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侠施剑翘为亲手刺杀军阀孙传芳下了多大功夫野史趣闻
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前期的两起复仇刺杀事件曾引起很大轰动。
一起是曾经当过山东督军的奉系军阀张宗昌,1932年9月3日,被遭他杀害的国民军第八方面军副总指挥郑金声的侄子郑继成枪杀于济南火车站;
一起是下野隐居天津的著名军阀孙传芳,1935年11月13日,被遭他杀害的奉军第二军军长施从滨之女施剑翘枪杀于居士林佛堂。

(施剑翘)
两起暗杀事件的表面原因,都是被肆意枉杀的将领后代为长辈雪耻复仇,而实际也都有一定的政治背景。
张宗昌的被杀,是时任山东督军韩复榘,为阻止张宗昌染指他的地盘与其争权而扫除对手;
而孙传芳被杀,也盛传有国民党军统暗中操纵,是蒋介石要求除掉政治异己。
但这些,不过都是事后人们分析拆测,没有正式列入历史记载。
关于张宗昌被刺身亡的那段历史故事,《掌心春秋》在本月初曾撰篇述过。今天再来说说女侠施剑翘替父报仇的那段往事。
施剑翘本是民国的千金小姐,原名施谷兰,祖籍安徽桐城,自幼生活在山东济南。她从小受父亲宠爱,深居闺阁,还缠过足。
少年时施剑翘在家中有私塾老师教授学问,对古文诗词颇感兴趣。她13岁时当家管事,18岁毕业于天津师范学校。按说,那个家庭环境,她应该过着赏月吟诗、弹曲听歌、刺绣女红的悠闲生活,然而当身为高级将领的父亲惨遭孙传芳杀害,她却毅然走出深闺,踏上10年复仇之路。
十年前的1925年秋天,奉系军阀张宗昌与直系军阀孙传芳为争夺安徽、江苏地盘展开厮杀。时任奉系第二军军长、前敌总指挥的施从滨,奉张宗昌之命迎头截击孙传芳所部。施从滨本与孙传芳相识,但两军相争各为其主。他率军南下时,孙传芳曾连发三封电报要施同他合作,但施没有理睬,反而孤军深入。
结果在皖北固镇的两军交锋中,施从滨兵败受俘。恼怒的孙传芳违背不该杀俘特别不该杀被俘将领的人道惯例,下令将施从滨枪杀并砍下头颅在蚌埠车站示众三日。

后来,施剑翘的三叔以同乡名义将施从滨尸首运回安徽桐城埋葬,并赶到天津给嫂子和侄女报信。死讯传来,刚刚20岁的女儿施剑翘几乎哭成了泪人。
“被俘牺牲无公理,暴尸悬首灭人情。痛亲谁识儿心苦,誓报父仇不顾身。”这是1925年得悉父亲惨死的确切消息后,施剑翘所作明志诗中的几句。
当时作为一个裹足弱女子,弟妹又都年幼,施剑翘先是将报仇的希望寄托在堂兄施中诚身上。依靠张宗昌的提携,施中诚得以担任烟台警备司令要职。但此后施中诚却反劝堂妹施剑翘其打消复仇念头。施剑翘因此与施中诚断绝了兄妹关系。
1928年,在父亲施从滨遇害三周年的忌日上,痛哭不止的施剑翘惊动了前来借宿的同乡人施靖公。此人时任山西军阀阎锡山部的谍报股长,也是堂兄施中诚的军校同学。施靖公表示愿意承担报仇雪恨的大事,施剑翘遂以身相许,下嫁于他并迁居山西太原。
到了1935年,施靖公被提拔为旅长,而报仇之事却一拖再拖。施剑翘在要求丈夫为父报仇遭拒后,宣布与其一刀两断,带着两个儿子返回娘家。
这年,施剑翘有感于10年中空付许多心血而父仇未报,吟出“翘首望明月,拔剑问青天”诗句,并从此把“施谷兰”改名为“施剑翘”。还把两个儿子的名字由“大利”“二利”,分别改为“佥刃”和“羽尧”,组合起来便是“剑翘”。
不久,施剑翘的胞弟施则凡已从日本留学毕业回国,他带回一把日本军刀,发誓要手刃孙传芳替父报仇。施剑翘担心弟弟功亏一篑,坚决予以制止。
此前,施剑翘已经通过手术放开了裹着的双脚,并练习枪法作复仇准备。
1935年,施剑翘打听到孙传芳兵败下野寓居天津的消息,于是立即赶赴天津潜伏下来。
这年农历九月十七,即施剑翘父亲遇难十周年这天,她特意到天津日租界观音寺为父亲举行纪念法会。从受邀前来的一位法师口中,施剑翘得知孙传芳已是天津佛教居士林居士的确切消息。
于是,施剑翘化名“董慧”,委托一位女居士介绍也加入了居士林。通过了解孙传芳的身貌、口音及活动规律,得知孙传芳每周三、六必到居士林听经的生活规律。
施剑翘马上做出刺杀安排,并将准备好的《告国人书》和遗嘱印制出来,打算在行刺后散发;还把11月13日定为替父报仇的具体时间。
1935年11月13日,正是讲经日,前来听经的孙传芳果然端坐在佛堂中央。
施剑翘本在靠近火炉的后排座位,离孙传芳较远。她以背后的炉火太热为由,要移到前排去。看堂人允诺后,施剑翘站起身来,伸手握住衣襟下的手枪,快步来到孙传芳身后。
就在众居士都集中精力闭目随法师诵经时,施剑翘悄悄拔出勃朗宁手枪,对准孙传芳的后脑勺“砰”的开了一枪。紧接着,她不待向前扑倒的孙传芳反应,又朝他的太阳穴和腰部各打了一颗复仇的子弹。
枪声响后,佛堂顿时大乱。施剑翘则从容不迫,将提前准备好的《告国人书》和父亲生前身穿将军服的照片抛向人群,大声宣布自己的姓名及行刺目的,并拨通了警察局电话,决意自首。很快,来到现场的警察把施剑翘带走。

多年后,施剑翘的长孙女施朝回忆说:“奶奶的刺杀计划当时只跟她的大弟弟施则凡商量,本来施则凡也是要参与刺杀的,但奶奶觉得弟弟是家里的顶梁柱,不能再出什么意外。在决定行刺的前几天,她谁也没告诉,先是叫家人把外祖母送到南京,又将自己的两个孩子托给妹妹施韧兰照顾,她是抱着必死之心去的。”
作为民国颇有名气的军阀孙传芳被刺杀,自然影响很大。事发当天下午,《新天津报》即发出号外,报道了“施从滨有女复仇,孙传芳佛堂毙命”的特大新闻。次日,天津、北平、上海等各报都以头号标题刊载了这一消息,全国轰动。
没过几天,此案被移送到天津地方法院检察处。在侦讯中,施剑翘不讳事实,直陈刺杀经过和原因。
按照当时法律,施剑翘的行为应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死刑。
但在法庭上,施剑翘详细陈述了自己艰难的复仇历程,反复强调:“父亲如果战死在两军阵前,我不能拿孙传芳做仇人。可他残杀俘虏,死后悬头,我才与他不共戴天。”
天津地方法院鉴此,一审判决施剑翘有期徒刑10年。
1936年4月13日,《新天津报》刊登了施剑翘在狱中写的文章《亲爱的同胞,赶快奋力兴起吧》,报章、杂志争相报道宣判结局,称赞她为“女中豪杰”“巾帼英雄”。
施剑翘刺杀孙传芳后,由于媒体对施剑翘在法庭中倾情的复仇表述宣传,以及孙传芳的军阀身份,施剑翘博得了多数人的同情。
在这一情感因素的推动下,施剑翘基于孝道的复仇,被当时的媒体描述为“现代侠女”,时议也倾向于她。全国妇女界,多以施剑翘为妇女界之光荣。在许多请愿团体的电报中,施剑翘的复仇行为被称为“为国锄奸”“为民除害”,非但无罪,反为挽救世风的道德典范。
1936年8月13日,经辩护律师代为申诉,施剑翘被河北省高等法院判处7年监禁。而全国各级妇女会、旅京安徽学会,安徽省立徽州师范等社会团体仍然纷纷通电呼吁,希望最高法院能对施剑翘援例特赦。
后来,在民国有影响的大人物冯玉祥同李烈钧、于右任、张继、宋哲元等人出面声援,呈请国民政府予以特赦。

(剧照)
1936年10月14日,在施剑翘入狱11个月时,时任中华民国政府主席林森向全国发表公告,决定赦免施剑翘。此后,由民国最高法院下达特赦令,将施剑翘特赦释放。
施剑翘被特赦后,成了举国皆知的名人。她与母亲董氏、弟弟施则凡先在南京生活,后来又随施则凡前去湖南长沙定居。
抗战开始后的1941年7月,施剑翘与母亲随弟弟施则凡辗转来到了四川合川县居住。目睹日本飞机肆意轰炸、百姓蒙受灾难的悲惨情景,施剑翘主动面见县长,请缨开展救灾工作。
1942年,施剑翘发起捐献飞机的倡议,得到各界的响应,被选为献机委员会指导长,最终募得3架飞机的资金。
为此,宋美龄特地通过冯玉祥在重庆约见施剑翘,并邀她到全国妇女慰劳总会工作,被施剑翘婉言谢绝。
抗战胜利,施剑翘在苏州的安徽同乡会馆开始创办私立从云小学,自任校长。从云小学招收的绝大多数是工人城市贫民子弟,也有部分孤儿和流浪小孩。
1952年,施剑翘将倾其心力创办的从云小学移交给苏州市政府,自己赴北京到协和医院治病,手术后前往五台山疗养,后又移居北京,以居士身份在碧云寺修行。1979年8月去世。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本文作者:掌心春秋(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