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李斯辩机方孝孺等名人、牛人面对腰斩时都做了什么?野史趣闻
殷商时代的死刑,保留了不少原始部落享受人肉大餐的习俗,烧、烤、蒸、煮。“醢”是把人剁成肉酱,“脯”是把人做成肉干,“炮”是把人绑在大火炉的金属外壳上烤成熟肉,而“镬烹”则干脆把人扔到饭锅里煮成肉羹。
到了周代,“砍斫”逐渐取代“烹饪”,包龙图那著名的三口铡刀就是腰斩时用的。
腰斩在行刑时,普通人至此怕早已吓得魂飞魄散了,但总有那么个别不畏死的“牛人”。
秦末楚汉相争,韩信离楚投汉,还是个无名小卒时,因犯军法当受腰斩。一同被处死的13个人被斩之后,轮到了韩信,他居然仰躺在砧板上直视将加诸己身的刀刃,大呼:“刘邦那小子不是想夺天下吗?为何要斩杀壮士!”当时夏侯婴做监斩官,听闻此言,被他的勇气和豪壮折服,大呼“刀下留人”,不仅没有杀他,还将他推荐给刘邦,让他做了个管粮饷的都尉。
公元前208年,大秦帝国左丞相李斯被腰斩于首都咸阳。他身被五刑(黥、劓、斩左右趾、枭首、剁成肉酱),腰斩于市,夷灭三族!
在腰斩前,李斯对着一起奔赴黄泉的儿子,追忆起当年领着孩子们,牵着咻咻嘶叫的猎狗,在秋日衰草丛中,追逐狡兔的无忧岁月。“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高阳公主与辩机演绎了一段风流。唐太宗大怒,下诏将辩机处以腰斩极刑。据说当辩机横卧在铡刀之下时,发现刀刃上一只蚂蚁在爬动。辩机无比爱怜地拈起蚂蚁,轻轻放到一边,然后从容地躺下,在市井小儿幸灾乐祸的围观中,终结了生命。
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率师南下。当燕军攻破南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果然拒不投降。朱棣派人强行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戴孝而入,哭声响彻大殿。方孝孺厉声质问朱棣,为何不立惠帝的儿子或弟弟为帝?
朱棣无可奈何,只好命人把笔墨摆在方孝孺面前,强迫他撰写新皇即位的诏书。
方孝孺接过笔,狂草四字:“燕贼篡位。”掷笔于地,边哭边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见方孝孺宁死不屈,威胁他说:“你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孺义无反顾地回答:“即使诛我十族又怎样!”朱棣怒不可遏,命人把方孝孺从嘴角直割到耳朵,方孝孺满脸是血,仍忍痛怒骂不绝。
明成祖一怒之下,把方孝孺的门生和朋友算作第十族,连同其九族在方孝孺面前一一诛尽,被杀者共达873人,传说腰斩后,方孝孺还以肘撑地爬行,以手蘸血连书十二个半“篡”字才断气。
雍正年间,俞鸿图督学闽中(今福州市),科考防范颇严,操守亦称严谨。未料他的小妾与仆人串通,收取贿赂,其妾把考试材料贴在俞鸿图官服背后补褂之上,俞鸿图穿出去,仆人轻轻地揭去授给应试者,而他一点也没觉察到。
事发后,雍正皇帝将俞鸿图处以腰斩极刑。俞鸿图仓促受刑,及赴刑场方才知道身受腰斩,要求死得痛快一点也来不及了。腰斩之酷烈,连性格刚戾的雍正皇帝也动了恻隐之心,遂命封刀。
本文作者:武经总要(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