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者李治(三)野史趣闻
三、强势的武后
每当想起武后咄咄逼人的神态,李治就不由得一阵哆嗦。这是一种逐渐深入骨子里的冷。
664年农历十月,有宦官王伏胜首告,言有道士叫郭行真的,经常出入宫禁,行厌胜之术,而指使者就是武后。李治听罢大怒,立即召来自己的心腹爱臣上官仪商议。上官仪建议废后,李治深以为然,于是命上官仪草诏。
不幸的是,李治左右早被武后收买,第一时间告诉了武后。武后立即前来,极力为自己申诉,李治看着于心不忍,就打消了废后的念头。为了不至于惹怒武后,李治就抬出上官仪为挡箭牌,说:“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两个月后,上官仪下狱,以与废太子李忠谋逆的罪名,和王伏胜一齐被处死。
武则天家族的发迹史,简直是个传奇。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彠,既不是出身于山东太原王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也不是出身于关陇弘农杨氏、成纪李氏、武川宇文氏,而是出身于并州商人世家。武士彠的发家史,处处透着商人的精明。
武士彠年轻时靠做工程迅速发家,当他看到四处烽烟四起时,依然弃商从武,做了鹰扬府的队正。李渊担任太原留守时,经常住在武士彠家,两家关系日益密切。李渊晋阳起兵,武士彠大力资助,从而积累下较为深厚的政治资本。
李渊称帝后,将武士彠列为“从龙元勋”,不断提拔,直到一品应国公。武士彠夫人去世后,也是李渊做主,将弘农杨氏之女许配给他,就是武则天的母亲。
武则天继承了父亲的精明,似乎更多的继承了母亲杨氏的坚韧不拔。这位杨氏,嫁给武士彠时已经四十多岁,最终活到九十二岁,中间经历了想象不到的艰辛。武则天12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因为没有儿子,在家被武氏族人欺负。无奈之下,母女在长安讨生活,仗着弘农杨氏是大族,杨氏终于和宫里的武则天的表姐燕妃接上了关系。在燕妃的关照下,李世民纳14岁武则天为才人,收入宫中,但是一直未加宠幸。
如果武则天是普通的妃嫔,那么中国历史将缺少一枝独秀的女皇。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眷顾有准备的人。646年,李世民病重,作为太子的大孝子李治经常陪侍在病床前,经常与身处父亲宫中的武则天抬头不见低头见。武则天23岁,进宫已经9年,李治19岁,二人相差4岁。彼时李治还没有从丧母之痛中走出来,精神空虚的他急需要感情填充。而从14岁就开始假装成熟的武则天,经历9年的宫廷生活之后,对付还没有经历感情生活的李治显得游刃有余。
关于他俩的开端,正史中没有记载,倒是明朝流传的一本《如意君传》有所记载:文皇不豫,高宗以太子入奉汤药,媚娘侍侧,高宗见而悦,欲私之,未得便。会,高宗起如厕,媚娘奉金盆水跪进,高宗戏以水洒之,且吟曰:“乍忆翠山梦里魂,阳台路隔岂无闻。”媚娘即和曰:“未漾锦帐风云会,先沐金盆雨露恩。”高宗大悦,遂相携,交会於宫内小轩僻处,极尽缱绻。
所谓天不遂人愿。两人好景不长,649年,李世民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按照本朝的规定,凡是没有生育的宫女都要去感业寺出家为尼,武则天自然也在其中。虽然作为天子,有无上的权力,但是他也不敢做任何违反国丧的举动,破坏他赖以安身立命的孝道。
李治作为帝王,身边从来不缺乏女人。他的皇后王氏,来自于太原大族王家。他宠幸的萧淑妃,出身于南朝齐梁皇族,而武则天只不过出身于商人之家,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和处在士族顶端的王家、萧家相比,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武则天深知自己的出身会影响到命运的发展。感业寺的日子极其难熬,作为多才多艺的女子,她留下了一首连李白都叹服的《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也许她的一生,将在青灯古佛前逐渐耗尽,这样,后世就没有那么多传奇了。她在等,也在赌。
李治从来没有忘记那个大他4岁的女人。他继承了父亲的光荣传统,只要自己看上的女人,会不顾一切的争取。有一天,是父亲的忌日,李治哪家寺院也不去,偏来到感业寺上香。两人见面,武则天哭了,李治也哭了。这一切后来被王皇后所知。彼时,她正苦于被萧淑妃夺宠。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宗旨,王皇后密令武则天蓄发,同时建议李治将其接入宫中。李治求之不得。武则天刚入宫的时候,对恩人王皇后极尽奉迎,时刻不忘表忠心。单纯的王皇后以为武则天是自己人,试图借她来夺取属于萧淑妃的把部分宠爱。
王皇后错了。武则天被封为昭仪,萧淑妃的宠爱也夺过来了,但是与王皇后无关。后来,虽然王皇后与萧淑妃联手也不是武的对手,反而事事被动。为了打击王皇后的势力,凡是与王皇后不对付的人,武则天必下功夫结交,不时把自己所得的赏赐都分出去,这样王皇后与萧淑妃的一举一动都在武则天的掌握之中。
李治还没有下决心废掉皇后。
为了上位,武则天想出了一条任谁也做不出的计策。王皇后没有子嗣,所以很爱小孩子,而此时武则天为李治生了一个女孩。有一天,王皇后来看武则天,武不在,王皇后就抱着孩子玩了一会儿就回去了。武则天潜入自己的宫殿,亲手扼死了女儿,用被子盖上。等待李治来看孩子,武则天假装欢笑,掀开被子发现女儿已死,立即放声大哭。李治问谁来过,其他人都说,皇后刚来过。李治大怒,自此有了废后之心。
皇后不是那么好废的,在李治面前就有两个大障碍,他们就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
此次,为了废后,李治带着武昭仪亲自去了长孙府,又是喝酒,又是封长孙家三个儿子为官,还送十车财宝给长孙无忌。完毕之后,李治才说正事,长孙无忌竟然没有搭话,李治和武则天闹了个灰头土脸。后来武则天又让母亲杨氏去说清,长孙无忌仍旧不买账。
李治怒了,他早想扳倒长孙无忌了。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重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一,更是李世民的托孤之臣,李治的亲舅舅。当年李世民弥留之际,将李治交给长孙无忌。李治抱着长孙无忌的脖子,仿佛找到了靠山。长孙无忌在权力中枢几十年,凡事都是长孙无忌说了算,李治身不由己。
更重要的是,长孙无忌是当时两大士族集团之一关陇集团的的首领,大唐的实权握在他手。
中国古代的政治,自魏晋以来逐渐形成了士族和皇权合作的态势,如东晋的“王与马共天下”,王、谢两家长期把持着政权,王敦要造反,皇帝都拿他没办法。后来宋齐梁陈四朝无一不是靠着士族的支持才得以支撑。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出自北魏六镇之一武川镇的武将世家,西魏北周时期,他们都是重要的一支力量。通过与宇文、独孤家的合作,杨坚才得以掌握政权。
杨坚深知士族政权的弊端,因此他上台之后大力提拔寒族进入政权。到隋炀帝杨广时,开科举,给寒族更多的上升渠道。作为杨家的亲戚,李渊、李世民将隋朝的一套政治完整的搬过来,李世民充分利用科举来拉拢天下知识分子,他曾得意的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李世民还利用自己是关陇军事集团代表的身份,不断提拔自己集团内各将领的身份,把他们提为新贵族,借此打压几百年来形成的旧贵族如关中薛柳韦裴、山东崔卢李郑、江南王谢等。
李治很想出人头地,超越自己的父亲。要想翻越父亲这座高山,必须要打压关陇集团,尤其是他们的代表长孙无忌。
而长孙无忌岂是那么容易撼动的?为此,武则天拉拢了李义府、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等人。655年农历九月,李治退朝后召集长孙无忌、李勣、褚遂良等商议废后的事宜。褚遂良借王皇后是先皇选定,执意不从,甚至还说,如果执意要废后,那就从世家大族中选,何必非得从武氏中选呢?第二天,李治又问,褚遂良还是不同意,气的李治命人把他拉出去。
后来李治问李勣,李勣只说了一句就让李治吃了定心丸,李勣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许敬宗在一旁煽风点火说,乡下百姓多收粮食尚且想着换媳妇,天子想立后,何须考虑别人的异议。
十月,李治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后褚遂良被一贬再贬,最后于658年死于爱州任上。长孙无忌折了褚遂良,如同鲲鹏折了羽翼,一下子从云端坠落,遭许敬宗构陷,被削去太尉之职,发配黔州。659年农历七月,长孙无忌以谋反罪自缢,一代功臣被强制结束政治生涯。
长孙无忌死后,李治借势名人修订《氏族志》,打压山东士族地位,提升开国功臣地位。士族地位下降,庶族地位上升,后来武则天继续打压士族,提升庶族,夫妻二人一脉相承。
没有了长孙无忌的李治,自觉终于可以自由实现自己的理想了。让李治万万想不到的是,自己丰满的理想在现实中是那么的骨瘦如柴。
660年农历十月,李治患上了风眩之症,视力受损,无法批阅奏章。为了避免大权旁落,李治有时候让皇后参与政事。武则天则抓住这个机会,充分施展才能,事事办的让李治满意,逐渐增加了自己在国家事务中的话语权。李治万万想不到,那个忍辱负重、事事顺从的武昭仪越来越难以驯服了。李治不管做什么事情,武后都加以限制,李治很是恼火。(初,武后能屈身忍辱,奉顺上意,故上排群议而立之;及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
以仁孝著称,生性懦弱的李治开始了一系列反制措施。663年,他命太子李弘每五日在光顺门内办公,各部门所奏之事,如果较小就可以直接处置。664年,王伏胜告宫内厌胜之事,李治趁机发难,差点下了废后的旨意。
武则天成功实现逆转,上官仪被杀。上官仪在李治还是晋王的时候,就在晋王府担任参军,属于李治嫡系。他非常有才,除了参与编撰《晋书》之外,还擅长作诗,风格“绮错婉媚”,人称“上官体”,成为人们纷纷效仿的对象。其中有一首诗《入朝洛堤步月》言: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上官仪死后,武则天威权益重,李治每次上朝,武则天都垂帘坐在御座后面,事无大小都参与决策,其威权与李治无异,世人称为“二圣。”
李治眼见自己不是武则天的对手,就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子——太子李弘身上。为此,他经常让太子监国,无论患病还是外出。十年时间,李治为李弘组织了一套班子,其中杨弘武、李安期、赵仁本等被任命为宰相辅佐太子,后又增加了一些能干的大臣。李治觉得放心了,又萌发了禅位太子的念头。
武则天虽然权重,但是支持她的中坚力量只剩下许敬宗一人了,而许敬宗也已年迈,随时会挂掉。原来有个李义府,因为太贪,被问罪。武则天看到日益长大的太子,感觉自己受到了威胁。为破解危局,她另行组织了一批文士,特批他们从玄武门出入,人称“北门学士”,帮助她出谋划策。不仅如此,她将侄子武承嗣召回京师,还大力培植武氏力量。
手里有人之后,674年,借追封先帝、先后的机会,李治称天皇,自己称天后,武则天逐渐开始了造神运动。
称天后当年,武则天立即提交了建言十二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李治立即颁行全国。武则天又奏请罢百姓计口钱,减轻了百姓负担,为自己赢得了声誉。不仅如此,武则天还组织力量编写了《列女传》、《百僚新戒》,俨然女版皇帝。
李治早就握在手中,面对越来越不听话的太子,武则天故技重施。675年,太子李弘在与父母游玩洛州合璧宫时,突然死在宫中绮云殿中。
李弘死后不到一个月,李治与武则天的第四子李贤被立为太子。李贤太聪明了,很快就树立了自己的权威,这又成为武则天的威胁。于是,她命“北门学士”制造舆论,编造太子不堪为大任的谎言,又借口太子使人杀害明崇俨,还从马厩搜出数百件铠甲,污蔑太子谋逆,要求李治废掉李贤。
李治无能为力,只得听从,于680年废掉李贤,将其囚禁。武则天不罢休,第二年,将李贤流放于巴州。三年后,李贤最终被武则天派去的酷吏丘神勣杀死。
李贤之后的太子是李哲,后改名为李显,就是后来的唐中宗。
李治彻底放弃了,683年农历十二月,李治崩于贞观殿,临死前下诏,“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
李显很听话,果然一切母亲做主,自己从皇帝降为庐陵王,15年后再当一次太子,最后又成为皇帝,一回头已百年身。
后记
李治的前半生,一直在仰望和追赶父亲中度过,后半生又日益陷入武则天的阴影中。他不明白上天为什么平白送给他一个皇位,临了还不让他好坐。他很迷茫,既想过废后,也想过传位于后。他立过4个太子,只有1个得以善终。而他最亏欠的李弘死后,李治追封他为“孝敬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故太子被追封为皇帝的例子。
本文作者:读史小堂(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