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野史趣闻

2018-11-09 11:02:51

文/秋尘

古代选拔官员,隋唐以后大家都知道,采用的最重要的是科举制。在先秦、秦汉时期,除了世袭的,往往采用征辟制度。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选拔任用官员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士族

九品中正制,也叫做'九品官人法',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任用制度。

中正这一名称,最早在秦末出现过,陈胜起兵后自封为楚王,“大楚”曾设置中正官,不过跟选拔官吏关系不是很大,主要是掌纠察百官过失,类似于御史。

东汉末年,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连年战乱,百姓流连失所,致使秦汉以来的 '乡举里选'的荐举人才的机制破坏,'察举征辟'制度也无法实行。其时曹操当政,提出了 '唯才是举'的口号,并选择各地有声望的人士出任'中正官',将当地人士按才能分别评为九等,由政府按等级选任官吏,以备录用。不过,这只是临时性的制度。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正式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的士人。

各郡置中正,州置大中正。大小中正又各有属员,叫'访问'。'中正'在评定人物品级时,主要是先考虑祖先做过什么大官,有几代人做过官,此谓之'家世',或称'品',然后再看本人的才德,谓之'状'。总之,中正根据家世、才、德,来评定辖区内士人,将士人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等九级,称为'九品'。中正要注明各人的'品状'如何,划分品等,然后向吏部推荐。而朝廷根据品级的高低任命官职,大官多由品级高的人担任,品级低的人多担任小官。

以中正为中心,论品定级,选拔和升降官吏的制度,就是“九品中正制”。可想而知,那些中正官大多是由当时的士族门阀担任,在评品论级时他们更关注门第高下,以至于出现了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望族子弟平步青云,坐取公卿,而那些有才能的寒门子弟却受到排挤,难以施展抱负和才干。由此,九品中正制成了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远远背离了量才授官、以期公正的初衷。到了隋代以后,这一制度逐渐被科举制所取代。九品中正制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 400多年。

本文作者:华灯国学(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