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之德昂族(一)野史趣闻

2018-11-14 18:31:31

德昂族的服装配饰

1、头饰

德昂族的头饰和五色绒球饰是其服饰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各地区各支系的德昂族男子头饰大同小异,均留短发,通常缠两端饰以各色绒线球的黑色或白色布包头。德昂族认为缠戴包头是成年男子庄严而神圣的事情,所以在传统婚礼上要举行隆重的取戴包头仪式。各地德昂族妇女的头饰略有不同。过去妇女剃光头,裹黑布包头,有的已婚妇女留长发。但现在许多姑娘都蓄发,裹两端坠有彩色绒球的布包头;德宏地区的妇女剃光额前头发,脑后留长发,梳成大辫,包黑蓝色镶有花边的布包头,将大发辫由脑后缠于包头之上。各地妇女都喜欢戴大银耳坠、耳筒。青年女子的耳筒大多用石竹制作,外裹一层薄银皮,银皮上箍着八道马尾,前端还镶有小镜片;老年妇女多带雕刻精致,并涂有黑、红漆的竹管耳饰,显示出德昂族妇女的粗犷之美。德昂族青年男女都有带银项圈的习惯。有的地区的德昂族姑娘脖子上套者十几个粗细不等的银项圈。

德昂族头饰

2、德昂族称挎包为“喝巴”,“喝巴”通体均用自织(腰机)土布缝制,底色各地各支系所用不一,过去所谓“黑崩龙” “花崩龙” “红崩龙”等他称,皆为根据各支系德昂族(原称“崩龙族”)服饰的花色而名之。尽管如此,德昂族挎包和服饰一样,都有一种饰物必不可少。这就是人们称为“崩龙花”的彩色绒球。小小绒球,一到了德昂姑娘手里,立刻活了:不同色彩 不同排列 不同位置 不同饰式,皆可怡然成趣。

德昂族挎包(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绒球是先用一小缕毛线扎成球形,再染成红、黄、绿等色制作而成。男子包头布的两端、姑娘的项圈上、男女挂包的四周都要钉上它们;德昂族男女在衣摆、女子耳环上可见的五色绒球饰;通常,青年男子在胸前挂上一串五色绒球,而姑娘们则装饰在衣领之外,如同数十朵鲜花盛开在她们的胸前和颈项间,光彩照人,别有风味。小绒球集中反映了德昂族的审美追求,是他们希望自己生活幸福美好的心理反映。

3、腰箍

腰箍是德昂族最具特色的饰品,在历经千年的服饰演变过程中,德昂族始终坚守着这一民族文化符号。早在唐代,史书早已记载着德昂族的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腰箍”为饰的这一装束。其来历,传说德昂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刚出来的时候,男人们都长得一模一样,女人到处乱飞,后来天神利用智慧将男子的容貌区分开来。男人们为了拴住女人,就用藤篾编成圈将她们套住,女人们再也飞不动了,只好同男人生活在一起。现在的腰箍,就是由那时的篾圈发展而来的。从这个神话可以看出,腰箍的起源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象征意义失去了,腰箍变成了一种装饰品,成了一种美的标志。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带腰箍并以多为荣。青年男女在恋爱期间,小伙子为了博得姑娘的爱,也往往费尽心机,精心制作刻有动植物图案花纹的藤篾腰箍,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于是腰箍又成了她们爱情的信物。德昂族的腰箍因民族支系和地域的差异而不同,这样更使这一民族文化的符号呈现丰富的色彩。“花德昂”多采用草藤来制作,颜色多喜欢天然色,年轻姑娘也常把腰箍染成五颜六色;“红德昂”和“黑德昂’,多采用藤蔑来制作,藤蔑外面还漆上红漆或黑漆,藤蔑腰箍大多很细;也有一部分腰箍是用竹片削制成的,腰箍大约一指多宽,上面还雕镂着各种花纹图案;还有一些是用银片或铝丝包裹起来的,晶莹透亮,闪闪发光,显得别具匠心行走时,腰箍随着双脚的移动而伸缩弹动,叮叮作响。腰箍,通常的系十多根,达到三十多根左右。它的多少一般与岁数有关,因此,腰箍也是成年女子年龄的表示。另外,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这个姑娘勤劳,聪明,有智慧,也表明这个姑娘心灵的美好。腰箍还是青年男女的爱情信物,在青年男女社交中,小伙子为了获得姑娘的爱,往往费尽心思,精心制作有动植物花纹图案的腰箍送给心上人佩带。

德昂族腰箍

本文作者:云游通(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