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生动传神的比喻——唢呐野史趣闻

2018-11-15 06:30:53

王磐《朝天子》:明朝宦官生动传神的比喻——唢呐

丁启阵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

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1

这首曲子作于明

正德年间(1506—1521)。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是我国历史上宦官专权、祸国殃民最严重的时期之一。为人阴险狡诈的太监刘瑾,深得朱厚照的宠信,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专擅朝政,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等人相互勾结,号称“八虎”。以刘瑾为首的“八虎”,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时人称刘瑾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宦官们不但在朝廷上玩弄权术,在地方更是横行霸道。在各交通要道、运河上往来频繁,每到一处,耀武扬威,鱼肉百姓。诗人王磐家住运河边,亲眼目睹过宦官的种种恶行。因此,作了这支曲子,对他们的丑行加以描写。

2

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高邮(今江苏高邮市)人。明代散曲家,人称“南曲之冠”。作诸生时,不惯拘束,放弃举业,终身不再应试,于高邮城西筑楼,常与当地一班文人雅士歌吹吟咏其间。寄情山水,倾心诗画,自号西楼。王磐的散曲作品,存小令65首,套曲9首。题材广泛,大多是闲适消遣之作,但也有同情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佳。散曲风格清丽,能融轻俊、新警、老辣、诙谐于一体,写怀咏物、讽刺俳谐俱称能手,时人把他比作曲中杜牧。传世著作有《王西楼乐府》、《野菜谱》、《西楼律诗》等。

3

喇叭,俗称唢呐,是一种管乐器,上细下粗,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张开,有放大声音的功能。唢呐音色明亮,声音嘹亮,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后来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公元三世纪,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金、元时期,传到中国中原地区。明代古籍中开始有关于唢呐的记载。明代武将戚继光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可见,喇叭这种乐器在明代还是一种比较时新的乐器。曲作者用这东西比喻宦官,在那时应该是一种新颖的比喻。

4

曲子的语言通俗浅白,内容明白易懂。讲的是,太监虽然地位低下,但嗓门高亢,能量巨大,气焰嚣张。宦官们的主要祸害,是哄抬官船的价格,使得军民各方面都受到严重损失,导致河道上出现水尽鹅飞,一派萧条景象!

散曲中表现出来的诙谐风格,有点像元朝曲家的作品。这种风格,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宦官们的丑恶嘴脸与形象。

本文作者:读写人生(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