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中叱咤风云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野史趣闻
● ● ●
春申君黄歇,一个叱咤风云的战国名相、晚楚功臣,离开我们已经两千多年了。近日因电视剧《芈月传》中黄歇一角,牵引出寿县的春申君。舆论是真是假尚且不论,在寿县人心里,对春申君是什么看法呢?

在他政治生活的主要舞台,楚故都寿春城,寿县人民辟建了雄阔的春申广场,春申君高高站立在铜铸驷驾之上,再现当年贤相威仪,接受人们的瞻仰。这是因为春申君是人民心中的功臣。他说秦善楚,阻止了一场即将爆发的灭楚战争;他以身殉君,成就了楚考烈王的登基大业;他经营寿春,为晚楚打造了最后的国都;他开发江东,为长三角最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招贤纳士,开拓了人才竞争门客智库模式。春申君这位辅国持权、一身而二任“实楚王也”的大封君,对晚楚复兴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开创性的、功业卓著的,他的影响惠及豫皖、江浙、上海,直至今天,当上海申博成功,黄浦江边,人们唱响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春申君的晚年,却做出了一件对他的一世英名几乎造成毁灭性打击的事,以致血溅棘门,身首异处,为后世的一些史学家所诟病。但这些都无法掩盖春申君的历史光辉。这里,请允许我透过历史的烟尘,说一说我们心中的寿春,我们心中的春申君。
1
春申君经营楚都寿春的历史贡献和深远影响
我们寿县人热爱家乡寿春,也热爱春申君,因为寿春是与春申君的名字紧密相连的。
大家知道,历史上任何一个王国,定都迁都,都牵涉到国家的安危成败。楚国从楚怀王被扣身死以后,国力开始衰败。从公元前278年开始, 30多年一直在陈、淮一带徘徊,直到前241年才迁都寿春,“命曰郢”,正式确立了国都的地位。
著名的历史学家刘和惠先生说:“楚定都寿春,表明楚人已从败离的情绪中恢复过来,人心逐渐稳定。”而选都寿春,造成晚楚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最大功臣,就是春申君,连寿春的名字都因他而命名。
寿春的前身是下蔡,此地得水陸舟车之利,是楚国的一个重要都邑。而春申君改下蔡为寿春,承袭纪郢旧制,结合寿春的地理环境,进行设计、改造、扩建,苦心经营十几年,更使寿春成为当时仅次于燕下都的全国第二大都市,成为晚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春申君选都寿春,从根本上说是出于对寿春山川形制和战略地位的考量。
寿春,“当长淮之要冲,东据淮河,西扼淠颖,襟江而带河……南人得之,则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则江南失其咽喉。”所以古人向有“守江必守淮”之说。寿春,为兵家必争之地,更是中原通向江南西路水道之要冲,南北货物集散之地,粮草丰盈的鱼米之乡。选都寿春,直到今天,我们也不能不惊佩春申君的战略眼光!
战国时代的寿春城,在今天寿春镇的东南。今天的寿春镇为宋城,位于古寿春的西北一角,不到当年的六分之一。古寿春选址科学、重视水利、讲求实利。春申君,沟通颖淠和淝河,引水入城,河道纵横,舟楫如梭,商贾云集。家家流水、户户垂杨,一派淮上江南风光。州人苏希圣先生研究寿春水文化时,赞之为古代“东方威尼斯”。寿春,这个地处南北粮区过渡地带的鱼米之乡,吴、楚、中原文化和淮夷文化的交汇之地,无论从山川形制和传统的风水学看,其背靠青山,二水分流的格局,都是全国罕见风水宝地。寿春城遗址的宏阔、雄奇、唯美,以及它堪称“世界之最”的楚青铜器、鄂君启节的发现,楚郢爰、卢金的出土等等,无不说明其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的地位。
资料显示,全国发现楚金币数量最多的当数楚东境,而楚东境出土次数最多数量最大的,又集中在楚都寿春城遗址一带,出土如此大量的楚金币,说明寿春当时的商业发达和都市的繁荣。桓谭《新论》说:“楚之都郢,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鲜而暮衣敝”。清代州人张树侯对《唐故乡贡士达奚公墓志铭》有一则《题记》云:瓦埠“当东淝之滨,大水冲决,印、币、钱、剑、尊、彝之属,不时发现。”上世纪五十年代,大水退后,群众在湖岸水边,拾取楚国铜币,可装满几个麻袋,足见寿春城的经济辐射也为瓦埠等周边城镇带来了商贸的繁荣。
据考古学家曲英杰先生在《楚都寿春城郢复原研究》中推算,当时寿春城人口多达20万众。这在古代是个了不起的数字。因此,司马迁和班固几乎异口同声地惊叹:“亦一都会也。”这种大都市的地位,直到京杭大运河开通,历经宋元,才有所减弱。
春申君苦心选都寿春,经营寿春,使晚楚有了休养生息,得以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他主持国政而就封于吴,强兵革,重农商,兴教化,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楚都寿春也获得了空前的繁荣,这就为江东的开发赢得了时间,积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使江东大片蛮荒之地逐渐成为楚国的大粮仓和战略后方,于是才推动了后来的上海、苏州、无锡、湖州等江东之地的兴起与发展,春申君这种巨大的历史贡献和深远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时间跨过两千多个春秋,如今以上海为中心高度发达的长三角正在为推动皖江等中西部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强劲的辐射作用。这种时代的轮转和反哺,难道不是一种历史的回响么?在此,我们诚邀与会专家和各方人士,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故都寿春参观考察,共同探讨寿春大地与长三角地区的不解情缘。
2
关于对春申君独特人生中两段史上争议的辨正
我们热爱春申君,但无意为尊者讳。任何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在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必须把握其所处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走向,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一
关于“上秦王书”
春申君出使秦国已是战国晚期。日渐衰落的楚国不但无力与强秦抗衡,而且蒙受“亡郢辱祖”之痛,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公元前273年,秦将白起率大军在华阳大败韩、魏联军,捕获魏国大将芒卯,迫使韩、魏签城下之盟,韩、魏成了秦国的附庸。秦准备会同韩、魏两国大军,一举灭楚。
在这大军压境、存亡继绝的关头,楚顷襄王派春申君出使秦国讲和,于是就上演了一场“说秦善楚”的传奇故事。
春申君立即给秦王呈上一封信,这就是著名的“上秦王书”。春申君的这封书,抓住了秦昭王特点,纵论天下大势,陈述善楚与否的利害关系,为秦王勾画了一统天下的线路图。这封洋洋洒洒一千多字的“上秦王书”,纵横捭阖,联类取譬,文采飞扬,雄辩地说明了“善楚则两利,攻楚则俱伤”的道理。秦昭王大喜,连说:“说得真好!”立即阻止白起发兵,并派使者向楚国送上厚礼,结成友好盟邦,两国关系由紧张趋向缓和。
就这样,黄歇兵不血刃阻止了秦的进攻,使楚赢得了近三十年的相对和平环境,使楚国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延缓了败亡的时间。社会的相对安定,春申君的富国强兵的措施,使楚国一度出现可喜的复兴。
三年后,魏国人范雎出任秦国宰相,他的内政外交策略竟然与黄歇惊人的相似。也就是说,秦国就是按照黄歇的献策,远交近攻,逐一消灭六国而一统天下!所以后来也有人说:黄歇的上书是一份卖友误国的投降书和卖身契。
我们不同意这个观点。古人云:“谋者,所以远害而就利也。”黄歇出使秦国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劝秦国罢兵善楚,这个目的达到了没有?达到了。所以说,他的谋略是成功的。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一“超”、六“强”、诸“小”)而苛求古人。秦楚一旦开战,楚绝不是秦的对手,后果是可想而知的。黄歇毕竟不像魏国人范睢委身事秦,而主观上是忠于楚国的,特别是忠于考烈王的。试想,黄歇的上书,如果不投秦王所好,而直言对抗,秦昭王和他的臣僚是好忽悠的吗?设若春申君像毛遂自荐义说楚王那样,仗剑扬言,十步之内,血溅秦宫,只能是脱离实际的匹夫之勇,是火上浇油,只会把事情越办越坏。这样,不仅会招致杀身之祸,而且出使秦国将失去意义,一场灭楚战争将不可避免,历史也将由此改写!黄歇的“上秦王书”,充分体现了春申君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才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弱国外交、迂回前进的经典案例。
遗憾的是,楚国以及春申君,没有实力和能力利用这一难得的喘息机会,组织起“各怀异心、一盘散沙“的六国统一战线,以抗强秦,尽管后来他们勉强组织了六国合纵之兵,考烈王当总司令(合纵长),黄歇当前敌总指挥,但是兵不精,心不齐,仅于函谷关一战,即溃败而逃。
这是历史的局限和悲哀!由于综合国力对比的悬殊,更因为中国的统一,是民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不是凭楚国,更不是凭黄歇一己之力所能改变的!
我们必须客观地、公正地看待这一历史现象。
二
关于“奸谋盗楚”
对于春申君的一生,太史公司马迁作了大体公允的评价:“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旄矣。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失朱英之谓邪?”
这段历史,《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都有记载,可以说春申君得到中国古代三部权威史著的肯定,连司马迁的批评,也仅止于“旄矣”。
春申君善始而未善终,以至明朝史学家凌稚隆在《史记评林》中说:“按此传前叙春申君以智能安楚,而就封于吴。后叙春申君以奷谋盗楚,为天下笑。模写情事,春申君殆两截人。”此论一出,舆论纷纷,不少学者对春申君持否定态度,至今仍引起网上热议。对此,我们却笑不出来。寿县通淝楼下“门里人”刻石可以作证:千百年来,寿县人以特殊的艺术形式鞭挞了李园及杀手的暴虐和丑行,告诫人们永远记住这一血的教训。全国人民至今仍在纪念春申君,说他“奷谋盗楚”,我们更不能认同。应该看到,在春秋无义战,宫庭多政变,成王败寇的封建时代,那种争夺皇权,阴谋血腥,比比皆是。一代圣主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宋太宗赵光义“灯光斧影,千古之谜”;永乐大帝朱棣的“清君侧”、“奉天靖难”等等,又有哪一个不是一个“盗”字?有的简直是“抢”!就在战国时代,也绝非孤例。吕不韦也同样操作了一番,把怀孕的爱妾赵姬送给正在赵国作人质的秦始皇父亲子楚(异人)作夫人,使自己后来变成了秦始皇“仲父”,却被自己的亲儿子逼得喝毒药自杀,更是一场闹剧。而春申君无论从本质和性质上看,都与上述人物截然不同。
其实,春申之过在于“旄”,“旄”在何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太史公已冲破传统,秉笔直书:春申君“失朱英之谓邪?”这不就是说春申君不采用朱英建言的错误吗?
朱英的建言是什么?第一,像尹伊、周公一样,辅佐少主,执政当国。第二,南面称孤,而据楚国。第三,诛杀李园,以除后患。春申君完全有能力像赵匡胤那样黄袍加身,夺取楚国的政权,但他与考烈王情同手足的君臣之谊,具有极其深厚的基础,他绝无觊觎之心、篡位之念,所以他断然拒绝了朱英的建言。
春申君到底在想什么?说他糊涂吗?其实他十分清醒。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把选嗣立嗣,确立最高权力的接班人,保持国家的稳定、延续和发展,作为立国之基,国运之本,封建世袭制的正统承继更是如此。如果接班人的问题不解决,至少会祸起萧墙,引发内乱,甚至江山易主,祸国殃民。春申君无疑是在高度关注这件头等大事。这从他忧心忡忡,千方百计为考烈王选妃生子就可以看出来。他把怀孕的李嫣进献楚王,是在考烈王无法生子的前提下的无奈之举,他只是想神不知鬼不觉地送给考烈王一个儿子,使考烈王后继有人,以求国家安定,同时也巩固了自己“实楚王也”的政治地位。这不正是春申君的深谋远虑而又诚实可爱之处吗?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春申之谋,不是奷谋,而是远谋;不是“盗楚”,而是“安楚”,其良苦用心竟不为天下识,岂不悲乎!
千秋功过,人民自有评说。寿州古城,巍然而立,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寿春人民不会忘记春申君,历史将永远铭记春申君的不朽功勋!
本文作者:淮南家园(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