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与新疆伊犁野史趣闻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年已58岁的林则徐接到谪戍伊犁的命令,一路长途跋涉,经洛阳、潼关、西安(在此养病3个月)、平凉、兰州、武威、张掖、安西、哈密、乌鲁木齐等地,穿越戈壁沙漠,历时9个多月,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一月初抵达伊犁惠远城(今霍城县)。至1849年七月被任命为云贵总督,结束了在新疆的谪戍生活。戍边期间,林则徐远离了抵御外敌的战场,却投身于抵抗水旱灾害的斗争中。
伊犁河 李翔/摄影
林则徐到达伊犁后,受到伊犁将军布彦泰的热情款待和极大信任。根据林则徐的日记,当他到达伊犁边界时,布彦泰派遣戈什哈前去迎接,给予了前所未有的礼遇。在伊犁住的头3个月内,两人往来频繁,第三个月见面甚至达15次。布彦泰对林则徐委以实务,让他掌管粮饷事宜,甚至让他参与奏折起草。在布彦泰的信任与支持下,林则徐得心应手地发展屯田,兴修水利,为新疆屯垦的发展和水利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伊犁农田 李翔/摄影
伊犁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早在西汉时,汉武帝就派人在此屯田,抵御匈奴。但当时伊犁地区的屯田规模很小,大规模开发要到清乾隆年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军平定准噶尔部叛乱。5年后(1762年),清政府设伊犁将军,驻惠远城,这是清政府设在新疆的最高军政长官。同时派驻万余名旗兵,其中70%驻扎于伊犁河谷。加上兵屯、民屯、回屯和遣屯,在伊犁河谷从事屯田活动的有20多万人。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乾隆皇帝令伊犁地方官员“查明地亩,俟满兵到齐后酌量分给耕种”,为驻扎伊犁军队的屯垦创造条件,由此拉开了兴修水利的序幕。到了道光年间,伊犁地区逐渐成为北疆土地开垦的关注重点,同时,这一时期的农田水利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
伊犁昭苏草原 张泽欢/摄影
布彦泰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上疏建言开渠垦复阿奇乌苏地亩,并计划开渠的方法是在喀什渠的原有基础之上进行改建,同时进行扩大和延伸,由“极东之喀什河引放入渠”,最终使其泄入乌合哩里克河,这也是如今人民渠的起止位置。对阿齐乌苏地亩渠工进行的复垦,是自清代伊犁开屯之后建设的最大的水利工程。这一工程在乾隆和嘉庆工程基础之上进行,规划将此地的水源进行逐段开渠,并向西引流,最终到达哈什河,保证供水的充足,实现农田的灌溉。但是此工程施工相对困难,“统计递开渠道,须绕越五百余里,其间横崖断涧,土石参差,即使人力可勉而成,而经费浩繁,较前次各案开垦之资,不啻数倍”。
林则徐协助布彦泰开垦三棵树及红柳湾等地。他主动请缨,主持此事,并规划相应的施工事宜。他提出在修筑时应当遵循“分段承修”的原则,也就是说在修筑的过程中,各界人士共同出资,对工程进行承包。对于负责的工段,无论是雇佣劳动力还是进行议价以及监工供给伙食等,均是捐资人进行办理,并由将军府指定的人员对工程进行验收。林则徐作为表率,承修工程中最难施工,同时也最为重要的龙口段,保证了整个修渠工作的顺利完成。林则徐督率民夫,防护堤岸引进了在内地治水的经验,用钉桩抛石的方法,历时4个月完竣,除料物不计外,共用工十万有零。哈什河龙口采用的是无坝引水法。引水道沿河西岸傍坡而行;东岸用树梢、石块、木料、草捆等拦堵修堤,引水到西岸,在峭壁陡坡之处抛挖石坎,其最高处距河床水面约20米。东岸侧面建坝筑堤,须在水中作业,钉桩抛石。
皇渠龙口重建后,对干渠进行了系统的整治,皇渠灌溉范围扩大,向博罗布尔噶苏、巴彦岱绿营、巴彦岱城(今巴彦岱乡)、阿齐乌苏安户民地亩等地分水。经布彦泰验收,“一律完竣,委系十分坚固”。
此渠道连接了哈什河引水最终汇入乌合哩里克河,东西方向贯穿伊犁河北岸的灌区,同时这也是历史上首次实现哈什河水引水汇入。此条大渠的总长度为210多公里,灌溉面积可达20多万亩,是清代新疆长度最长、灌溉面积最大的渠道。直至今日,伊犁地区的人民因为此条大渠而受益。此条大渠完工之后,当地的10万亩土地得到了农户安置。皇渠修成后,捐办官员和获遣废员分别获得嘉奖、赦免,工程非常成功。
伊犁的农田 李翔/摄影
道光年间阿齐乌苏地亩垦复以后,一直至清末,该渠通称为阿齐乌苏大渠,又称为皇渠,即官办水渠之意,《新疆图志》称为哈什旧皇渠。当地人民曾称为“林公渠”,表达对林则徐的敬仰和怀念,现人民渠渠首附近仍矗立有林则徐塑像,永远纪念和歌颂他的功绩。
作者:邓俊
文章首发于:《江河》杂志微信平台
文章转载需注明@江河杂志
选题合作与投稿
联系人:刘艳飞
邮箱:jianghebjb@163.com
杂志订阅、广告合作与应聘
联系人:刘晓晨
邮箱:jianghechuanmei@163.com
(微信公众号:jianghezazhi)
本文作者:江河杂志(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