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是如何铁腕禁毒的?战前林则徐撒谎致道光?野史趣闻

2018-11-10 08:31:32

林则徐禁烟主要只针对英方商人,而不太注意扑杀中国方面的鸦片走私势力,对吸食鸦片者也只有惩戒而无引导之术,林则徐甚至下令,对在18月内无法戒除鸦片瘾的中国人,处以死刑。 在林则徐广州禁毒的行动中,部分海外史家对其两个做法略有微词,认为实在莽撞了。 一是他在禁烟初期,对广州外国商馆进行封锁,严密隔离一切外侨。这种做法实在是一竿子打倒一船人,被隔绝的人中,不少并未染指鸦片贸易.



林则徐禁烟主要只针对英方商人,而不太注意扑杀中国方面的鸦片走私势力,对吸食鸦片者也只有惩戒而无引导之术,林则徐甚至下令,对在18月内无法戒除鸦片瘾的中国人,处以死刑。结果虽然缴获了大量鸦片,但并未使鸦片走私绝迹。1839年6月的《澳门月报》记载,就在同年9月,鸦片贸易又再度活跃,且有上万箱鸦片已经运到中国海面。 禁毒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林则徐的禁毒手法则显得相对单调、粗暴,没能取得哪怕暂时的成功,也在情理之中。

林则徐另一个莽撞的做法在查缴鸦片后,要外商写保证书,以后永不夹带鸦片,违者处死。起先,外商愿意个人写保证书,但是林则徐要求,保证书不但对签署者有效,对其船上所有人都有效。换言之,船主若签署这个保证书,等于是替将来所有在他船上的人都签署了“生死状”。结果对方拒绝,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 现在看来,林则徐的想法比较朴素,他在一个奏折中称,外人重信用,所以要求他们签署“具结”,也就是保证书,可以一劳永逸。当然,这次会议虽然没有实质上的制约能力,但它毕竟是人类首次国际意义上共同讨伐毒品的宣战。

说起鸦片战争,人们的脑海中一定会呈现出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这位深受道光皇帝器重的钦差大臣,在虎门销烟中不仅烧掉了数千吨鸦片,也消弭了孱弱不堪的大清帝国在世人面前的败象。然而,如此自豪感并未持久,在烟雾尚未散尽之际就已经注定了一场更大的悲剧。有历史学家指出,中英鸦片战争在本质上并不是一场军事战争而是一场文化战争。

是两种全然不同的价值理念的战争。对此我深有同感。本文将从一个侧面来阐述——“谎言”作为中国封建专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维持专制独裁的制度性手段,也是不断促使王朝更替的政治性因素。从三国时代的赵高到隋朝的杨素,从宋朝的秦桧到明朝的魏忠贤,从清朝的文字狱到1957年反右后谎言的再度泛滥,在相当意义上来说,整个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不断由谎言战胜真话的历史。更可悲的是,只有当谎言作为“正常”语境才能维持这个庞大帝国的时候,“说谎者”已经不是柏拉图眼中的“恶”者了。换句话说,任何在威权下苟活的人无论其品行优劣,说谎已成了某种“言语的基因”并形成了强大的集体无意识。

1839年7月9日,九龙炮战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紧接着9月17日的穿鼻海战,首次交锋的清军以失败告终。但林则徐在向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却吹嘘到:“收军之后,经附近渔艇捞获夷帽二十一顶,内两顶据通事认系夷官所戴,并获夷履等件,其随潮漂淌者尚不可以数计……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道光阅后龙颜大喜,当即朱批:“可嘉之至……既已大张挞伐,何难再视兵威。”

同时道光帝鼓励林则徐要:“信了属下虚假的上奏。如此猜测也不可谓离谱,犹如当下统计数字层层上奏中普遍存在虚报一样。但问题是,日后人们发现了林则徐当时的日记。关于穿鼻海战,林大人是这样记载的,从海中捞取的“夷帽”并认定“毙敌”的人数是十一个,但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却变成了二十一人。这多出来的十人无疑是林则徐有意加上去的。

如此辉煌的战绩通过奏折被送到了紫禁城,原本无心交战的道光帝被频传的捷报所激扬。于是战争向纵深发展。同时谎言还在继续。1841年3月18日,英军攻入广州,由于前面的战斗清军屡战屡败,士气低落,所以未战先溃,但此时的新任参赞大臣杨芳在奏章里对失败绝口不提,反而说已屡败英军,唯恐其逃窜云云。1841年5月初,各地援军相继抵粤,道光几次发出激昂圣旨“分路兜剿,务使该夷片帆不留”,21日,奕山下令对英军舰船火攻,英军略受损失。但清军却损失惨重,但奕山给道光帝的奏折中不仅对失败只字不提,反而满口胡言宣称打了大胜仗,并说英军举白旗乞和。道光得知龙颜大喜,并下旨允许其求和。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原文】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其一】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其二】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注释

①立:成。

②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此旬回顾抗英经历,足见英国无人。

③九垓(gāi)。九州,天下,这句可能是用古神话中竖亥自东极步行至西极的故事(见《山海经·海外东经》),表示自己将风尘仆仆地走遍各地观察形势。

④儿童:指幼稚无知的人,代指对林则徐被贬幸灾乐祸的人。

⑤赵老送灯台:即上句的轻薄语。《归田录》:“俚谚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当时清廷中的投降派诅咒林则徐。说他被贬新疆是“赵老送灯台”,永无回来之日。[2]

⑥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这里是自谦之词。

⑦以:用,去做。“苟利”二句: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时人的诽谤,子产日:“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见《左传·昭公四年》)诗语本此。

⑧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

⑨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刚:正好。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⑩戏与”二句:作者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渭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这两句诗用此典故,表达他的旷达胸襟。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故事:旧事,典故。



【作品鉴赏】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作者因主张禁烟而受到谪贬伊犁充军的处分,被迫在西安与家人分别时为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以及性情人格而作

其一

诗人因抗英禁烟被贬,远戍伊犁,心中自有一股不平之气。但临行与家人告别,深恐家人担忧,又需笑言相劝,故开首二句强作欢颜。然而这也的确体现出诗人襟怀坦荡,四海为家的壮志豪情。诗人自信抗英禁烟有功无罪,历史自会做出公正结论,面对贬谪问心无愧。“时事”二句便是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人不能生而知之,要想办成一件事,总要经过多次反复和波折,包括犯错误。这也是对家人子女的教诲。“风涛”一联以轻蔑口吻讥讽英帝国主义国中无人,外强中干;而自己正好借远戍之机游遍全国,了解情况,寻求抗击侵略者的方法,胸怀广阔,气势豪迈。末二句针对朝中投降派幸灾乐祸,说自己永无回乡之日的谰言。表示自己一定会安全返回家乡,返回首都,再与侵略者一决雌雄。“儿童轻薄语”五字生动刻划了那些卖国小人的卑鄙行径,表示出作者对他们的无比蔑视和嘲笑。全诗虽有眷恋故乡之意,却毫无小儿女悲戚之态,雄健豪劲,不失民族英雄本色。

其二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表达了作者愿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诗作淳厚雍容、平和大度,颇合大臣之体

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这就像普希金笔下那个忠心耿耿而无端受责的俄国老奴对暴戾的主子说的话一样:“让我去放猪,那也是您的恩典。”接下来是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刚”,即“刚好”、“正好”。也就是说:“您这样处理一个罪臣再合适不过了。”

尾联从赵令《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

对仗工稳而灵活,是此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作者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动力。

【名家点评】

林昌彝评之日:“盖文忠公矢志公忠,乃心王室,故二句诗常不去口。”(《射鹰楼诗话》卷二)

郭则弦也说:“迹其生平,无愧此语。”(《十朝诗家》卷十五)》

言平析:“其胸次漉落,性量和平,於诗中可见之,裁不可及也。”(夏敬靓《擎山诗话》)

作者介绍

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 中文名
  • 林则徐
  • 别 名
  • 林元抚
  • 国 籍
  • 中国清朝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地
  • 福建省福州市左营司巷(现福州市中山路9号)
  • 出生日期
  • 1785年8月30日(乙巳年)
  • 逝世日期
  • 1850年11月22日(庚戌年)
  • 主要成就
  • 禁烟
  • 翻译论著《海国图志》一书
  • 镇压“刀客”
  • 治水


本文作者:语文360(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