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古代人是怎么过重阳的野史趣闻
寒露过后,又逢佳节。农历九月九日乃是重阳,小朋友们在今天好像觉得它就是一个“老人节”的代言。那么大家可以猜猜看,在古代,重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重阳节始于远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在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逐渐鼎盛。它首次明确记载在先秦的《吕氏春秋》:“(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意思就是说,当时的人们在9月农收的时候,就会祭祀感谢老天和感谢祖宗了。

《易经》之中,“九”为阳数,九月初九这一天便谓之“重阳”。与“久久”同音,赋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中国政府又将这天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孝敬老人的风气,所以感恩敬老就成为了今天大家最熟悉重阳的主题了!
《续齐谐记》中写道,汉代有个叫费长房的道士,他对一家人说:“重阳节这天会有大灾难,你们必须佩戴茱萸、去登高、喝菊花酒,才能驱除灾难。”虽然听起来有点像江湖骗子,但是这些传统习俗的确沿袭至今。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这一句相信小朋友们都能背得熟记于心,但有没有去了解过茱萸到底是什么呢?

茱萸是一种叶绿果红色的植物,长的挺好看啦,还可以药用。功效是补虚,家里吃的六味地黄丸中就可以见到它的身影哦。秋天茱萸的果实成熟后,会产生浓烈的香味。
古人们称茱萸为“辟邪翁”,认为其香有辟邪驱鬼之用。尤其是在重阳,被誉为“逢凶之日”,所以会给孩子们佩戴上茱萸,对他们多加保护,使他们免受鬼邪的侵害。

而诗句中的登高,其实也是古人寄托信仰和期望的方式。他们的登高,并非等同于今天的爬山,还包括了高台、高楼、寺庙中的宝塔等地点。登往高处是一个具有仪式感的方式,古人们希望登上祈福之地,获取福运、躲避灾祸。

登高是否能如同锦鲤般得福转运,小新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运动一下,促进身体健康少不了。重阳节恰逢深秋换季,在野外高地观赏风景,有助于调节气息、强身健体。
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纷纷凋零,所以重阳的野游登高活动往往也被称为“辞青”,这与三月清明左右的春游“踏青”是相对应的。

说了“穿戴的”和“”出去玩的”,大家最感兴趣的往往还是——“这个节日有什么吃的?”重阳节的特色饮食是菊花酒和重阳糕,接下来小新就和大家说一下“舌尖上的重阳”!
菊花酒,顾名思义就是菊花酿的酒。“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超强待机的生命力,得了“添寿客”的美名,与重阳求寿的追求也是十分契合,享用菊花酒具有延绵益寿的作用。

而重阳糕在汉朝时叫蓬饵,饵就是古代为黍米所制的黏糊膏状物。古人会在重阳糕上放两只小羊的装饰品,寓意“重阳”,想想还有点可爱呢。此外,糕谐音为”高”,也是具有吉祥寓意,受到人们的青睐。宋代之时,吃重阳糕之风更是大盛。
小朋友们有没有对重阳有了更深刻的一些理解呢,在今年的重阳时刻,大家又有什么活动呢,可以和小新分享一下哦~
本文作者:新氧生活(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