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枉死之迷——赵构自毁长城的四种无奈野史趣闻
说起岳飞之死,人们第一想到的就是岳王庙里的秦桧跪像,对这位古今第一奸臣所吐的口水,想必能再装满一个西湖了。但是随着一些权威人士对此进行的专业解析,宋高宗赵构的主犯身份被确认下来,昏主误国的言论普遍被大家认同。不过我还有一点疑惑,赵构真的是个昏君么?似乎也不见得,至少在两件事上,他不可能是个昏君。
首先你看看赵构的用人,其中兵权最重的岳飞、吴阶、韩世忠、张俊,哪个不是中兴之臣?就连那身负恶名的奸相秦桧,也算得上是政务老手。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赵构所选立的太子,与那号称小尧舜的金世宗不分伯仲。

秦桧像
那么并不昏庸的赵构为什么要杀害一个倚重了十几年的忠臣呢?与其说是岳飞功高震主,不如理解为赵构已经失去了容纳岳飞的信心,自毁长城实属无奈。而这桩千古奇冤,就从岳飞的性格开始。
公元1127年,在应天刚刚即位的赵构收到一封长达数千字的奏疏,都知道,这是由一个名叫岳飞的末流小官所写的。岳飞的目的原是敦促赵构收复失地,可主题却是指责对方不顾百姓一味南逃,这无疑是给了新皇一个下马威。可以看出,岳飞是个孤傲难驯的人,而赵构这位皇帝又偏偏不够强势,臣强主弱的组合注定不会长久。

南宋高宗赵构
上书事件虽说赵构十分生气,但他并没有杀掉岳飞,因为赵构并不残忍。可到了后来性质就变了,岳飞还是一再犯上,赵构还是没有杀他,甚至连象征性的处罚都没有,不过宽容的原因已经不是赵构的仁慈了,而一位君主对强臣的忌惮。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岳飞的官衔:镇宁、崇信两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侯;神武后军都统制;荆南、荆北、湖南、湖北、襄阳五路,及潭、蕲、黄三州制置使(注:制置使为方面军统帅)。绍兴五年加少保、晋公爵,封荆湖南北、襄阳路招讨使。绍兴六年,赵构授权岳飞自行任免辖区知州、通判以下官员,开武将执掌地方行政先例,后改任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并在襄阳设置宣抚司,岳飞任宣抚副使。注意,岳飞的上头可没有正使。

精忠岳飞
也许会有人说,位高权重不怕,只要不拥兵自重就行了。岳飞不会拥兵自重,你相信,我也相信,不过有件“小事”没法儿向赵构解释。
绍兴七年,岳飞入朝面君,因为一支部队的归属问题跟张浚发生争执,事后觉得气愤不过,便奏请皇帝让自己的部将张宪接管兵权,没等赵构的答复便回家给母亲守孝去了。事后赵构多次下诏催促岳飞回来复职,岳飞是百般推辞,赵构无奈只得让他的幕僚前往岳母坟前以死相逼,苦劝了六天才把岳飞劝回。

岳家军
岳飞对待赵构可谓是竭尽忠诚,而赵构对于岳飞也到了赏无可赏的窘境。后来岳飞的几次上书都被赵构无理由的驳回,这种君恩日减的冷落不能不说是一种示警,可惜岳飞完全没有在意。
绍兴八年岳飞奉召前往杭州见驾,赵构命他去拜见太子,岳飞退下以后竟在殿外高兴的喊道:“国家总算有主人了,中兴的基业就在他身上。”这是岳飞在政治上所犯下的最大错误,结局就此决定。
本文作者:陪历史小歇一会儿(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