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陈廷敬:与《一代名相陈廷敬》和《康熙王朝》中的他对比野史趣闻

2018-11-14 19:31:59

真实的陈廷敬:1639年―1712年,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科考有同名者,故朝廷加上“廷”字,改为廷敬。陈廷敬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以清廉正直闻名,与《康熙王朝》和《一代名相陈廷敬》中的形象基本相符。

初次知道陈廷敬,是因为他是《康熙字典》的总纂官,以为他是一个学者型文官,看了《康熙王朝》,发现他是康熙的近臣;看了《一代名相陈廷敬》,又发现他一直都是康熙的一杆枪,康熙指哪儿他打哪儿,同时还要随时替康熙背各种锅。

《康熙王朝》中,陈廷敬的中戏份不多,但是每次出场总是能给人带来一股极强的正能量,让人不由得为之振奋,同时,他在所有的朝廷大臣中,也是康熙为数不多可以推心置腹的一位大臣。他不同于明珠的油滑机智,也不同于索额图的老谋深算。

陈廷敬一开始出场是在灭鳌拜,那时康熙还未亲政,陈廷敬就已经作为康熙为数不多的心腹,来与鳌拜的党徒作斗争。陈廷敬每次在朝廷的发言都能令整个朝廷振聋发聩,要拥护康熙亲政的时候,陈廷敬不畏权势支持皇帝亲政:“皇上大婚已过,按大清律例,该召集天下,皇上亲政乃众臣所归,万民所愿”。陈廷敬一直都在拥护皇上,稳定朝纲。灭完鳌拜就是平定三藩,这一部分应该是陈廷敬在整个电视中最出彩的一部分,他当时掌管户部,事无巨细,对自己本职工作做的相当到位,更深知三藩对国家和百姓的危害,不顾其他大臣的脸色和反对,坚决拥护撤藩。

陈廷敬正是凭着自己的卓越的人品和办事才能,陈廷敬才能和明珠、索额图坐到同一个位置之上,他不同于明珠之滑,索额图之奸,陈廷敬表现出的,完全是一种老成谨慎,正直清廉的正面形象。想起陈廷敬,不由得就想起周培公和姚启圣。周培公才华横溢,为大清立下不世之功,但是遭到满朝的弹劾,最后不得已被发往盛京。姚启圣比周培公要聪明油滑,但是也一直处在和整个朝廷顶牛的状态,三起三落,连康熙都想杀而未能杀之。从康熙与周培公、姚启圣、陈廷敬的关系也能看出来这种结局的不同。

《一代名相陈廷敬》中,从陈廷敬的生活、家人等方面更加真实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但是每每看到陈家人的遭遇,总是令人唏嘘。孙女的不幸,老母的殒命,儿子的仕途多艰,等等等等,陈廷敬从来都不抱怨,皇上让他背锅,他一直都以丢卒保帅的理念去执行。万幸的是,他没有重蹈鸟尽弓藏的悲剧,总算得以善终,也算无憾了。

最后看到这样一句话,可能评价陈廷敬最合适: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本文作者:中华史官(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