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监权力过大,官员前途全凭宦官一念之间,有一人想出了办法野史趣闻
明代的领导者周围总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出身阉宦,没有直系后代,却深得明代领导者信任。这类人在历史进程中坏事做尽,墨尽难书。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排挤异己,为毫末之争,而寻衅滋事。
顺其意者一切好说,不顺其意者立刻倾轧攻击。轻的,宦官鼓动同党参劾,使不听话者丢官远谪。重的,则大刑伺候,直至丢掉性命,牵连宗族。有明一代,无论高官显贵,还是边境重臣,无不争相巴结,这类人就是皇帝的近侍——宦官。

明代中高级官吏升迁,表现优劣与做官大小无绝对关系。朝中官员有将近一半是靠巴结宦官得到的提拔,另一半估计是宦官力量暂时达不到,或者是正在被排挤当中的。
大臣中有致力于国家社稷的,也不得不巴结宦官,无论是否抵触,都必须如此。如,万历中兴的功臣首辅张居正,职权不可谓不显赫,手段不可谓不高明,但是在大宦官冯保面前,都得屈尊降贵,恭敬备至,称自己为晚生。明人对此有公允的评价:张居正虽然有才,但是能让他官居首辅,位极人臣,全因冯保在皇帝面前替他左右耳。

出仕入朝的文官武将,巴结宦官则官运亨通,得罪宦官则身败名裂。巴结宦官的钱财哪来?当然是压榨百姓。这种情况以朱见深做皇帝时最为严重。当时有大臣冒死进谏说,当今大臣,非结交宦官不得入仕,入仕后非依附宦官而不得安稳,所以官员们搜刮民财,渔猎四方,以供权贵也。

明代依附宦官,已成惯例。最出名的莫过于严嵩、严世蕃父子。当时朝中有正直的大臣厌恶严氏父子贪赃枉法,父子听说此事后虽然吓得魂不附体,但镇定下来后迅速采取对策。一面在揭发他们的大臣家门前长跪不起,一面勾结宦官锦衣卫指挥使陷害揭发他们的人,这样典型事件,仅在严嵩被任宰相之前就发生两次。揭发他们的大臣,一个被腰斩弃市,另一个被流放云南。光靠严嵩,当然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全凭皇帝身边宦官的一张嘴。
由于昏聩的明代领导者深信,没有后代的人就没有私心,没有私心则会心全意忠心王室(痴呆理论)。所以格外信任这类人。大多数人面对这类领导近侍时,就好比嫩豆腐掉进灰堆里,软不得硬不得,惹不得躲不得,除顺从其意,满足其心,毫无办法。

值得注意的是,锦衣卫宦官是明代统治者有意培养的,用来宣布统治者不方便讲出之言,做一些不方便下手之事。如果遇到如朱元璋朱棣这样雄才大略,自带杀气的皇帝还可以收发自如。朱棣以后,宦官开始嚣张跋扈,把持朝政。身体病态,心理怎能健康?能让这类宦官的满足的只有称霸周围小圈子的权力。

结语
宦官如此无法无天,难道就没有克制之道吗?有一人想出了办法,明朝有位大臣叫杨一清,为人精明,善于权变。他利用宦官特务内部的矛盾,拉一派打一派。即,在没有机会的时候尽力敷衍,平安度日。得到合适的机会后,对宦官队伍里有矛盾的两个人,挑选其中一个作为盟友,对另一人痛下杀手,直至除掉为止。如果半路放弃,令其死灰复燃,那么引火烧身的概率是非常大的。小编说这些,并不是建议职场引用,而是吸引经验,小心身边看不见的危险。
本文作者:小川戏说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