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遗言中对西夏的诅咒到底有没有兑现野史趣闻
成吉思汗亲征西夏,最终死于战争第一线,因此留下了“报仇雪恨”、斩尽杀绝的“遗嘱”,即使西夏国末代皇帝李睍被迫率众投降,也不能幸免,之后,蒙古铁骑更没有善罢甘休,纵兵四处抢掠、大肆烧杀,号称最终将西夏人屠戮殆尽。
(西夏王陵遗址)
可是,西夏人真的就此湮灭在历史的深处了吗?回答是否定的。
西夏人之后的去处大致有这么几种:
归顺投元
虽然有成吉思汗的所谓遗嘱,但是大批的西夏人还是投降了元朝并活得不错。
据统计,在元朝担任官职的唐兀人(元朝时期对西夏人的称呼)大约有60多人,《元史氏族表》里记载了二十六个唐兀世系,而更有史传记载了一些具体的西夏人的履历官职。
《元史·李恒传》记载,李恒的父亲李惟忠本出自西夏皇族,被蒙古俘虏之后,跟随蒙古军队经略中原,最终论功行赏当上了达鲁花赤(掌握地方行政和军事实权的地方最高长官),李恒更当上了蒙古汉军都元帅,还得到了参知政事、行省江西和中书左丞、行省荆湖等官职,李恒的儿子散术是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他的孙子薛彻干当上了兵部侍郎,;另一个孙子薛彻秃则当上了益都般阳万户。
(达鲁花赤印章)
按照元朝制度,达鲁花赤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唐兀人可以当达鲁花赤,就是因为他们在元朝的体制中不但能够存活,而且是地位处于第二等的色目人。
西夏献宗李德旺的右丞相高良惠的孙子高智耀,是元朝的金紫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宁国公,谥号文忠,其子高睿授唐兀卫指挥副使。历任翰林侍制、礼部侍郎;其孙高纳麟担任中书平章政事。
(余阙,与北宋包拯、明代周玺,并称“庐阳三贤”)
元末坚守安庆抵御红巾军的余阙也是唐兀人,其父沙喇藏卜为官庐州,余阙遂称合肥人,元统元年(1333)赐进士及第,后拜监察御史,改中书礼部员外郎,出为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后升淮南行省右丞都元帅,镇守安庆,最终自刎死节。
(西夏王陵遗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元朝并没有打散西夏人,还颇借重其军事能力,根据余阙本人的记录,在合肥的唐兀军,
皆夏人,人面多黎黑,善骑射。
在元朝的宿卫军队中,就有以西夏为名的唐兀卫,领河西军3000人,担任京师各门和宫禁各掖门的守卫,可以说是皇家卫戍部队,元廷对其十分信任。
百姓东迁
以上归元的西夏人如果从方位上也可以说是东迁,但是这里讲的是时空上不同的族群。
早在夏金蒙鼎立时期,就有大批西夏人投金。《金史》记载,金朝曾经将大批西夏降人安置在唐(今河南泌阳)、邓(今河南南阳)、申(今河南信阳)、裕(今河南方城)地区,专门设立官员弹压管理;元朝至正五年(1345)在居庸关建造的包括西夏文在内的六体石刻中反映在西夏灭亡110多年后,还有西夏人堂而皇之地参与工程、书写文字并落款;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建造的河北保定城北韩庄“胜相幢”上,有大批西夏人的名字落款,男女官民僧俗,应有尽有,说明在西夏灭亡270多年后,中原大地还是有大量的党项人。
(居庸关六体文石刻)
留在故土
还有大批西夏人留在了故土。
元大德六年(1302),元成宗铁穆耳于江南浙西道杭州路大万寿寺(大万寿寺就是位于杭州孤山的唐孤山寺、宋广化寺元杨琏真伽改为万寿寺,元末毁,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掘南宋皇陵的杨琏真伽也是唐兀人),雕刊河西字(即西夏文)大藏经3630余卷,施舍到永昌(即西夏故地凉州,今甘肃武威)、宁夏(即西夏故地兴州,今宁夏银川)、沙州(今甘肃敦煌)等地,元朝朝廷之所以这么做,说明西夏故地留居下来的西夏遗民或者说所谓唐兀人、河西人数量相当大。
另一方面,也说明西夏灭亡时候的种族灭绝和清洗造成的大恐怖过去之后,西夏遗民还是在故土相对正常地生活,而元朝总的政策也还是以安抚羁縻为主。
(西夏文大藏经部分)
至于西夏流亡者南迁成为木雅人,甚至成为夏尔巴人的说法,事涉人类学、语言学,聚讼纷纷,比较复杂,本文就不再展开了。
(木雅落日)
本文作者:谈古论金(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