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黄埔寨(韩庄)村:千年古村焕新颜野史趣闻

2018-11-19 16:01:25

山间水泥路弯弯绕绕,路边的野花成了秋日山村最亮丽的点缀,雾气缭绕,凉意阵阵,雨天的宜君县别有一番意境。

与近日到访过的其他村相比,黄埔寨(韩庄)村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共123户,429人,算是人口较多的大村。黄埔寨(韩庄)村原名皇姑寨,相传公元1024年,北宋仁宗赵祯的姑姑赵月娥,戍边抗辽驻扎练兵在此20余载,按其生前遗愿,病逝后朝向其毕生征战守卫的雁门关和故乡东京汴梁面东安葬于黄埔寨(韩庄)村内。

近年来,黄埔寨(韩庄)村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强党建、促脱贫,建设美丽乡村”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村庄更美了,服务更强了

在走访村民的途中我们看到,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新盖的砖瓦房错落有致,门前种花院内栽树,各类设施一应俱全,这就是黄埔寨(韩庄)村的现在的写照。

一提起村里的变化,今年68岁的马书田夸赞个不停。“通了水泥路,交通方便了,房子变漂亮了,人心情也舒畅了,现在村里一有个啥事,大家都来帮忙,村风也好了。”

村支书姜超恒向我们介绍到,以前村舍都是陈旧破烂的土窑,村道也没硬化,每到下雨天便难以下脚。2015年以来,村里积极争取各级项目资金400余万元,先后实施了通村路加宽、污水处理、老宅基地复垦、环境整治、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极大的改善了全村基础设施及村容村貌,实现了村庄整洁、道路通达、生态优美的目标。

路子更宽了,日子更好了

一走进田建成家,满地的新鲜核桃十分惹眼。看到我们进来,田建成抓了一大把核桃让我们品尝。

2017年以前,由于缺少资金和技术支持,现年55岁的田建成一直是村里的贫困户。在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针对他家的实际情况,村上给予了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我现在种了30亩左右的玉米,还有10亩核桃,也在村里的养鸡场入了股,去年我养了150只鸡,还拿了鸡场的分红,收入还是可以的。”当问及现在家里的收入情况时,田建成这样说到。

2016年,通过村上牵线搭桥,棋盘镇政府招商引资吸引省外客商注册成立了宜君县秦一养殖有限公司。公司采用“党建+企业+合作社+产业脱贫服务队+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由企业员工中的党员申请成立了“宜君县秦一养殖有限公司党支部”,将党建引领植入企业生产发展之中,充分发挥公司党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企业积极投身到当地脱贫攻坚工作中,边建设、边投产、边扶贫,秦一公司已成为棋盘镇重要的脱贫产业基地之一。

劲头更足了,笑容更多了

“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黄埔寨(韩庄)村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村,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黄埔寨(韩庄)村一边加强支部党建工作不断上台阶、一边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分类施策,通过兜底保障、医疗救助、产业和就业扶持、教育扶持等措施,多渠道引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黄埔寨村“两委”,搭乘“三变”改革春风,成立了由村党支部领导、村委会支持的黄埔寨(韩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建立起“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群众(贫困户)”的基本构架,确立了将国投资金与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全体成员(人均3股;依人定股,以户颁证;静态管理;国投资金集体所有,成员受益),充分吸纳全村农户入股的改革发展新模式,将村20亩集体土地等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变资源为股权;将苏陕扶贫资金及县产业扶贫整合资金等财政资金折股量化到人,变资金为股金;全村31户党员带头示范入股1万元/户,30户贫困户以“菜单式”产业扶贫资金入股0.7万元/户,其他62户群众入股0.5万元/户,变农民为股东。

“17年底我就摘去了贫困户的帽子,现在的收入可以满足我们一家三口的日常支出,不过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嘛,今年我又依据政策入股村里的蔬菜专业合作社,村委会这么帮咱,我也是有手有脚的人,也得自己动起来嘛……”田建成笑着说到。(记者 李惠茹 苗嘉昕)

本文作者:陕西网(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