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名剪·历史趣闻 古人是如何使用通讯设备的?野史趣闻
最近最火的电子产品消息莫过于iPhone7了,想想生活在现代社会,有这么多高科技的通讯设备,我们还真是幸福呢。但是在古代,可就没那么高级了,古代社会人们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呢,小编总结了一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哦。
烽火台
“周幽王烽火戏诸候”、“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些诗句里都讲到了烽火台,相信大家听到最多的也是烽火台吧。
烽火台,又名烽燧,是古代军事通讯主要的方式和手段。烽燧选择在当地最高的山峰上,用土夯筑、用砖包裹而成,高达十五、六多米,并做有攀梯供守兵观察和放烟火使用,周围有护烽沟濠三到四处,每一个烽燧同邻的两个烽燧遥相互望,互为呼应。守卫烽燧者则是在编戍边士兵,他们在当地可以安家、可以屯田,但更重要的任务是常年守卫烽燧,观察敌情。
当边关发现敌寇入侵或发生战争,守卫者立即在烽燧上焚烧烟火,发出警报,直通京城。白天用浓烟即狼烟(用狼粪为主要燃料)作信号、夜晚则用明火,便于下一个烽燧观测。一旦一个烽燧被点燃,下一烽燧相继燃起,一路传到京城,朝庭和皇帝很快知道哪里发生了战争,做出最快出决策和部署,以抵卸入侵者。
随着烽燧的废用,在各地都留下许多这样的建筑,在岁月的流失和风吹雨侵下,烽燧现已塌陷成为小土包,失去了往日的雄姿,但他们依然述说着往日的战事。
邮驿
邮驿也叫驿传,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就是当时唐玄宗为了讨好杨贵妃,让骑士用最好的马分布在各个驿站,从遥远的闽南摘容易变质的新鲜荔枝给身在长安的杨贵妃吃。
别小看古代的邮驿系统,它是任何要求高度集权的政体,强化政治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的基本条件之一。有人称邮驿系统为“国脉”。明代学者胡缵宗在《愿学编》一书中曾经指出:“今之驿传,犹血脉然,宣上达下,不可一日缓者”。当时的兵部也曾多次强调:“驿递,天下之血脉也……血脉之关通必赖邮传之递送也。”由此可见,我国文明能长久焕发蓬勃的生机,与一个健全的邮驿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信鸽
信鸽又称“通信鸽”,是生活中普遍见到的鸽子中衍生、发展和培育出来的一个种群。鸽子有天生的归巢本能,人们利用这点对普通鸽们利用这一点对普通鸽子进行驯化,利用它来传递紧要信息。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上,信鸽主要被用于军事通信的目的。今天,科学技术已高度发达,但利用信鸽传递军事情报,仍然有着其重要的意义。例如在高原哨所或孤岛驻军,就常常利用信鸽传书来互通情报。有时,还可以在信鸽胸前系上微型摄像机,用来拍摄工程设施和军事目标。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有关“鸿雁传书”,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故事。
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但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血和泪写下了一封思念夫君、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书信,让鸿雁捎去。以上两则“鸿雁传书”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千百年,而“鸿雁传书”也就渐渐成了邮政通信的象征了。
风筝通信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而正式把风筝用在通信上,是在南北朝的时候。今天,当集邮者在春风中放飞风筝时,回味古时候用风筝来传送情报的故事,倒也不失为一大乐事。
鱼传尺素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在古代,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
书信和“鱼”的关系,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
本文作者:Easttop(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