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传承侗族技艺 创新美好生活野史趣闻





人民网贵阳10月25日电(孙远桃) “侗族刺绣工艺独特,图案精美,我们希望能与更优秀的设计师合作,设计出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作品,让侗绣走出贵州,走向世界。”在10月24日—25日举行的“侗族传承人与设计师|为生活创新”2018多彩贵州传统工艺振兴对话现场,来自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的侗族刺绣国家级传承人陈显月说。
在父辈的影响下,从小就热爱侗绣的陈显月,有着一手好绣艺,通过层层选拨和比赛,于2009年获评为国家级侗绣传承人。9年的时间里,陈显月不仅培训了数百名学生,还带领着当地同样热爱侗绣的绣娘开办了合作社,开始了她们的创业之路。
2017年,陈显月所在的合作社实现了100多万的产值,这让她倍感欣喜。不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陈显月也发现,在她们所售出的绣品中,有80%是销往省内,只有20%销到省外或者国外。因此,如何让侗绣更好地走出去成为她思考得最多的问题。
陈显月坦言,在过去,她们绣的通常都是如蝴蝶、龙凤等民族类图腾,这些图案虽然精美,但喜欢的人毕竟有限,她希望通过这次对话活动,与更多有创意的设计师达成交流合作,绣出更多与时尚接轨的作品,让侗绣获得更大的市场和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作为侗族蓝靛淀染技艺传承人,面对传承和经营的窘境,来自贵州省黎平县的陆彦梅同样具有发言权。陆彦梅告诉记者,传统靛染要经过30多道工艺,一匹20米长的侗布,需要2—3个月才能制作完成。由于工艺复杂,且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昂贵,销售量有限,因此当地从事靛染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而且年龄基本都在40岁以上。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陆彦梅在2014年成立了黎平县侗品源专业合作社,集刺绣、侗族布料制作、传统服饰设计制作、传统工艺品生产销售为一体。与此同时,合作社还新增织布、织锦、刺绣、采蓝草、制做靛泥等体验环节,旨在吸引更多年轻染娘、织娘和绣娘参与,同时,这一技艺也开始进入课堂,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将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针对侗族传统工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与会专家各抒己见,建言献策。大家一致认为,侗族传承人在学习传统工艺时很好地保持了侗族文化的“原汁原味”,但在创新性应用上还有不足,需要用“走出去”与“引进来”的眼光和态度,向国际时尚看齐,向市场需求看齐,开发出更多让市场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民族文化产品,做大做大民族文化产业。
“侗族传统工艺的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主体,学者、传承人、设计师、企业及政府部门等都有各自的优势,必须加强各方协作,形成合力。”对话现场,贵州省侗学会原会长、侗族专家杨序顺表示,要实现侗族传统工艺的振兴,必须要进一步强化形成传统工艺振兴的良好氛围,不断夯实基础性研究,以产品为载体,与时俱进,不断推动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让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被更深层次激活,并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本次活动由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侗学研究会主办,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州民族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研究中心承办。
本文作者:精选热点资讯(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