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曾国藩丨隔空对话,历史的声音犹存野史趣闻

2018-11-13 15:02:42

寻找曾国藩

文丨郎永(京根儿)

“曾国藩教授这人不错,他什么时候来我们学校讲课?”听起来是句笑话,但真真正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所校园中。为了宣传传统文化,一所学校特意将曾国藩的治学修身理念张贴于校园的显著位置,而正因为落款为曾国藩三个字,才有了学生貌似“亵渎”,实属不知的话语。

这并非是一句笑话,其实又何曾是曾国藩很无奈那?我就曾遇到过不少青年朋友,尽享美味过后,居然不知西来顺为北京老字号的窘境。面对传统我们应该怎么传承,面对积淀我们如何保护与推广?放在今人肩头的并非只有责任,更是一种敬畏与掌中之宝的小心翼翼。

带着对于曾国藩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中举足轻重人物的好奇,怀揣着探究这位一生风雨飘摇却最终挺立潮头,备受争议但精神世界得到诸多人效仿的奇人的浓厚兴趣,我踏上了寻找曾国藩的道路。

曾樾父亲曾宪森读《曾国藩全集》所作的标注。

隔空对话,历史的声音犹存

缘分使然,正如我与京情京韵的缘分来自父母,我与曾文正公(谥号)的缘分则来自于一位小学老师——曾樾。上小学时只知道他是讲台之上,我众多师长中的一员,十几年后从知道曾国藩,知道了曾樾老师是曾国藩的第六代嫡孙。几十年后,再次因为一篇文章的缘分,与曾樾老师结缘,并开始了一趟隔空对话的寻访之旅。

虽然如今的交通工具发展迅速,而且尽量让乘客感受到更多的舒适,但还是对于连夜乘坐火车前往某地比较怵头。就是软卧包厢,也让久居都市的我,娇气地难以入睡,好不容易睡着,凌晨4点便在“晃晃悠悠”中苏醒。

“因火车得福”,睡眠时间短了,倒多了与曾老师攀谈的机会。虽然已经到了与我父辈相仿的年龄,但从他身上看到的是更多的忙碌,他告诉我,出行总喜欢选择过夜火车,节省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而忙碌则早已成为了他的生活习惯,从教师到校长,就是如今已然退居二线,却身兼数职更加忙碌。而此行的安排,也如他的做事风格,在短短三日中。从为先祖修葺陵墓到感受岳麓书院的人文气息,从驱车数小时前往曾国藩老家双峰县荷叶镇,到走访曾国藩学校……我们的行程还未正式开始,便已经让我感受到了“马不停蹄”的真实意义。

听着老师的介绍,猛然想到,这样的忙碌,或许正出现于他的先祖身上。曾经在一份资料上看到。曾国藩虽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于是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阅读子女书信。在家庭中提倡勤俭谦劳精神,反对奢侈懒惰。曾国藩本人虽位列三公,但他对兄弟、子女总是严格要求。他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不准子女积钱买田,衣勿华美,不准子女斥仆佣、轻慢邻居。在家教育子女敬老爱幼,出嫁后尊敬公婆,不能仗势欺人。在家里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曾国藩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身教重于言教,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从不懈怠给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正沉浸在这隔空的对话中,火车已经停靠在了长沙站。简单解决了顿早餐,我们的身影便出现在了风景独特的湖南大学校园内。

对于湖南大学的第一印象是空气,因为前一日刚刚下过雨,让我这位经常与雾霾为伴的北京人感到呼吸是件极为快乐的事情。湖南大学给人更多的感受则是诸多惊叹,一所大学没有围墙,完全开放,让人不禁有了不少疑问。而在这充满着明显历史符号的大学校园中,你看着穿着时尚清新的莘莘学子或是三两成群带着朝气漫步其中,或是发现春少女如春风一般与你擦肩而过,相信这样的校园已经让你醉了。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摄影:方建宏

让人迷醉的还有校园的所在地岳麓山,沿着山路漫步前行,两边古树林立,时而鸟鸣伴奏,时而树叶沙沙作响,耳畔猛然飘进校园中的铃音,让人沉浸其中。沿路,不少老坟出现在视野当中,此时你绝不会有半分恐惧,而是羡慕这些长眠者能够有福气在这样的风水宝地安家。

在曾老师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一处陵墓,墓碑不大,甚至略显单薄。发现这里的主人也姓曾,老师告诉我这是他的爷爷,算来应该是曾国藩的第四代嫡孙。他曾在湖南大学当过教授,出外留学报效祖国,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知识带回家乡,更为开创湖南大学做出了贡献。当其去世后,学生与学校自发为他建立了墓园,而因曾家俭朴的家风世代相传,所以并没有大张旗鼓的进行修葺,如今看来的俭朴到真又验证了曾国藩律己的写照。

同样是一位老师,同样用自己的努力影响无数莘莘学子,曾樾老师在爷爷的坟前进行了简单的祭奠仪式,并行礼瞩目,看着这样一位老人,默默站在先祖的坟前,相信此时他的心中早已澎湃,相信这家风的传递中还有很多东西。此时学校的铃声再次响起,经过这岳麓山的山路,穿过那阳光下的片片绿叶,更显悠扬动听。对呀,这不正是曾国藩身上那中国文人的独有气息吗?

曾国藩教育子女不谋做官发财,只求读书明理。在封建社会谋出路的捷径就是做官,当时官僚子弟都想凭借权势挤入官场,曾国藩却再三叮嘱子孙:我不愿儿孙为大官,只希望成为饱读诗书、明白道理的君子。能做到勤劳节俭,自我约束,吃苦耐劳,能屈能伸的,就是有德有才的人。因此,自曾国藩兄弟之后,曾家再没出领兵打仗的将领。他们绝大多数留学英、美等国的名牌大学,学贯中西,成就卓著,成为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的名家大师,饮誉五洲四海,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

开放、自律、勤俭、求学……这岳麓山中相信不只长眠着这一位老师,他们对知识与教育事业的情怀,相信会给这所没有围墙的院校带来更多的人文气息,也正是这几代人的努力,让这所大学,与在这里学习的学子们拥有更多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享用终身,或许也会代代流传。

富厚之堂,承载的不只文明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告别了岳麓山,迎着落日余晖我们的脚步止于双峰县荷叶镇,一个名字很有味道的地方。因为夜色已浓,更为此地增加了不少神秘感。作为曾国藩的老家,是怎样一个地方孕育出这位骨子里就有荷花气质的文人,是怎样的水土滋养着这位文人走入京城的庙堂又回馈家乡,安于人生的起起落落?是怎样的山山水水使曾氏家族繁衍生息,在诸多领域人才辈出?

伴着这些疑问,度过了一夜好觉,当被窗外的晨光叫醒后,看着远处群山环抱的荷叶镇,以及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荷塘,便再也无心在屋子里久留,穿衣直奔那成片的荷塘与那如众星捧月般,在无数清洁傲骨的荷花呵护下的富厚堂。

富厚堂远景。摄影:刘建海

富厚堂原是曾府的一处庄屋,曾氏兄弟分家时,富圫田庄落入曾国荃名下。后来,曾国藩与九弟国荃兑换了富圫田庄,并由其四弟曾国潢等代为扩建,扩建翻修工程搞了好几年才完成。全宅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

富厚堂由八本堂正宅、求阙斋书楼、归朴斋书楼、艺芳馆书楼、思云馆、缉园、头门、后山、里坪、半月塘等组成。富厚堂的正门并没北京深宅大院的门楼那般气派堂皇,而修得朴素收敛,但不失规矩。进入院门,眼前豁然开朗,作为富厚堂的正房,八本堂如沉稳的主人一般,落落大方稳坐正中,伸开双臂迎接来客。此堂,因曾国藩倡导“八本”家训而得名。宅南的求阙斋书楼被后人称为“公记”书楼,里面收藏曾国藩的书籍;与其平行的是归朴斋书楼,后人称之为“朴记”书楼,里面收藏着曾纪泽的书籍;右侧与归朴斋书楼对称的是艺芳馆藏书楼,是曾纪泽弟弟曾纪鸿的藏书楼。在一座房子里就修了三处藏书楼,足见曾国藩家族对文化的推崇和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富厚堂后山的风景非常迷人:参天的古树有的要两三个人才能合抱,宅院四周高大的围墙让人们想起当年这座房屋的主人在那个朝代的地位;从后山看整个富厚堂周围的地形地貌,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据说当年由于这里古树参天,植物繁茂,成为各种鸟类栖息的良好场所。每天清晨,曾府仆人都要到后山拾鸟蛋,光是鸟鹤蛋和白鹭蛋就可以捡满一大箩。

沿着山路行至富厚堂中的又一建筑,思云馆独立且拥有不一样的气质。

思云馆是一栋独立的楼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由曾国藩亲书馆名制匾。馆名出自《新唐书·狄仁杰传》:“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古代因以“望云思亲”表示怀念父母之意,这正是曾国藩守孝之地,足见他对于父母的一篇孝心以及对于中国孝道文化的尊崇。

在众多文化符号中,尤为喜欢思云馆门口一副对联“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这对联不仅仅是曾国藩的人生写照,又何曾不是更多人安身立命的做人之本那?一个人面对逆境不应怨天尤人,指责别人的过错,应该有一个平静的心态;不要像宋人一样拔苗助长,平地万丈高是自然的景观,我们要顺其自然。

告别富厚堂,驱车前往白玉堂——曾国藩出生的地方。正像思云馆门前的那副对联,白玉堂与自然的关系仿佛更为亲近,门前更多了几许农耕味道,蜿蜒曲折的小路,穿过盛开着黄色小花的油菜花地。就当你被花香与满眼的金黄迷醉,白玉堂静静地等候你的到来。

白玉堂正如其名,干干净净,素雅大方。青砖青瓦杉木结构,三进两横,48间房屋,6个天井,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正厅中两个大天井各有花池一座,可栽花植树;堂前地坪边堰塘形似半个月亮。一道石砌的月芽墙将白玉堂和堰塘紧紧裹住,既安全又幽静。

站在白玉堂的正厅前,远眺远方的风景,俊美的高嵋山、官帽山蜿蜒而来,呵护着白玉堂。凝神静气间,你会想到很多东西,过去的现在的,如穿越,如流韵,在这里到底留下了曾氏家族多少记忆?

九处十堂,一扇老门的故事

确实,在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曾氏家族为这里留下了不少符号,除了富厚堂,曾氏家族还建有白玉堂、大夫第(敦德堂、奖善堂)、万宜堂、华祝堂、黄金堂、修善堂、有恒堂、文吉堂等庄园,与富厚堂一起,合称“九处十堂”。如今,虽然并不可能逐一参访,但如碧波拾珠般,穿梭在当地的乡野公路上,偶得九处十堂的记忆,也不失一种乐趣。于是,大夫第便成为了第一目的地。

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其在九处十堂中的奢华程度最为著名。位于荷叶大坪村雷家湾大夫第,是曾氏家庙和曾国荃为两个儿子所建的敦德堂、奖善堂的统称。大夫第规模宏大,占地总长600多米,宽约230米,总面积13万多平方米,规模比富厚堂要大得多;三处建筑结构基本相似,都是三进六横,敦德堂和奖善堂各有房屋108间。除了规模宏大,大夫第还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栋梁、廊柱、横枋都是珍贵的楠木、樟木、梨木和杉木之类,很少有松木;每块青砖都磨得四平八正,石料全部是花岗岩的,特别是许多7-8米高的廓柱竟然是由一块块完整的花岗岩巨石凿开打磨而成的。此外,这里的窗户、梁枋、柱枋、横枋上面都雕刻有山水、花卉和动物图案,工艺十分精美。

富厚堂八本家训。摄影:刘建海

大夫第从开工到最后竣工,前后共用了八年时间,耗费银两之多令人咋舌。据说曾国荃原来还想把大夫第建成富丽堂皇的宫殿式建筑,屋顶上盖琉璃瓦,槽门前建造浮桥。一次,钦差大臣彭玉麟(衡阳人,湘军水师名将)私访大夫第,留下两句话:“浮桥拆掉,屋减三尺。”便扬长而去。后来,大夫第前面的浮桥也就未建了,山字墙也矮了三尺。

正是带着这样的期盼,心中一直想着,如此著名的大夫第,一定让我见到它时,会有惊喜。然而,惊是存在的,但惊喜却变成了惊心。

当你真正置身大夫第门前,曾经的规模宏大,与耗材之讲究,是可以从精致的砖花以及很舍得用材料的诸多木构件上看出一二。然而,现在的残破程度,真的让人揪心。如今的大夫第仿佛经历了数次浩劫一般,木窗残破,构件零七八落在院中各处,如一个个可怜的弃婴,用祈求怜悯的双眼,看着我们这些带着期待而来的人们。走进院中,杂乱的稻草农具、私搭乱建的小屋甚至鸡舍。绕过后墙,曾经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残垣断壁的哀鸣,以及我这颗惋惜的心。

当重新回到车上,心中仍旧难以平复,我想到了北京,想到了胡同,想到了诸多悔恨,真的不忍看到越来越多的古建筑带着人们的记忆与情感备受折磨。好在之后的万宜堂之行,稍稍平复了些许内心的波澜。

万宜堂位于荷叶镇峡石村,建造于曾国藩去世后的同治十二年(1873年),是由曾国潢主持建造的一座颇具明代风格、规模较为宏大的住宅,名字寓意“万代千秋”和“宜室宜家”。

万宜堂的建筑风格拥有南方建筑的典型特征,白色墙体,配以灰瓦点缀,建筑占地面积达30亩,东西两侧各三块高大的山字墙显得格外雄伟壮丽。万宜堂的西面有一口泉井,泉水冬热夏凉,甘甜可口。万宜堂的山字墙都是由青一色的子母砖砌成,内墙则是由土砖砌成,至今毫发无损。据说在制作土砖时,加了不少食盐进去,加之泥巴又和得很熟,所以干后日晒雨淋而不烂。虽然如今,万宜堂的主要建筑,仍旧被当地百姓所占据,私搭乱建现象严重,隐患重重。但部分建筑看得出正在得到政府的抢救修护,而且其主要格局并没有遭受太大摧毁。

“对了,我家还有处叫黄金堂的地方,那是正儿八经曾国藩的老宅,也算是他的第二故居了。”曾樾老师向我推荐,不如我们去找找黄金堂。

在曾国藩人生中如此重要的黄金堂,却真的为我们带来不少麻烦,在村子里找了几圈也没发现它的踪影,这让曾樾也十分疑惑,最后还是在万宜堂的斜对面发现了它的印记。

如今的黄金堂早已没有往日的风景,原址处已经被砖瓦民居所取代,附近居民正在为现代感十足小二楼贴瓷砖。曾樾的一段介绍,或许可以为它如今的命运寻找原因。

作为曾国藩的故居,黄金堂的命运仿佛与他的主人息息相关。曾国藩的母亲和父亲去世后,曾国藩分别从安徽和江西赶回黄金堂治丧。加上后来黄金堂还发生了两起不幸的事故,曾家就怀疑黄金堂屋场不吉利,相继搬出。曾国藩搬到富厚堂,曾国荃另建大夫第,曾国潢搬到修善堂。被命运遗弃的黄金堂犹如一个弃婴,加之历史变迁与时代更迭,现在只有那半月形的池塘依然如故。

漫步在池塘旁边,曾樾猛然发现一所民宅用的居然是老宅旧物,一扇木门带着沧桑与黄金堂的记忆就那么等待着他的到来。曾樾上前,抚摸着沧桑的木门,或许心中早已与祖先交流许久……

或许人生就是这样,功名利禄也好,嬉笑怒骂也罢,他人的评判只能流于表面,而真正的价值在于骨血中留存的精神源泉,正如身边的曾樾老师,正如此行见到的很多人很多事,他们在用行动印证着曾国藩的一言一行。面对曾国藩文化以及曾国藩记忆的景点,所需要挖掘与合理利用的东西还有很多,当然这其中,如何抢救性的保护,如何不让更多的记忆泯灭,还需要有很多人去动脑去行动。从曾樾老师口中得知,他也正在为这样的事情奔波努力着,在这样的努力中也得到了政府和很多朋友的帮忙,真心为他高兴。

即将离开双峰,我漫步在曾国藩学校的校园内。刚刚修建的幼儿园中,可爱的孩子们露出纯真的笑脸,操场里,大年龄的学生或是打着篮球,或是在跑到上尽情挥洒着汗水。不远处,崭新的体育馆与即将落成的曾国藩文化综合楼正在紧张的建设中……在这里,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孩子们均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有志有恒,心正文正”朗朗的读书声,飘荡在整个校园,飘散在双峰的上空,飘在我几日来无时无刻不被曾国藩文化所包容的心中。

[责编:刘瀚潞]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本文作者:华声在线(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