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求长生,成仙了四个半野史趣闻

2018-11-09 07:00:47

唐朝皇帝有个很有趣的嗜好,求长生。

自从开国之初,李家把太上老君李聃认作自己的祖先,把道教尊为国教,道教的一些习俗就深入人心了。加上唐朝人普遍自由奔放、追求自我,喜欢神仙一流的人物就成为时尚。

有个不是皇帝的人记录比较详细,李抱真,中唐名将,享年62。道士给他炼丹,他对周围人炫耀说,这个丹药当年秦始皇汉武帝都没吃过,我吃了以后就和你们不一样了;做梦驾鹤飞天,醒来之后做了个木头仙鹤,穿上道袍练习飞天;吃了2万颗丹药,肚子坚硬吃不下东西,昏迷了好几天,道士也很干脆,用猪油混合泻药给他灌下去,这才恢复知觉。之后道士说,要成仙了,不能放弃啊!于是又吃了3000颗丹药,“顷之卒。”立刻死掉。

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一个小官王玄策出使天竺,顺便带回来一个外国老和尚叫那迩娑婆寐,自称已经200岁了,说有长生之术。李世民安排兵部尚书满世界找奇药异石,过了很长时间,延年益寿的药物练成了。李世民吃药之后竟然没看到任何效果,但很快就去世了,之后老和尚被放回国。

唐宪宗时期有个宰相叫李籓,以说话不中听闻名,宪宗问他神仙方面的问题,他举了一个例子就说“文皇帝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唐朝人已经普遍认为李世民去世与长生药有关,只是史书上为尊者讳罢了。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也劝谏过李世民不要服用金石之药,看来那个老和尚的药不是李世民的第一次。

如果长孙皇后不死的那么早,估计能阻止李世民这种行为吧。

可惜傻子还是一个接一个。

李治差点步了他老爹的后尘,有个胡僧叫卢伽阿逸多,为李治炼制了“长年药”,正要吃,吏部侍郎郝处俊谏言,你老爹吃了胡僧的药没见到效果,病重之后名医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大家都说胡僧的问题,杀了又怕外邦耻笑,这才没杀那个胡僧。于是李治的念头被打消,没有去吃那个药。李治确定是高血压,应该是老李家的遗传。后来这个郝处俊阻止武则天摄政,得罪了武则天,死后被武则天挖坟掘墓。

武则天也没闲着,莲花六郎张昌宗就是炼药的高手,但武则天算是高寿,可能这些丹药只适合女性服用。

李隆基继续这个优良传统,大半夜起来给仙人像烧香行礼,幸好安史之乱打乱了他的计划,只活了78岁。之后的几个皇帝一直在和藩镇搏斗,估计没心情求长生,国事乱七八糟的还不如早点死。

中唐宪宗中兴,基本上解决了藩镇的问题,开始的时候算是个不错的皇帝,声望如日中天。但,臣子劝谏他“大功之后,逸欲易生”,不幸言中。

先是一个宦官出使新罗,回来后讲在一座孤岛上遇到神仙了。宦官按唐朝人的想象,描绘了一番神仙福地的景象,再描述神仙的华贵服饰,神仙还说唐朝皇帝是他朋友,让宦官给带个话。宪宗听了大喜,难道我的前生是神仙不成?感慨良久,之后下诏广求天下方士。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个想幸进的大臣就给宪宗推荐了一个方士。方士说,台州天台山是个好地方,有好东西,那片地方给我管,我给你找药材。宪宗竟然任命这个方士当台州刺史,群臣劝谏说没有这么干的,宪宗大怒“用一个州郡能使你们的皇帝长生,你们怎么舍不得?”这句诛心的话一说,自然就没人敢劝谏了。

后来宪宗服食丹药,脾气暴躁,动辄杀人,身边内侍经常被拖出去砍头。其他宦官害怕下一个就是自己,半夜把宪宗勒死在睡梦中,号称服药升仙了。

后面还有这种傻子。

宪宗的儿子穆宗即位之后杀了给他老爹炼药的道士,但追求长生的心思却没有改变,换了一个道士继续给他炼丹,丹药起效了,穆宗成仙,年仅30岁。你说你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求什么长生?你老爹至少也算是有功绩的,四十岁以后犒劳一下自己可以理解,你这一辈子干过什么正经事了?

之后是唐武宗、唐宣宗,晚唐最后的辉煌时期,在位前期都是不错的皇帝,中兴之主。虽然一个灭佛一个崇佛,但最后都走上了吃道士长生药这条不归路,药吃到肚子里之后,见效很快,都是几个月之后就成仙了。

从李世民开始,唐王朝直接服用丹药成仙的有四个皇帝,宪宗差一点成仙,算是半个。大功之后,逸欲易生这句话用在他们身上大多很合适,穆宗除外。

大臣未必不知道服食丹药的后果,曾经有人劝谏宪宗,说丹药炼制好了可以先让方士自己服用一年,看效果皇帝再服用。“上怒”,劝谏人被贬出长安,不知道他生的哪门子气。

这种服食丹药修仙的方式自汉朝起开始流行,唐代最盛。之后道士们发现这样太容易死人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就改为修炼内丹。如果在看武侠小说的时候,发现唐代或以前的高手内功深厚,那多半是假的,那时内功这种东西的理论基础还不存在呢。

求长生是人类永远的欲望,现在改名了,骗子们把它叫科学,打一针就可以年轻。只有一点还是相同的,就是要花钱,要花很多钱。从这个角度,这样的傻子多些不是坏事。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

原创声明:本人作品为个人独立原创,每周一至周五《今日头条》首发,图片为《今日头条》提供的免费正版图片或原创图片,欢迎关注和讨论。

本文作者:理工男读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