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历史纪年》之十 三国 晋 南北朝野史趣闻

2018-11-09 11:05:49

三国(220-280)

魏(220-265),蜀汉(221-263),吴(222-280)

220曹魏文帝黄初元年

曹操病死洛阳,曹丕在许昌篡汉建魏,即魏文帝。下诏在原洛阳城基础上复建国都。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

222曹魏文帝黄初三年

曹植被封为甄城王(今属山东),由洛阳归封地,至巩县渡洛水,有感而作《洛神赋》,为曹植名篇之一。是年,孙权建立吴国。

223曹魏文帝黄初四年

八月,曹魏文帝曹丕狩猎于荥阳。九月至许昌宫。

242曹魏齐王正始三年

割巩县以东置荥阳郡。初以傅嘏(gǔ)为太守,未到任,后以李胜为郡守,有惠政。不久撤郡。

262曹魏元帝景元三年

三国时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遇难。

嵇康,约223生于魏国谯郡铚县(今属安徽涡阳),先居河南修武20余年,后与其兄嵇喜迁居洛阳(今巩义市鲁庄镇),字叔夜,汉族,名士,崇尚老庄,竹林七贤之一。

263曹魏元帝景元四年

曹魏灭蜀汉。

晋(265-420)

西晋(265-317)

266晋武帝泰始二年

司马炎建立晋朝,仍以洛阳为国都。分河南郡而置荥阳郡,辖荥阳、京、密、苑陵、中牟、卷、开封、阳武等8县。巩、成皋、阳城三县属河南郡。新郑县并入苑陵县。

291晋惠帝元康元年

晋武帝死,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惠帝。惠帝性痴呆,皇族内部权力争夺越演越烈。本年,皇后贾南风杀辅政大臣,惠帝外祖父杨骏,又杀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引发“八王之乱”。自此,贾氏家族专政,贾后之侄贾谧为侍中,权势盛极一时,虽骄奢无比,却喜沽名钓誉,交纳文士,先后有著名文人石崇、陆机、陆云、左思、潘岳、刘琨等来附,被贾谧称之为“二十四友”,潘岳为二十四友之首。

300晋惠帝永康元年

四月,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杀贾后及贾谧等大臣,自称相国,以亲信孙秀为中书令。八月,淮南王司马允起兵讨伦,兵败死。孙秀素与石崇、潘岳有隙,趁机诬陷石崇、潘岳与淮南王通谋,杀之。

潘岳(247-300年),字安仁,西晋文学家。魏齐王曹芳正始八年出身于中牟大潘庄一士大夫家庭。266—274年,约晋武帝泰始年间,潘岳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后连手萦绕,掷果盈车。 280—289年,才名冠世,招人嫉妒的潘岳栖迟10年后出京都洛阳,任河阳令(今河南孟州市),满植桃李,造就“河阳一县花”。年近半百时,辞官在家侍奉母亲的潘岳总结8次调换岗位,1次提升官阶,2次被撤职,1次被除名,1次没就任,3次被外放,屡遭妒忌,怀才不遇的一生,作《闲居赋》:“览止足之分,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春总足以代耕;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中国园林之母的苏州拙政园即由此因名。《晋书·潘岳传》载:“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lěi:悼念)之文。”潘岳的代表作有《悼亡诗》、《河阴县作》、《西征赋》等,原有文集十卷,已散佚。现存世的有《潘黄门集》,是后人收集其遗文编成。在成语典故、诗词曲赋和戏剧小说中,“才比宋玉,貌似潘安”,西晋第一美男子潘安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

301晋惠帝永宁元年

赵王司马伦自立为帝,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三王举兵讨伐赵王伦,赵王伦大惧,派兵三路出延寿关、崿阪关、成皋关进行抵御。将军王舆等在洛阳趁机杀赵王伦、孙秀,迎惠帝复位。三王进入京师洛阳,齐王冏(jiǒng)为大司马,留京辅政。

304晋惠帝永兴元年

嵇绍奉诏护驾,途遇王师在汤阴战败,百官溃逃,嵇绍正冠带,近銮驾,挺身护卫天子,死于乱箭,血溅御衣。事后,侍从欲浣洗御衣,晋惠帝说:不要洗,这是嵇侍中的血。

嵇绍,生于253年,魏嘉平五年,字延祖,追谥曰忠穆。今巩义市鲁庄镇人,嵇康之子。文天祥《正气歌》的“为嵇侍中血”,赞的是嵇绍为国捐躯。嵇绍死后,由其侄嵇含抚灵回洛阳安葬(汤阴嵇绍墓为其临时厝(cuò,安葬前放棺材的地方)所。

305晋惠帝永兴二年

晋“八王之乱”进入混战,成都王司马颖进入洛阳,范阳王司马虓(xiāo)出兵官渡,拔荥阳,斩成都王大将石超。

306晋惠帝永兴三年

范阳王司马虓病死,东海王司马越起兵攻河间王司马颙,颙及成都王司马颖兵败,先后被杀。“八王之乱”结束。惠帝死,皇太弟司马炽即位,是为怀帝。

是年,西晋时期的植物学家和文学家嵇含去世。嵇含,嵇康兄嵇喜的孙子,嵇绍之侄,生于262年,魏景元四年,字君道,号亳丘子,卒于晋惠帝末年。举秀才,除郎中,曾任征西参军、骠骑记室督、尚书郎等职。曾为广州刺史,后留领荆州,被司马郭劢杀害。著述有三首五言诗《登高》、《悦晴》、《伉俪》。304年,永兴元年著《南方草木状》一书,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区系植物志,且为详录绍兴花雕女酒的原始圣手。《隋书·经籍志》,录有《嵇含集》10卷,已佚失。

307晋怀帝永嘉元年

原成都王司马颖旧部公师藩属下部将汲桑、石勒以诛司马越为成都王报仇为名,兴兵反晋。司马越遂屯兵于官渡以伐汲桑。汲桑战败被杀,石勒投奔在山西建国的汉王刘渊。

309晋怀帝永嘉三年,

夏,天下大旱,“河、洛、江、汉皆可涉。”黄河、洛水、长江、汉水枯竭,行人甚至可提着鞋子趟到对岸。

310晋怀帝永嘉四年

汉王刘渊死,子刘聪继位,封石勒为汲郡公,与河内王刘粲会兵,渡黄河攻晋。石勒出兵成皋关,刘粲出兵轘辕关,围陈留太守王赞,被赞击败。

石勒(274-333)字世龙,上党武乡(今属山西)人,羯族(羯音jié,羯族是匈奴的一个分支),事刘渊为大将,后成为割据势,自称赵王,不久称帝,都邺。史称后赵,又灭前赵,统一中国北方,占有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分。

311晋怀帝永嘉五年

汉刘曜破洛阳,俘晋怀帝至汉都平阳(今山西临汾),汉主刘聪令其青衣行酒辱之。是年,匈奴族人刘渊攻入都城洛阳,杀晋官民3万余人,活捉晋怀帝,西晋灭亡。晋文学家潘尼携眷由洛阳返中牟原籍,中途为乱军所阻,滞留成皋,病故。

潘尼(约250-311年),字正叔,与其叔潘岳同以文章闻名,世称“两潘”。遗著有《潘太常集》十卷,今存两卷。

晋司马荀藩奉秦王司马业逃至密县,又至许昌。翌年,被晋平西将军贾疋(yǎ或pǐ)等迎至长安。闻怀帝被刘聪所杀,遂在长安即帝位,是为晋愍(mǐn)帝。

316晋愍帝建兴四年

汉刘曜攻入长安,晋愍(mǐn)帝降,次年被杀。西晋亡。西晋共传4帝,52年。期间,五胡侵入北方,中国处于5胡16国长达百年的政权林立、分裂分治的动乱时期。是年,汉王刘聪令刘畅攻打荥阳。刘畅军在苑陵遭荥阳太守李矩袭击,大败。

东晋(317-420)

319东晋元帝大兴二年

汉刘曜在长安称帝,改国号赵,史称前赵。石勒与刘曜决裂,建立赵国,自称赵王,占有司、豫、衮(gǔn)三州之地。327年,石勒称帝,史称后赵。荥阳一带成为前赵、后赵、东晋互争之地。

325东晋明帝太宁三年

司州刺史李矩、颍川太守郭默依附前赵。后赵主石勒之侄石虎等率兵争夺,大败前赵兵,尽取司州之地。自此,荥阳(今郑州地区)一带尽归后赵辖境。至329年又灭前赵,后赵遂统一北方大部地区。虎牢入赵后,因避赵主石虎之讳,改名武牢。

352东晋穆帝永和八年

正月,氏族首领苻健在长安称帝,史称前秦。上年,后赵大将冉闵灭后赵称帝。本年,地处东北辽河一带的鲜卑部落国家首领慕容隽趁机南下,当年灭冉闵,十一年称帝,国号燕,史称前燕,占有洛阳以东,许昌以北,直至辽宁的大片领土,与建都长安的前秦对峙于北方。是年,中原一带大饥疫。

369东晋废帝太和四年

东晋大司马桓温率兵5万侵燕,桓温裨将邓遐、朱序在苑陵县东南林渚(今新郑市东南)大败前燕将傅颜等。燕求救于秦,许诺割虎牢以西之地。前秦遣军救燕,桓温退走。十二月,前秦以燕不肯割地为名,遣王猛率兵伐燕,攻打洛州。前燕帝慕容暐派卫大将军慕容臧率精兵10万驰援,王猛派梁成等以精锐万人奔袭,大破臧军于荥阳。燕洛阳守将洛州刺史慕容筑降秦。

370东晋废帝太和五年

燕洛阳守将洛州刺史慕容筑降秦后,正月,梁成再次进攻荥阳,歼前燕军3000余人。秦苻坚又派王猛伐燕,攻入燕都邺(今河北临漳一带),俘慕容暐,前燕亡。

383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

前秦皇帝苻坚不听丞相王猛(325-375)生前劝告,出兵攻晋,率各族兵马约90万征伐东晋。东晋丞相谢安派谢玄等领兵8万迎战。两军对峙于淝水。苻坚被晋兵杀得大败,史称“淝水之战”。谢玄乘胜追击,黄河以南、洛阳以东至徐州大片领土回归东晋。苻坚逃回长安,不久,被姚苌所杀,前秦亡。北方各族将领见苻坚战败,纷纷独立割据。先后形成后秦、后燕、西秦、西燕、北魏诸多国家。

398东晋安帝隆安二年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

魏主拓拔珪(即道武帝)攻占燕都中山,燕范阳王慕容德率众4万南徙滑台(今河南滑县)自称燕王(次年称帝),史称南燕。东晋宁朔将军邓启方等率兵2万攻打南燕,与燕军慕容法等大战于管城。晋军大败,邓启方只身逃遁。

415东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

嵩山道士寇谦之改革道教,创立新天师派(世称北天师道)。

416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北魏明元帝泰常元年

后秦主姚兴死,子姚泓继位。东晋大都督刘裕统兵伐秦,晋兵至成皋,阳城、荥阳、虎牢降晋,晋将毛德祖大败秦兵,斩秦将赵玄于柏谷坞(今巩义柏峪村),进占洛阳,次年攻入长安,后秦亡。

419东晋恭帝元熙元年北魏明元帝泰常四年

东晋宋公刘裕以毛德祖为荥阳太守,镇守虎牢。

南北朝(420-589)

南朝(420-589)

北朝(386-581)

420宋武帝永初元年北魏明元帝泰常五年

六月,东晋宋王刘裕代晋称帝,国号宋,东晋亡。至此,宋与统一北方的北魏对峙,进入南北朝时期。

422宋武帝宋永初三年北魏明元帝泰常七年

十一月,北魏发兵侵宋,占滑台,乘胜进逼荥阳,魏将奚斤围虎牢,数月不下。

423宋少帝景平元年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

魏兵破洛阳。三月,奚斤攻虎牢仍不能下,乃分兵克许昌,置颍川太守以治之。

四月,魏明元帝至成皋,亲自临阵指挥,仍未攻下,遂往洛阳观石经,并遣使祀嵩岳。闰四月,被围困200余日的虎牢终于被攻下。毛德祖被俘。魏于虎牢置北豫州。

十一月,魏明元帝死,子拓跋焘立,是为魏太武帝。

430年,北魏太武帝神

三年宋文帝元嘉七年

六月,宋将到彦之率大军伐魏,魏主因河南四镇兵少,遂将黄河以南诸军悉撤往河北。由洛阳东至滑台地域又归于宋。十一月,魏军渡河反攻,拔虎牢、洛阳,宋司州刺史尹冲、荥阳太守崔模降魏。是时,北豫州自虎牢移治荥阳,改筑荥阳城。迁荥阳县治于大索城(即今荥阳市治)。

435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

太武帝命立庙于嵩山峻极峰。

439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

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西晋未形成的北方十六国至此结束。始入北朝时期。

440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元年

寇谦之为太武帝祈福于嵩山,称太上老君复降授太武帝以太平真君之号。太武帝信之,遂改元太平真君。

442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

太武帝封寇谦之为国师。

447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

撤销中牟县,将其地划归阳武县。

448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

寇谦之去世。

寇谦之,原名谦,字辅真。365生,祖籍上谷昌平(今北京一带),北魏著名道士和天师道的改革者,曾隐嵩山,修道七载,声名渐著。北魏太武帝崇道抑佛时,他对天师道进行改造和整顿。

452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

魏太武帝被中常侍宗爱谋杀。北魏内乱,宋趁机步兵伐魏,宋将鲁爽与魏拓拔仆兰战于大索城。宋兵无功退走。

456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

在峻极门东侧立《中岳嵩高灵庙碑》,是为记载寇谦之修复中岳庙及在此传播道教事迹的最早记录,也是研究道教历史的金石资料和古代书法的艺术珍品。

471北魏孝文帝延兴元年

孝文帝执政时,郑州处于鲜卑族以山西大同和洛阳为统治中心的势力范围。孝文帝变法图强、率先推行汉化政策。

484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

在嵩山建嵩阳寺。

493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魏主决定将都城平阳(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十月,孝文帝南巡至金墉城、洛阳、北豫州(虎牢)等地,使尚书李沖等将营建洛阳新都。

494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

孝文帝南巡至洛阳,作《祭嵩高文》。

495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

八月,金墉宫建成。九月,六宫及文武百官悉迁至洛阳正式定都。尚书仆射李沖在新都建设中尽心竭力,孝文帝特于管城风景区赐第以为其休闲疗养之所。后人因名之为仆射陂。清代《郑州志》尚称其地“夏日荷花极盛”。即今凤凰台一带,已成市区。同年,孝文帝为天竺僧人拔陀在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建少林寺供给衣食。(少林寺始建时间有十九、二十年两说,疑为始建与完工所造成的差误)。

496北魏太和二十年

孝文帝到嵩山祭岳。九月,孝文帝至小平津关阅兵。是年,在巩县建希玄寺。

497北魏太和二十一年

京兆王太兴出家嵩山。

498北魏太和二十二年

京兆王太兴卒,葬于嵩山。

500北魏景明元年

恢复中牟县。

500503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间

在巩县东北9公里处大力山下建希玄寺,北魏宣武帝在此令工匠造窟刻佛。此后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各代相继凿窟造像,形成巍然壮观的石窟群。唐代改称净土寺,俗称石窟寺,后遂约定俗成。

511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

郑道昭撰文并书《郑文公碑》于山东平度天柱山(今云峰山)摩崖刻石,全碑1243字,记述显赫晋魏的荥阳郑氏家族及郑羲(郑文公是郑羲称号)家世功业。

郑道昭(?-515),字僖伯,荥阳人,曾任光州刺史,转青州刺史等职,书法家。道昭书名初不甚著,至清道光年间,被研习魏碑书法的包世臣竭力推崇,始闻名于世。《郑文公碑》被尊为北魏书法代表作被视为魏碑之祖,郑道昭成为魏碑体书法第一人。郑道昭勒碑刻铭,为父亲树碑立传。然郑羲是一个大贪官。固铁案未翻,郑道昭显扬为人不齿的郑羲之“政德”,其污点更加暴露,实乃欲盖弥彰。

520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

南天竺僧菩提达摩入少林寺后五乳峰山洞坐禅。创立禅宗,后被尊为禅宗初祖。

523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

在太室山南麓建嵩岳寺塔,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塔高40余米,15层,12角形。

史载,始建于北魏的还有曾与黄鹤楼、鹳雀楼、岳阳楼齐名,被列为中国唐宋八大名楼之一的郑州夕阳楼。夕阳楼位于郑州商城遗址西南墙内最高处。唐李商隐《登郑州夕阳楼》赋曰,“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何处去?不知身世自悠悠。”该楼毁于清朝。

533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

十二月,孝武帝狩猎于嵩阳,士卒备受寒苦,中书侍郎魏收乃上《南狩赋》讥讽之。

北魏末,卢远明纂《嵩高山记》,为嵩山第一部志书,现仅存数条于《初学记》中。

534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

析荥阳郡分置广武、荥阳、成皋郡,广武郡治中牟县。是年,北魏分裂,中国进入历史上又一个三国时代,前期主体为梁、东魏、西魏;后期变为陈、北齐、北周。

536西魏文帝大统二年

达摩在洛滨去世,葬于熊耳山。

537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西魏文帝大统三年

东魏梁州(开封)、颍川、汝州先后降西魏,东魏崔彦穆攻荥阳,擒太守苏淑,降于西魏。西魏丞相宇文泰以崔彦穆为荥阳太守。

是年,荥阳人张俭等在新郑具茨山(又称大隗山)聚众起义,被武卫将军高元盛镇压。东魏大将任祥在颍川被西魏大都宇文贵击败,退守苑陵县城。

538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西魏文帝大统四年

东魏大行台侯景进兵荥阳,西魏守将弃城西归,颍川、荥阳等地复归东魏。

是年,东魏将卢勇在大隗山树梢插无数幡旗迷惑对方,分兵十余队,鸣号角,大败西魏军李景和部。

549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

东魏将颍州改称郑州。为郑州地名之始。但治所在许昌,辖境也与隋唐以后的郑州不同。《魏书》在《志·第六·地形二中》载:“郑州,天平初置颍州,治长社城。武定七年(549年)改治颍阴城。”是为“郑州”作为地名出现之始。与后周所置郑州不是一地,辖境也不同。后周置荥州,后改为郑州,隋置管州,炀帝初夏复为郑州。是今郑州地区的变迁史。

550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西魏文帝大统十六年

东魏齐王高洋专权,五月,代东魏称帝,国号齐,史称北齐,东魏亡,郑州、荥阳一带归北齐。

557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

上年,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卒。本年正月,宇文家族废去西魏恭帝,立宇文泰第三子宇文觉为天王,即闵帝,改国号周,史称北周,西魏亡。不久,又废去闵帝,另立宇文泰长子宇文毓为天王,即明帝。

574北周武帝建德三年

周武帝下诏毁佛法,少林寺被废。

577北周武帝建德六年

北周大丞相杨坚灭北齐,改北豫州为荥州,废成皋郡。

580北周静帝大象二年

周静帝下诏重兴佛道二教。少林寺复立,更名陟岵(hù)寺,置慧远、洪遵等120人为菩萨僧。

相州(相州,古行政区划名,治所曾在安阳城,为安阳一别名。)总管尉迟迥起兵反杨坚,荥州刺史宇文胄起兵响应,扼守虎牢,被杨坚、杨素平定,斩之。杨坚进爵随王。

本文作者:田 原(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