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李旦三让皇位,开启了大唐盛世的朝歌野史趣闻
在大唐王朝历史上最残酷的皇室倾轧中,从玄武门之变,到后来的武则天称帝,再到后来唐玄宗宫廷政变,唐睿宗安然生存,在人世间至高的权力诱惑,能一直保持充分的理智,李旦庙号中的这个“睿”字可说恰如其分。「能以位让,为吴太伯,存则用成其节,殁则当表其贤,非常之称,旌德斯在。」李旦正如吴太伯这样智慧,被历朝历代皆称颂为圣贤,不是没有道理的啊。
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初名李旭轮、李轮,祖籍陇西成纪,662年出生于长安。唐朝第五位皇帝,唐睿宗李旦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孙子,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第四子,唐中宗同母弟。他的“三让天下”,即一让皇位于母后武则天,二让太子位于兄长唐中宗李显,三让皇位于儿子唐玄宗李隆基,开启了中国古代最繁荣的“开元盛世”。
咱们首先要说的是一让武则天,唐高宗李治去世后,皇太后武则天摄政,皇帝李显不甘傀儡地位,试图扶植自己势力,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皇帝李显为庐陵王,改立李旦为皇帝,并临朝称制,裁决一切政事。她以李旦的名义改年号为文明,册封正妃刘氏为皇后、长子李成器为皇太子。而后,李旦便被软禁在皇宫中,不得预闻政事,开始了傀儡皇帝的生活。他不但不能随意出入宫廷,甚至在皇宫中也不能自由行动。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则天下诏,表示要还政于皇帝。李旦知道这是母后在试探于他,便数次上表,极力推辞,请求母后继续临朝。武则天遂顺水推舟,“接受”了李旦的请求,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武则天经过数年准备,代唐建周之时,此时的李旦是不让也得让,否则身家性命必不保。天授元年(690年),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朝廷,请武则天称帝。百官、宗室、外戚、四夷酋长,乃至僧尼、道士,纷纷劝进。李旦迫于形势,也上表请母后称帝,并求赐武姓。是年九月,武则天正式称帝,尊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李旦被降为皇嗣,赐姓武氏,迁居东宫,一切礼仪皆比照皇太子规格。太子李成器则降称皇孙。
就这样,李旦做了6年天子、8年皇嗣,在这十多年都是大唐王朝大臣效忠的第一旗帜,也被武承嗣、武三思等武氏亲族视为首先要铲除的眼中钉。小人谗言李旦的正妃刘氏、侧妃窦氏(李隆基生母),行所谓“厌蛊”之术,便被武则天处死,尸骨更不知所终。而李旦亦被酷吏罗织罪名审讯,武则天命酷吏来俊臣审理。来俊臣对东宫属官刑讯逼供,让他们“招出”李旦谋反的实情。乐工安金藏当众剖腹,以表明皇嗣没有谋反。武则天深受感动,不再怀疑李旦,命来俊臣停止审理。李旦因此而幸免于难。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在狄仁杰、王方庆等大臣的劝说下,决定将政权归还给李氏。她命人前往房州,将庐陵王李显接回洛阳。李旦数次称病不朝,请求将储君之位让于李显。是年九月,武则天复立李显为皇太子。之所以要大费周章,把被流放了十四年的李显找回来代替李旦,立为太子,可不是多此一举;而就是因为李显远离政治中心多年,此时实力,相比于李旦来说极为单薄,更方便于自己控制。因此,李旦这第二让太子,同样是在武则天的意志主导下,非他本人所能左右。武则天为了制衡新太子李显,李旦也被改封为相王,结束了十多年的囚徒生涯,可以开府治事,公开扶植自己势力,其实是所得远大于所失。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人发动神龙政变,诛杀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逼武则天禅位于李显,是为唐中宗。当时,李旦统率南衙禁军,捕获韦承庆、崔神庆等张氏党羽,因功被拜为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并加号安国相王。拥立唐中宗、迫使武则天退位的“神龙政变”中,李旦的安国相王府和太平公主集团的镇国太平府,出力甚多,势力发展甚大。不久,李旦辞去太尉及知政事之职。唐中宗又欲立李旦为皇太弟,但却被其拒绝。李旦先让皇嗣之位于皇兄李显,推辞太尉、宰相、皇太弟等厚赏,反而令他以宽厚恭谨之名誉于朝野。因此在皇室中已经拥有了仿如圣贤的隆高声誉,如春秋时多次辞让国君之位的吴国公子季礼一般为世人景仰。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驾崩(传说是被韦皇后毒杀)。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帝,改元唐隆,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摄政。她派亲信控制南北衙禁军以及尚书省诸司,大肆网罗党羽,准备效法武则天,篡夺唐室江山。当时,李旦作为皇帝的叔父,被拜为太尉,与太平公主成为韦后夺位的主要障碍。韦党决意将二人置于死地。而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则在京师暗中招揽豪杰,与太平公主密谋匡扶社稷。兵部侍郎崔日用本是韦氏一党,因惧祸将韦氏阴谋密报给李隆基。临淄王李隆基和镇国太平公主联手,联合禁军万骑中的心腹发动“唐隆政变”,杀死韦后、安乐公主,不久又废少帝李重茂,拥立自己的父亲相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中宗之子谯王李重福不满起兵,亦被杀。此时的李隆基,尚算不上心腹众多,党羽已成。相王府诸人本来就是一条线上的蚂蚱,李隆基只是他们策动政变时派出去的代表,代表的是李旦的意志,甚至必要时随时可以作为弃子。李隆基能在禁卫军万骑中笼络到一批心腹,首先也是因为他是德高望重的相王李旦之子这个身份。而李隆基在唐隆政变中的功绩,亦远难比当年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的赫赫开国功勋。刚刚投效他的那些禁军头目去和人才济济的天策府相比,更不能同日而语。当议立太子之位时,皇长子李成器主动退让。李旦终以李隆基为储,与其说是因为忌惮此时李隆基的实力,不如说更看重的就是李隆基在政变中展现出的杀伐决断能力。毕竟当时真正朝野势力甚大的,是接收了武氏、韦氏残余力量的太平公主集团。根据新出土之《上官婉儿墓志铭》,李隆基宫变时趁乱杀上官婉儿造成既成事实,就是为斩太平公主一臂。
而太平公主集团的先天缺陷,也就是朝野早已厌倦了女主乱政,正直官员皆不愿支持。毕竟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等人空有效仿武则天的志向野心,却绝没有武则天的政治才干,而只知卖官鬻爵,任用奸佞,穷奢极欲。后来太平公主府被抄没时,其府中钱财堆积如山,竟堪与国库相比。她们不经政事堂允可而滥封的“斜封官”更充斥朝堂地方,却没有如武则天那样严刑苛法、随时沙汰的监督。因此“女祸”已成为实现政治清明的障碍,却绝不仅仅是出于男性官员的传统偏见。李旦在位的起始几年,面对李隆基的东宫和太平公主府的针锋相对,尽量不偏不倚,既是不忍于兄妹之情,也是让他们彼此牵制,保证自己最终仲裁者的地位。但终于亦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借着天象昭示“除旧布新”,主动让出皇位。此举亦是作为兄长,对太平公主这个妹妹的最后警告,自己已不愿再容忍她对朝政的继续把持了。若肯一起放手,尚可保富贵尊荣,否则天亦难救。李隆基在“先天之变”消灭太平公主集团之时,他已经得到了李旦让出的天子名分,是堂堂正正的皇帝。因此非太平一党的朝野百官全力支持,如此对付太平公主及其几个面首幸臣,自然是举重若轻、手到擒来。此后李隆基任用姚崇、宋璟等先贤,革新吏治,一扫弊政,让帝国政治拨乱反正,重回正轨,具有相当进步意义。开元年间,李隆基检田括户,建集贤书院,收集藏书,招募“长征健儿”十二万,孳息军马,大力扩充军事屯田,极大增强军力。进而出兵攻灭后突厥汗国,连续击败吐蕃,招附回纥、渤海,扭转了武周以来的边疆战事不利。其时大唐王朝国家安定,文化繁荣,万邦来朝,史称“开元盛世”,为之前历朝前所未有的极盛之世。
李旦诸多子孙,骨肉同乐,友悌无间,同享太平盛世繁华美景,更是其乐融融。在玄武门之变的数十年之后,有鉴于祖父辈的前车之鉴,同样一个皇室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实现储位和皇位平稳交接,进而开创了大唐史上最强大的盛世。不得不说,李旦具有真正为皇族利益乃至整个大唐王朝着想的大智慧。是为刀光血影司空见惯的大唐皇室中难得的一抹暖色。在历史上最残酷的皇室倾轧中安然生存,在人世间至高的权力诱惑,能一直保持充分的理智,李旦庙号中的这个“睿”字可说恰如其分。

唐睿宗:李旦
本文作者:历史的开挂者(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