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人口大搬迁野史趣闻

2018-11-09 08:30:49

北魏王朝是由我国的少量民族鲜卑人拓跋氏建立起来的一个正统王朝,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386年建国,先期定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后来,398年又迁都至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拓跋氏一脉自从定都平城前后,曾从北方各地往京畿平城邻近大规划地搬迁人口。据《魏书》记载,从拓跋猗卢久居径北(今雁门关以北),至孝文帝拓跋元宏迁都洛阳之前,总计170多年的时间里,大的人口搬迁就到达十八次,搬迁人口总计多达百余万。这种大规划地搬迁人口,在我国前史上实属罕见。

北魏的这种人口大搬迁,不仅对北魏的操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并且也促进了各民族公民的彼此了解和沟通,是我国前史上的一次民族大交融。一起,经过这次人口大搬迁,使平城邻近广阔的区域被开发利用,一段时期,使平城成为我国北方政治、经济、文明的中心。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尽管也搞过强制性的人口搬迁,但规划不大,一般也只是开发荒地,开发边远地方。而拓跋氏如此大规划的人口搬迁,同历代王朝不同,既有特定的前史背景,也又特殊的社会原因,首要的原因,就是其政治要素大于经济要素。

拓跋氏是鲜卑族,它是继匈奴、乌桓之后在我国北方又鼓起的一支少量游牧民族。早在东汉时,鲜卑族就曾与汉族触摸,并一度南下今大同区域。西晋时,部分鲜卑族开端久居雁北、大同区域,并与晋朝友好往来。

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其时的鲜卑族领袖拓跋猗卢应并州刺史刘琨的请求,出兵支援,两次大破匈奴人刘渊,遭到西晋王朝的感谢,并封拓跋猗迤为大单于代公,从此,鲜卑族就占有了雁门关以北之地。

因为西晋把雁门关以北之地给鲜卑族,他们便把这儿的居民搬迁到了雁门关以南的地带,使得径北之地人口锐减,田园荒芜。拓跋猗卢要稳固和开展势力,就必须补充这一区域的人口。所以,拓跋猗卢占有径北之地后,首先把十万户的鲜卑族移居到了大同区域。

这次的人口搬迁,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是拓跋氏往今雁北、大同区域的第一次人口大搬迁,也是规划最大的一次。它为今后拓跋氏建都平城,进而一致北方,起到了必定的效果。

道武帝拓跋珪建都平城前,考虑到这儿人口不繁,先期进行过两次人口大搬迁。一次是登国六年(391年),拓跋珪把凉州区域的三千余家匈奴降民搬迁到马邑(今山西朔州市);第2次是天兴元年(398年)初,拓跋珪攻打后燕后,把山东六州及徒河、高丽民吏及杂夷、百工伎巧十万余口,搬迁到了平城。这两次人口大搬迁,为平城区域昌盛开展奠定了根底。

拓跋珪建都平城后,又共进行了十五次人口大搬迁,其首要原因是为了加强操控和开展经济。鲜卑族本来是游牧民族,进入我国的北方后,逐渐地触摸到了先进的农耕文明。拓跋氏要把降服后的北方各国一致起来,就必须接受这一区域的先进生产关系。

因而,拓跋氏把降服后的各地官吏、公民、能工巧匠们搬迁到平城和京畿区域,一方面便于操控和操控,防止降民暴乱;另一方面,能够把发达区域的先进文明和生产技术带到京畿区域,以便开发京畿区域。而这种人口大搬迁,完全是军事掠夺性的,和其它封建王朝用行政命令的手法完全不同。

经过史料的记载来看,在这多达上百万的人口中,少量民族的人口约占了一半多,首要的少量民族有鲜卑、高车、匈奴、丁零及高丽等。

这么多的民族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平城区域也就成了汉族与北方少量民族的联接带,在这儿,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汇,大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他们彼此学习、彼此依存,经过通婚,逐渐自然而然地彼此交融为了一体。

本文作者:宝宝上学记2018(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