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诸葛亮治蜀野史趣闻
刘备征战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打败,退到奉节白帝城暂时驻扎下来,不久就病倒了。在病势沉重的时候,刘备派人去成都,把丞相诸葛亮等人请到白帝城来。
刘备让诸葛亮坐到床边,对他说:“我有了丞相,才有了今天的帝王事业,可是我的知识浅陋,没有听丞相的话自讨失败,想来又悔又恨。眼看我就要死了,太子刘禅软弱无能,我死后请丞相尽力辅佐少主。”刘备一边说一边把事先写好的遗嘱交给了诸葛亮。
“我一定尽我所能辅佐少主,不辜负主公的重托。”

公元223年4月24日,刘备去世了,十七岁的刘禅在成都继承了王位,改年号为建兴元年,加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从此蜀汉政治上的一切大小事情都由诸葛亮决断。
联吴抗魏原本是诸葛亮的重要战略决策,可惜刘备一意孤行征战东吴,蜀吴联盟遭到破坏,诸葛亮考虑派人去和东吴修好,可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人。

一天邓芝来见诸葛亮说:“目前主上年幼,初登皇位民心未定,如果要完成统一大业,就应该抛弃旧怨和东吴联好,没有东部之忧咱们才能北上去进取中原,不知道丞相是怎样考虑的?”
诸葛亮一听邓芝的话十分高兴,觉得邓芝很有见解,而且邓芝正是完成这一使命的理想人选,他笑着对邓芝说:“我对这件事已经考虑很久了,可惜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担当联合东吴的使命,今天我可找到这个人啦!”

邓芝赶忙问这个人是谁,诸葛亮答道:“你既能明白联吴的好处,那一定能很好的完成这个使命。”他马上任命邓芝为出使东吴的使臣。
邓芝到了东吴求见孙权,由于魏国也派使者到了东吴,要孙权联魏攻蜀。孙权正犹豫不决,因此不肯接见邓芝,邓芝写信给孙权说:“我这次来不光是为了蜀国,也是为了吴国的利益啊。”孙权这才接见了邓芝。

邓芝给孙权分析了当下的形势说:“如果有长江做天险,蜀国有山川为屏障,两国和好互为唇齿,力量就大了,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如果东吴要和魏国联盟,就必然要向魏国屈服称臣,如果不听他的话,魏国就有借口讨伐东吴,那个时候蜀国也可以顺流而下,江南的广大地区就不会再是大王的了。”
孙权听邓芝说得有理,回答说:“嗯,我是愿意和蜀国和好的,只恐怕蜀主年轻懦弱,在魏国的压力下中途变卦,不能始终如一,既然先生这么说我就放心了。”从此吴、蜀又结成了抵抗曹魏的联盟。

邓芝在离开东吴的时候,遵照诸葛亮的意见,要求孙权放回张裔,这张裔本是成都人,很有学问办事果断,刘备攻进四川以后任命张裔为巴郡太守。不久益州豪强雍闿与孙权勾结,把张裔绑架到东吴,诸葛亮爱惜张裔的才能,让邓芝向孙权交涉,孙权同意放了张裔。
张裔到了成都,诸葛亮让他做参军,后来诸葛亮带兵北上进攻曹魏,还让张裔和蒋琬一起做丞相府的长史,代自己掌管蜀汉政事。由于人才选用得当,诸葛亮虽然常年在外征战,蜀汉内部仍然治理得很好。

提起蒋琬也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蒋琬在跟刘备入蜀以前,只是一个州衙门里善写文书的小吏,入蜀以后蒋琬做了广都县令。
有一次刘备因事到广都,看到蒋琬既不欢迎他又喝醉了酒,刘备非常生气,要判蒋琬死罪,幸亏诸葛亮很了解蒋琬,他对刘备说:“蒋琬有治理国家的才能,这一次是偶然的过失,他以安定百姓的生活为根本,踏踏实实为百姓办事,不能因为这件事判了死罪。”

刘备很尊重诸葛亮的意见,就免了蒋琬的死罪,可是仍然罢免了他的官职。蒋琬虽然被刘备贬官,诸葛亮却依然认定蒋琬是个人才,决定提拔重用。他任命蒋琬做了尚书郎,后来又提拔他和张裔一起代理丞相的职务。诸葛亮几次北伐,由于有蒋琬负责军队的给养,才没有后顾之忧。诸葛亮还写信给蜀后主刘禅,建议他自己死后由蒋琬来接替他的职务。

诸葛亮特别欣赏徐庶、董和两个人,他说:“人难免把自己心里的话都说出来,只有徐庶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董和与我共事七年,我办事有不周到的地方他就反复提出来要求重新考虑,如果大家能够学到徐庶的十分之一,又能像董和那样忠直勤恳,那么我的过失就会大大减少。”
由于诸葛亮能听取不同的意见,重视选拔人才,敢于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使得蜀汉呈现出政通人和的好局面。
本文作者:夏笔(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