征教训在边界寻衅滋事的越国并凯旋归来,可有次他在醉醺醺的视察战舰时,被一个越国俘虏阍hun人解下他的佩刀砍死了。阍人在古代是受过刑的守门人,国君是不能接近他们的。现在有一种说法,他们就是轻视自己的死亡,希望自己早点死,生怕耽搁了季札。在历史上,帝王中能有这样的兄弟真是少见。

③、三让王位

老三余昧继续继位死后,按礼应该轮到季札继位23世吴王了,可这时季札出访还没有回来,面对吴王的暂时空置,贪而沉不住气的余昧之子公子撩便“自立为王”,他这么做就是终止吴王梦寿定下的规矩,这就引起了狡猾但是懂得隐忍的公子光的不满,公子光是季札的长兄诸樊之子,公子光说:我爸爸没有把王位传给我,完全是因为季札的原因,如果遵循先王的遗命君位应该归还季札,如果不遵从,那么我就应该是继承人,怎么轮得到公子撩呢?可是木已成舟,公子撩也有一些掌握兵权的人拥护着,公子光没有办法,只能隐忍着。

视频加载中...

吴王撩怕公子光多事,便把公子光打发去前线打仗,可是他没有一天不想回国夺取王位,于是他借口腿负重伤,回到国都梅里,悄悄招贤纳士,准备杀王夺位。也许是天命,楚国亡臣伍子胥这时逃到了吴国,却没有得到吴王撩的赏识和重用,公子光便乘机暗中结交,与伍子胥合谋摆下“鸿门宴”引诱吴王撩上钩,发动了政变。在政变之前公子光说动了吴王撩把他的左膀右臂掩余与烛庸调去了前线,把季札支离了吴国,雇佣刺客专诸进献烤鱼,在鱼肚子里藏了一把短剑,成功杀死了吴王撩。这时吴王撩没有救兵,季札又出使没有回来,公子光终于阴谋得逞。

可是公子光并没有急匆匆的自立为王,而是打扫宫殿,请季札回来继位。季札回国后,面对“为自己”抢回王位的公子光,叹了口气,平静的说了一番话:你杀了我的国君,如果我接受这个王位,这不就代表我和你是一伙的吗?你杀了你的哥哥,如果我再杀你,这可是父子兄弟相残,永远没有个了结啊,我不做国王,富贵对于我来说就象秋风吹过罢了”。接着又说:“只要对祖宗的祭祀不被废除,风俗不被子民抛弃,土地五谷丰盛,国家还在,谁来做这个国王他都是我的国君,我还敢埋怨谁呢?哀悼死去的,侍奉活着的,这是先人的处事原则”。 接着他就到吴王撩的墓前的哭泣,并汇报了自己的出使经过,然后就回到了原来的岗位上等待新君的命令。

虽然我们不知道当时如果季札接受了王位,被伍子胥等人当时杀死的概率有多高,但季札的再次辞让王位,成就了公子光,公子光于公元前515年继位为24位吴王,号阖He闾Lu,在文臣伍子胥与兵圣孙武的帮助下,不久吴王阖闾成春秋一霸。

季札因三让王位,使吴国让国家风得以传扬,在后世评价中,季札是唯一可同他的祖先泰伯并立的吴王室成员。

④、季札多次作为吴国使者出使中原,为吴与中原各国之间友好往来作出了贡献,同时结交与批评了一些诸侯国中的君臣。

季札在政治上的功绩主要表现在外交上面,他先后出访了徐,鲁,齐,卫,郑,洛邑,晋这些国家,这些国家当时或大或小或强或弱,但他们都是当时吴楚争霸中原争夺的对象,首先可以简单来看一下,出访中原各国徐国是必经之地;鲁当时有“周礼尽在鲁”的说法;齐国开国祖先是姜太公,经历管仲齐桓公后,最早成春秋一霸;卫国与晋国是门户;郑国是晋楚争霸的夺者对象;洛邑是周朝首都,周天子在那里;晋国当时又成为唯一一个能够与楚国抗衡的诸侯。所以,季札对各国访问的意义很大。

在出访的经历中,季札结交和批评了一些当世能臣与国君,

①、鲁国执政大臣叔孙豹也是个文艺家,季札经过鲁国的时候双方交流了一番,季札说到了叔孙豹不会用人的缺点,并断言他将因此而遭受大难,不久便得到了应验。②、再经过卫国的时候季札又批评了卫国孙文子,季札在晋国边城戚地住宿,听到孙文子凑乐高歌,之后便感慨地说:“我听说过,机辨狡诈而没有德行,必然遭到祸害,您就是因为这样才得罪卫王,应该害怕并检点才对,怎么还没感到风险而如此开心?”其实鲁国的叔孙豹曾就预言他会死得很难看,季札的一番话点醒了梦中人,孙文子听到这话后,便一辈子没再听音乐,终得以善终。③、季札与齐国贤相晏婴是好友,曾委婉劝说晏婴交出相印和封邑,以避免遭到杀祸,终使其在奕、高二氏相杀的过程中幸免。④、季札在郑国见到子产时,两人一见如故,互送礼品,季札对子产说郑国的执政者奢侈,祸难将要来临,政权恐怕要洛到子产的手中,您要慎之以礼,不然郑国将会败亡,可是子产执政时间不长便死了,郑国重刑之风得以蔓延。⑤、季札在晋国展开了多方位外交,夸赞了一些人,并对老臣叔向私下提出了“三家分晋”预言,并忠告叔向好自为之;⑥、季札表扬了卫国的一帮人(如蘧qu瑗,史狗,史鳅,公子荆,松叔发,公子朝),说“卫国多君子,暂时不会有什么大患,这与几十年后孔子对卫国的评价是一脉相承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季札在出访中主要点醒了一个人,徐国剑痴徐君;批评了鲁国的叔孙豹,卫国孙文子;忠告了齐国晏婴,郑国子产,晋国叔向;表扬了卫国的一群公子。

五、公园前544年,季札在出访鲁国的途中,还被邀请参加了当时规模最大的《诗经》演唱会,在此次观摩中,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艺术评论家的季札即兴谈出一系列高见(观乐议政):

当鲁国乐师们为他演唱起《周南》和《召南》时,季札说:“真优美,从音乐中能听出周王朝基业已经打好,未来还有很多事做,这乐曲中飘洒着辛劳但却无怨言的情绪”。接下来依次演唱了《佩风》 、《拥风》、《王风》、《郑风》、《齐风》、《宾风》、《秦风》、《魏风》、《唐风》、《陈风》、《小雅》、《大雅》、《颂》,季札在一一点评中,或是赞扬,或是贬斥。比如他在听到《郑风》时说:“这首歌声调细碎,流露出老百姓不堪负重,忍无可忍的感觉,这个国家怕要率先灭亡吧”?季札观乐时的一系列评论,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司马迁动用了九分之一篇幅,把《左传·襄公传》中关于季札对周各国音乐评价全文照搬。从史学上看,真正称得上最早的文艺评论当属季札当时的“观乐议政”。同时他对《诗经》诸篇评论还早于孔子。

六、在季札访问的故事途中,其中最著名的当为以上对“三家分晋”和以下对“以秦代周”作了准确的预言。

季札在鲁国观乐时,听到了《秦风》,说“这个曲子应该叫‘夏’吧?能把古老的曲调传承下来,这个国家一定会日益壮大,能达到周王朝这样的基业都说不准啊”。三百年后秦始皇结束了周朝分封制,后世有学者据此说,季札远见卓识,让人叹服。

季札每经一国,都要拜见该国的政要和社会名流,广交朋友,坦诚己见,善意批评,洞察时世。刘向的《说苑》说:季札播下友谊的种子开花结果了,叔向访问吴国便是季札出访成功的体现。

季札出访固然有通报吴国新君嗣位等外交礼仪需要,其实也不排斥兼有学习中原文化和搜集各国政治动向的使命,季札父兄侄子们虽然洒热血抛头颅,反倒没有季札影响深远,这或许就是人文精神的魅力。

除了三让王位,出访中原,观乐议政,神奇语言外,季札历史上最出名的还有以下几个故事,值得讲一讲

七、徐幕挂剑。

季札当初出访经过徐国的时候,徐国国君是个剑痴,然后两个人切磋了剑术,达成默契,徐君在此之中非常喜欢季札的佩剑,又不好意思开口,但是季札能够看得出来,可是因为自己还要出使各国,并没有把剑送给徐君。等到季札回国再次路过徐国时,徐君已经去世,他便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后才离开。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您还把宝剑送给他做什么呢”?季札说:“当初我已有心把宝剑送给他,怎么能因为他死了而违背我的初衷呢”?“徐幕挂剑”是季札一生事迹中流传最广的一件,这种品德成为中华诚信美德的典范。

八、枣庄挂钱

某年秋天,季札与家丁两人早晨起来便从常州戚野堰往东视察,来到舜耕山下的焦店,已过中午,季札见一路风光,便忘记了疲劳与饥饿,又沿田间小道观察,家丁坐在地上抬头见一枣树结满果实,便摘吃了起来,季札返回见状立即制止:“你这斯,怎么不明事理,摘农家果实”?仆人跪在地上说:“太饿难捱”。季札没有再责怪,立即命仆人拿出一吊钱出来挂在树上离去,这时正被回家吃饭的老人看见,急忙拿钱追上去:“王爷,您为我们百姓四处奔波,吃几颗枣子算什么呢”?季札转身回答道:“没有得到同意,擅自摘别人果实是不可取的,拿钱赔偿你吧,真是歉意”。 老人感动得望着他远去的背影说:“君子,真是君子啊”。

久、拾钱还妇

据说晚年,季札愤怒离开延陵,来到焦溪的舜耕山(曾经舜耕作过的地方)查家弯,过起隐居生活,一天他背着一捆柴下山时,突然一只脚绊出了一包碎银。他想,碎银一般不是富人家有的,掉钱的人一定很着急,于是他放下柴在路旁等了起来,约两个时辰,见一位妇人慌慌张张的在寻找什么,季札问他在找什么,妇人哽咽到:“家中婆婆生病了,我借了些钱急于上野堰去抓药,谁知赶路急,钱掉了”。 季札问明数量,确定无误后,便递过银子归还了妇人。妇人见分文不差,便问老人名字与住处,季札答道:山野村夫而已,不必多问了,你赶紧去买药治你婆婆的病吧。妇人含泪告别。等她婆婆病好了以后,便四处寻找季札未果。后来人们为纪念季札的德行,便将婆媳居住的村,改为“访钱村”。

十、大仪救陈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85年,当时的背景是,吴国在五年前征服了楚慧王的娘家越国,楚惠王一举灭掉了一向亲吴的蔡国,弱小的陈国在吴楚之间左右摇摆不知要跟哪位才好,陈怀公便举行了全民公投,让老百姓来决定站吴还是站楚,结果却是中立。但是处于吴楚夹缝中的弱小陈国,岂由你自主的权力,陈怀公再三掂量,终于倒向了屡屡得胜的吴国,楚国便多次攻打陈国。这时的夫差正集中兵力北上与齐晋争盟,也许是国内空虚无人了,夫差竟然启用年迈的叔祖父季札,这也许是夫差“舍陈而安楚”的战略考虑,以便一心北上争霸,可能意思是不跟你玩陈国了。

于是就有了,楚国子期进攻陈国,季札去救陈国,对子期说,两国的国君不致力于德行,而用武力争夺诸侯,老百姓有什么罪过?我请求退兵, 以此使你得到好的名声,请您致力于德行安抚百姓(《左传》)。

结语

公园前485年,季札死后,举国哀悼,消息传到鲁国,孔子久慕季札贤名,特派学生子游持自己所写的书简前往凭吊。

实际,季札的资料存世极少,虽然从古至今不断有人提及季札,但真正意义上研究季札的却并不多见。《季札——曾与孔子齐名的圣人》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季札的专著。填补了先秦史、儒学史、文艺史等多个领域的空白。司马迁评价季札是“闳览博物君子”,宋代时,皇帝御赐季札的庙为“嘉闲庙”,奉其为“嘉闲大帝”;当时唐代狄仁杰捣毁了全国1700多座庙,唯独季札的不废;当代文人吴恩培称其为“儒家先驱”;金学智称其为“中国文艺评论开山鼻祖”;作者吴正东在追寻吴氏祖先一文《孔子的老师——常州人文始主季札》推演中,推演出以下季札的几个品质:

礼让贤士(三让王位);忠诚谋士(出访中原);文艺博士(鲁国观礼);诚信义士(徐幕挂剑);智慧高士(大义救陈)。

所以说季札正是“礼智仁义信”的化身,老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季札长于孔子,所以说季札算是孔子的其中一个精神导师一点也不足为过。

本文作者:历史回声室(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