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经略海洋 共建共享野史趣闻

2018-11-11 18:01:51

2018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

经略海洋 共建共享


以“经略海洋共建共享”为主题的2018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作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永久性会址,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以本届论坛举办为标志,正式启用。

论坛以“一主、一展、五会”七个板块活动呈现,来自中日韩、东盟及欧美非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知名经济学家、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及文化名人与会,探讨建立蓝色伙伴关系网络,进一步深化平台合作机制,广泛促进区域海洋经济、科技、人文、环保等领域交流合作,共同构建东亚海洋命运共同体。


中外大咖 论道对话

思想上的交流碰撞,总能擦出属于智慧的耀眼火花。整个论坛期间共有国内外55位专家学者、32位知名企业家发表了45个主题演讲、展开了8场对话交流,分享了诸多新颖的观点和思想。

叶小文、郑翔玲、李树深、潘德炉、凯伦·瑞等7位重量级嘉宾精彩亮相主论坛,以全球视野、权威视角对国际海洋产业发展、科技合作、投资贸易、人文交流等,进行了深刻剖析;80名专家学者、业界精英登上五大平行论坛,分别围绕“经略海洋 走向深蓝”“科技创新助力合作共赢”“未来港口发展模式与智慧港口”“海洋文化与‘艺术城市’”“人才与教育: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五个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引发了与会嘉宾的共鸣,更为青岛以及西海岸新区海洋事业发展提供了指引。

“放眼全球重要的海滨城市、临海有港口码头的城市,大部分是艺术城市,无论是美国纽约、旧金山、洛杉矶,还是德国汉堡、英国伦敦、荷兰阿姆斯特丹,这些既是海洋城市,同时又是艺术城市,艺术在城市的建造过程当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余丁提出打造海洋文化艺术城市的关键在于人,人才的集聚以及住在城市里的人对艺术的认同感都非常重要。海滨城市青岛,未来的艺术空间巨大,发展潜力巨大。

人才对于一座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中外大咖的云集也成为了本次论坛的点睛之笔。与会嘉宾们发表真知灼见,论道对话中可窥城市发展机遇,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设增添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以会带展 以展促会

“哇,我看到了南极的冰层了,我马上就要登陆南极啦!”在蓝色海洋科技展区中的“相约雪龙 寄梦南极”展区内,来自黄海学院的学生涂志强戴着VR眼镜兴奋地叫了起来。以“蓝色、海洋、科技”为主题的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东亚商品展内,蓝色海洋科技展区成为各大展区中最为特别的一个,参观者可以上天入海,感受科技带来的无穷乐趣。以会带展,以展促会,一系列活动内容精彩纷呈、相得益彰。

中国气派、山东风格、青岛特色、西海岸新区标准,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国家海洋局原副局长王飞评价道:“这次论坛办得非常实,体现了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设初衷,进一步地靠近了时代发展、结合了东亚国家形势、体现了海洋发展需求。”

论坛活动围绕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设框架,设置了海洋经济、科技、环保、人文等四大领域板块活动,增加海洋人才合作和产业投资两大板块,开展了主论坛、东亚商品展、东亚海洋产业发展与投资大会、东亚海洋高峰论坛、东亚港口联盟大会、东亚艺术发展论坛和亚洲大学—海洋经济合作与人才发展论坛“一主、一展、五会”共7个板块活动。


一带一路 走向深蓝

整个论坛成果可概括为“一批展示、一个智库、两项仪式、五份报告”。

成立了一个专家智库。亚洲大学—海洋经济合作与人才发展论坛为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16位国内外知名高校专家举行了聘任仪式,成立了西海岸新区人才战略咨询委员会,该智库将发挥战略指导作用,进一步促进西海岸新区引进高端人才智力、激发人才活力,推动西海岸新区人才事业发展。

举行了两项启用仪式。在论坛开幕式上举行了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永久性会址启用仪式,标志着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踏上新步伐,将为进一步推动平台建设发挥重要载体功能;在东亚港口联盟大会上举行了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揭牌仪式,该中心的正式启用将进一步致力于推动东亚港口间的密切合作。

发布了五份权威报告。分别是:主论坛发布的《东亚海洋合作研究报告2018》,东亚海洋高峰论坛发布的《2018东亚海上贸易互通指数》,东亚港口联盟大会发布的《中国港口外贸集装箱运输需求指标分析报告》,亚洲大学—海洋经济合作与人才发展论坛发布的《亚洲大学:海洋经济合作与人才发展报告》《清华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年度报告》。

据论坛执委会副主任、副区长隋斌介绍,下一步,西海岸新区将坚持发扬“先行先试、善作善成”的新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署,承接平台建设各项工作,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建立平台运行体制机制。推动成立平台理事会,吸纳东亚国家相关人员参与平台建设和管理,探讨建立国际“10+3”和国内“1+N”的运行机制;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加快推动冷链物流基地和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马来西亚农渔产业园等海洋经济合作项目建设,建立合作项目调度和协调推进机制,打造东亚海洋经济合作示范区;推动开展国际务实合作。主动“走出去”,宣传推介平台,邀请东盟及日、韩国家参与平台建设,加强海洋科技合作、人文交流、教育培训等领域多方务实合作。


秋高气爽、硕果飘香的金秋时节,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沿着“一带一路”行进的脚步,深化了中国与东盟各国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海洋合作。青岛西海岸新区承接发展使命,自2016年以来接连引起着世界的广泛关注,“会展之滨”的崭新形象,在世界舞台上不断绽放着光彩,这一片开放的富饶热土,吸引着更多愿意共享发展的炙热目光。

携手蓝色伙伴 畅谈海洋机遇

在以“经略海洋,共建共享”为主题的2018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上,来自全球的嘉宾齐聚一堂围绕“海洋发展”这个大议题共商、共建、共享。海洋科技合作、海洋保护协作等“热词”不断出现在嘉宾们的精彩演讲中。

推动海洋发展共建共享

在东亚海洋论坛主论坛上,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指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是深化东盟和中日韩海洋领域开放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在自然资源部和山东省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东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海洋是各国经济社会高质量持续发展的优势。对于共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共享海洋发展成果,他提出了构建蓝色伙伴关系,开创东亚海洋合作的新未来;完善平台机制建设,巩固东亚海洋合作的新模式;扩展交流合作,形成东亚海洋合作新格局三点建议。

建东亚海岸信息系统

“我们希望能够建海岸建模系统来助力东亚经济可持续发展。”韩国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东永说,海岸数据的收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个人来说,人身、财产安全来讲我们都需要这些海岸信息,政府机构也需要以这些信息为基础更好提供相关的服务。由于海岸系统事关我们的生活,尤其对海洋经济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海岸基础设施的规划或设计时,就需要大量的海岸带数据。李东永认为,东亚海岸带信息系统的建立将产生深远影响。

修复海岸线需因地制宜

泰国国家海岸侵蚀修复治理委员会资深委员、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古拉雅妮·彭屏娜泰彭在主旨演讲中说到:泰国海岸线长期受到侵蚀,后来经调查发现在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的海岸线都建有网格管理系统,他们的海滩管理到位,遵循沙滩的移动规律,并且强调自然机制调节,这给泰国恢复天然海滩提供了经验借鉴。泰国为了保护天然海滩建起了几十个管理系统,对每片沙滩都进行相关研究,了解遭到侵蚀的原因和现状,并制定稳定的计划来加以保护。

科技创新助力渔业发展 

“海洋渔业的发展与每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发展海洋渔业是缓解全球粮食危机的重要举措。全世界捕捞业直接或间接支持了10%到12%的人口生计,提供了29亿人超过20%的动物蛋白需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金显仕介绍,作为世界水产养殖第一大国,中国渔业发展促进了世界渔业生产增长方式和结构转变。金显仕认为,要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打造感知、传输、数据和决策为一体的智慧渔业和数字渔业,这是实现海洋渔业现代化的关键;要通过海洋渔业生产过程与监督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不断提升海洋渔业生产和渔业管理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大气变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陈兴利阐述了大气变暖对东南亚产生对具体的经济影响。此外,陈兴利提到气候变暖、极端气候、台风加强等,这些数据近几年都可以明确观察到,过去菲律宾的台风很少超过200公里的,现在最高风速300公里,以前是没办法想象的。在透明海洋、数字海洋、智慧海洋中,这些都是可以实现的,中国在南海卫星监测,基本是全天候全时段覆盖的,气候与海洋资料都是很有价值的数据。

打通海洋信息“大动脉”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潘德炉的观念更加高屋建瓴:“智慧海洋是海洋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但要想达到这一境界,前提是要基于海洋与信息融合,打通海洋信息‘大动脉’,构建智能化经略海洋神经系统的核心技术。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一定要努力打通海洋信息这条‘大动脉’!”潘德炉认为,如此才能给传统海洋产业注入活力,给新兴海洋产业提供新动力,助力海洋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


文/邱萃慧 邹亮 图/孟君韬 李伟 宋旭光

东亚海上贸易互通指数把脉区域间系统性融合

《2018东亚海上贸易互通指数报告》在青岛“2018东亚海洋高峰论坛”上发布。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与东亚其余各国的海洋贸易互通程度最为紧密,其次是日本和新加坡。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转的挑战下,东亚各国选择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规模经济以应对外部冲击。

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贸易复苏呈现出加速态势,全球贸易量增长4.7%,达到20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减少近1/4,兼并和收购活动大幅减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未来世界经济扩张的均衡程度下降,贸易紧张局势加剧。

指数分析认为,虽然当前世界范围内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东亚地区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海上贸易互通更加密切。中国与东盟多个成员国全面实现贸易自由化,日本、韩国重视与东盟加强贸易合作,涵盖东盟和中日韩在内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也将于今年完成谈判。

报告从三方面分析了东亚贸易格局:中日韩继续保持东亚海上贸易的“火车头”地位,2017年中日韩三国进出口总额占全球贸易量的近20%,三国之间贸易合理分工,形成多赢关系;中国-东盟贸易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器和领头羊,2017年,中国-东盟贸易额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中国已连续九年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七年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日、韩两国正在大力推进东盟国家互联互通建设。日本、东盟修订《东盟-日本友好合作关系愿景声明》,韩国提出发展“韩国-东盟未来共同体”倡议,加速推进与东盟的贸易互通。

中国经济信息社副总裁曹文忠说,“东亚海上贸易互通指数”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数据支持,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东亚国家将加强区域间系统性融合,打造地区间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文/王宗明

科技创新助力合作共赢

金秋送爽,群英荟萃。以“经略海洋,共建共享”为主题的2018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隆重举行。140余名东亚地区海洋经济、科技人才、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科技创新助力东亚各国合作共赢。

东亚国家陆海相连、文化相通。开发利用海洋空间、海上资源已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领域;东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海洋经济在东亚社会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历程和实践已经证明,科技在推动海洋各领域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海洋科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其主要内容包括对于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的基础研究,和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海上军事活动等的应用研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

山东半岛濒临黄渤海,海域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海洋科技和产业的有利条件。?海洋是一个大尺度时空的开放性系统,其广阔的空间、丰富的资源以及复杂多变的物质能量循环系统决定了海洋具有陆域生态系统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海洋开发过程中,需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逐步优化海洋资源开发模式;海洋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以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契机,尽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重点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海洋高端产业集聚的有效途径;海洋是对外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开发利用海洋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海洋事业以更加开放的态势发展是促进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输出海洋领域优质产能的现实需求,也是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国际化水平的战略举措。

作为我国海洋科技的重镇,青岛目前聚集起全国30%以上海洋教学和科研机构、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海洋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居全国首位。青岛已建成了以海洋超算平台、深远海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等大型公共科研平台,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共享平台。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回顾习近平主席在考察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做出的重要指示,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本次论坛的主题正是聚焦海洋科技创新,契合习近平主席对于海洋科技发展的期盼与要求。


文/魏鸿君

更多精彩,关注西海岸周刊公众号进行详细查阅。《西海岸周刊》,与您一起品·阅生活!

本文作者:西海岸周刊(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