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战国四公子之孟尝君田文野史趣闻
说起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头脑里面会立刻想到战国七雄,知道这是一个列国并立,相互攻伐的时期。这个时期列国疆域变化无常,人民流离失所,每个国家都想吞并别国扩大自己的实力,在这个过程中秦国慢慢的脱颖而出,逐渐的强大了起来,就在这个时候山东六国开始有人广招门客以求找到抗秦自保之策,在这些人里面就有人称战国四公子之一的田文。
田文,也就是孟尝君,妫姓,田氏,名文。他的父亲就是齐国 赫赫有名的宰相田婴,他的父亲死后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又因为提到封地在薛,人称薛公。
战国四公子皆是各国的王室子弟,因此拥有丰厚的财力,齐国更是富庶,田文依仗着继承来的巨额家资也效仿别人广收门客。田文在他的封地薛邑张榜纳贤,数年间就招纳了数千的食客,他的求贤爱才之名便在各国间广为人知,这也为他赢得了爱才的贤明。
不过他与别人招收门客有一点不同,他不管投到门下之人才能如何皆会招纳,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那些很多作奸犯科,鸡鸣狗盗之徒都聚集在他的薛邑之内,我们在小学课本上学到的鸡鸣狗盗成语就出自于孟尝君门下,这为他又赢得了好客养士之名,让他的名声又一次得到扩大。
这里说了这么多,那到底孟尝君的为人如何呢?是不是就真的如他表现出来的那样贤明好客呢?其实非也,他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为了博得一个贤明而已,好让他在各国闻名显达,此人真实性格却是爱慕虚名,自私自利,有仇必报,反复无常之人。如何才能看出来他是这样的为人的呢,给大家列举一些你们就会明白了。
为何说他爱慕虚名呢,我们知道秦国为了强大自己,以达到吞并山东六国之目的,在秦昭襄王之时,就制定了东出之策。但是苦于没有人才来辅助自己,于是在他听说齐国有个叫田文的人很贤明的时候,就马上派使者来邀请他入秦。照理来说,田文在齐国已经贵为国相,在朝堂深受君王和百姓敬爱,完全没有必要再去秦国做什么丞相了,何况秦国乃齐之敌国更不应该去的,可是他最后还是去了秦国接受了秦王的封昭,做了秦相。他认为做强秦的丞相更能凸显他的声望,使他的名声更上一层楼,这就把他自私自利,爱慕虚名的本质体现的非常明显。
那为何又说他心胸狭隘,有仇必报呢,还记得上面说的入秦为相的事情吗?孟尝君入秦以后,其实在秦国并不如意,因为他是齐国公室子弟,是一个齐人。所以秦国人对他并不是很信任,经常会有秦国公室之人在秦昭襄王面前说一些他的坏话,久而久之秦王对他的态度也开始转变,并把他关在府邸里监视了起来。他在门客鸡鸣狗盗等人帮助下最后逃离了秦国复归齐国,田文在逃回齐国的路途中经过赵国,在经过赵国一地是被赵人说了几句坏话,他就命门客杀了那些对他不敬之人。
田文回归齐国,齐湣王又让他做了宰相,田文马上联合韩国,魏国出兵伐秦已报被秦受辱之意,他后来在齐国专权被齐湣王嫉恨,出逃到魏国。到魏国后一直对齐国耿耿于怀伺机报复母国,于公元前284年,田文出面邀请秦国,韩国,赵国,燕国,包括魏国在内,五国伐齐。齐湣王逃跑到莒,齐国差一点灭国。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来他的为人,就是一个典型小人心态,自私自利,爱慕虚荣,得罪他的人会不惜一切的报复回去,连齐国作为他的生养之国也差一点被他灭掉,此人内心是有多么的险恶呀,其睚眦必报之性格就看的甚是明显了。
战国四公子,其称谓是后人给起的,但是其不代表当中的每个人都是让人敬仰的,就像孟尝君田文这样的人,也不过是欺世盗名罢了,我们切不可被其所带有的光环所蒙蔽,就像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一样,有多少人身上带有名誉光环,但是其真实的面目却令人不耻。
本文作者:果子狸的幸福(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